方劑組成解釋
芒消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的功效。芒硝味苦鹹寒,入大腸經,能清熱瀉火,通利二便。
方劑中若患者出現熱毒內盛、便祕腹脹等症狀,芒硝可發揮其瀉熱通便之效,有助於清除體內積熱,緩解便祕,促進排泄,達到清熱解毒、通便止痛的目的。
芒消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芒硝瀉下: 芒硝性寒,擅長瀉熱通便,但寒性過強,易傷陽氣。桂枝性溫,能溫陽散寒,與芒硝相配,可避免寒涼傷陽,並有助於芒硝順利瀉下。
- 調和營衛,改善寒凝氣滯: 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疏通經絡的作用,可緩解因寒凝氣滯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芒硝則能通便排毒,二者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寒凝氣滯,促進腸胃功能恢復。
芒消湯中加入通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通草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芒消湯主要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症,通草的加入可以加強利水消腫作用,促進體內水分代謝,解除水腫。
- 通乳下乳:通草還具有通乳下乳的功效,能促進乳汁分泌。芒消湯中常加入通草,可以幫助產婦通乳下乳,改善乳汁不足等問題。
因此,通草在芒消湯中的加入,既能促進利水消腫,又能幫助通乳下乳,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芒消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芒消湯以芒硝為主藥,性寒且苦,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甘,能緩解芒硝的寒性和苦味,避免其對脾胃的損傷,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調和諸藥的功效,可以增強芒硝的瀉熱通便、消腫止痛作用,並減輕芒硝對機體的副作用,提高療效。
綜上所述,甘草在芒消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安全有效。
芒消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助濕邪外出: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芒消湯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而白朮可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有助於將體內積聚的濕邪排出,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2. 扶正祛邪,固本培元: 水腫的發生往往與脾腎虧虛、氣虛不運有關。白朮能補脾益氣,固護脾腎,從根本上提升機體抗病能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祛邪止腫的目的。
芒消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原因有二:
一、甘溫調和,緩解藥性: 芒消湯以芒硝為主藥,性寒瀉下,易傷脾胃。大棗甘溫,能中和芒硝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峻猛,保護脾胃,使藥性更和緩。
二、補益氣血,增強療效: 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在芒消湯中,大棗能補益脾胃,增強患者的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有助於促進疾病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芒消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白石英動附子之毒已解,煩熱腹脹,胃中有餘熱者」。
「白石英動附子之毒」指誤服或過服白石英與附子後,雖毒性已緩解,但殘留熱毒未清,表現為胸腹煩熱、脹滿不適等症狀。「胃中有餘熱」即中焦熱邪未除,證屬實熱內蘊,需清泄熱毒、通下導滯。其病機核心為熱毒鬱結胃腸,氣機壅滯。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解析:
芒消(芒硝)1兩
- 性味鹹苦寒,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直折胃腸實熱。
- 針對「腹脹」「餘熱」,通過瀉下使熱邪從腸道排出,為君藥。
黃連、黃芩各1兩
- 黃連清中焦濕熱,瀉心胃火毒;黃芩清上焦肺熱,兼瀉膽火。
- 二者協同清熱燥濕,解除熱毒鬱滯,為臣藥。
梔子仁半兩
- 性味苦寒,清三焦鬱火,利尿除煩。
- 導熱下行,使熱邪從小溲而出,輔助芒硝分消熱勢。
大黃半兩(銼,炒)
- 苦寒瀉下,活血化瘀,與芒硝共推蕩積熱。
- 炒製略減峻烈之性,兼顧瀉熱與脾胃耐受。
炙甘草1兩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寒涼之性,防苦寒傷胃,為佐使藥。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瀉熱通腑為主:芒硝、大黃配伍(承氣湯思路),通導腸腑實熱,解決腹脹便秘。
- 清熱解毒為輔:黃連、黃芩、梔子(類似黃連解毒湯結構),清泄三焦火毒,退煩熱。
- 分消走泄:梔子利小便,芒硝、大黃通大便,使熱邪從二便分消。
- 攻邪不傷正:炙甘草緩和峻烈,保護胃氣,兼防苦寒傷陰。
此方體現「通因通用」之法,針對熱毒內結,以瀉代清,使邪有出路。適用於熱證實證,尤其是誤服溫熱藥毒後,殘留熱邪鬱滯胃腸之證。
傳統服藥法
芒消1兩,黃連(去須)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令赤)1兩,梔子仁半兩,大黃(銼,炒)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早晚各1次。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芒消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三。 組成:芒消、枳殼、厚朴。 主治:傷寒13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芒消湯,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芒消2兩,丹砂(末)2兩,當歸2兩,芍藥2兩,士瓜根2兩,水蛭2兩,大黃3兩,桃仁1升。 主治:月經不通。
芒消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四。 組成:芒消2兩,桂心2兩,通草3兩,甘草3兩,白朮1兩,李核仁21枚,大棗20枚。 主治:白石英動附子之毒已解,煩熱腹脹,胃中有餘熱者。
芒消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木防已1兩半,白朮1兩半,鬼臼1兩半,芒消2兩,芍藥2兩,當歸2兩,大黃3兩,蜈蚣(炙)2枚,蜥蠍(炙)2枚,甘草1兩(炙)。 主治:暴癥堅結。
芒消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組成:芒消1兩,黃連(去須)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令赤)1兩,梔子仁半兩,大黃(銼,炒)半兩。 主治:乳石發動,上氣,熱實不解,心腹滿悶,大小便不通,口燥目赤。
芒消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八。 組成:芒消(别研)1兩,生乾地黃(洗,切,焙)1兩,白朮1兩,甘草(炙)1兩,豉(炒)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石膏(碎)2兩。 主治:霍亂走哺,嘔吐不止,噎塞滿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