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消湯

MANG XI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中性 (0.94)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肺經 17%
脾經 16%
心經 8%
肝經 8%
腎經 8%
膀胱經 4%
三焦經 4%
小腸經 4%
大腸經 4%
胃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芒消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的功效。芒硝味苦鹹寒,入大腸經,能清熱瀉火,通利二便。

方劑中若患者出現熱毒內盛、便祕腹脹等症狀,芒硝可發揮其瀉熱通便之效,有助於清除體內積熱,緩解便祕,促進排泄,達到清熱解毒、通便止痛的目的。

芒消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芒硝瀉下: 芒硝性寒,擅長瀉熱通便,但寒性過強,易傷陽氣。桂枝性溫,能溫陽散寒,與芒硝相配,可避免寒涼傷陽,並有助於芒硝順利瀉下。
  2. 調和營衛,改善寒凝氣滯: 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疏通經絡的作用,可緩解因寒凝氣滯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芒硝則能通便排毒,二者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寒凝氣滯,促進腸胃功能恢復。

芒消湯中加入通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通草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芒消湯主要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症,通草的加入可以加強利水消腫作用,促進體內水分代謝,解除水腫。
  2. 通乳下乳:通草還具有通乳下乳的功效,能促進乳汁分泌。芒消湯中常加入通草,可以幫助產婦通乳下乳,改善乳汁不足等問題。

因此,通草在芒消湯中的加入,既能促進利水消腫,又能幫助通乳下乳,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芒消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芒消湯以芒硝為主藥,性寒且苦,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甘,能緩解芒硝的寒性和苦味,避免其對脾胃的損傷,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調和諸藥的功效,可以增強芒硝的瀉熱通便、消腫止痛作用,並減輕芒硝對機體的副作用,提高療效。

綜上所述,甘草在芒消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使藥效發揮得更加安全有效。

芒消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助濕邪外出: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芒消湯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而白朮可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有助於將體內積聚的濕邪排出,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2. 扶正祛邪,固本培元: 水腫的發生往往與脾腎虧虛、氣虛不運有關。白朮能補脾益氣,固護脾腎,從根本上提升機體抗病能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祛邪止腫的目的。

芒消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原因有二:

一、甘溫調和,緩解藥性: 芒消湯以芒硝為主藥,性寒瀉下,易傷脾胃。大棗甘溫,能中和芒硝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峻猛,保護脾胃,使藥性更和緩。

二、補益氣血,增強療效: 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在芒消湯中,大棗能補益脾胃,增強患者的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有助於促進疾病康復。

主治功效


芒消湯

**組成:**芒硝、桂枝、通草、甘草、白朮、大棗。

**主治功效:**可用白石英來治療附子中毒引發的煩躁、腹脹、胃中有餘熱等症狀。如果沒有附子中毒,則可治療驚風或驚癇。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芒硝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桂枝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通草,味甘、性寒,歸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肺潤燥的功效。其中,清熱利尿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其能促進腎臟血液循環,增加尿液排泄量,減少水分滯留,有助於治療水腫、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此外,通草還能清肺潤燥,適用於肺熱咳嗽、乾咳少痰等症。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n\n白朮可以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大棗,具有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其主要成分包括維生素B1、B2、C、鐵元素、黃酮類、皁苷類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凝血、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大棗適用於緩解因氣滯導致的各種不適症狀,改善腸道菌羣,促進腸道消化吸收,增強腸道功能,達到止瀉效果;可調經理氣,改善氣血不足、肝鬱脾虛等症;可止咳化痰,緩解咳嗽症狀;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貧血癥狀;可補中益氣、健脾胃,改善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症狀;可補血養肝,促進肝臟新陳代謝,提高解毒能力;可健運脾胃,改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芒消1兩,黃連(去須)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令赤)1兩,梔子仁半兩,大黃(銼,炒)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早晚各1次。

相關疾病


氣喘霍亂大便秘結結膜炎排尿困難尿道炎慢性腎衰竭前列腺增生蕁麻疹細菌性食物中毒麻疹食道炎嘔吐月經稀少閉經胃腸脹氣腹瀉口乾口渴眼睛紅痛上吐下瀉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芒消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三。 組成:芒消、枳殼、厚朴。 主治:傷寒13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芒消湯,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芒消2兩,丹砂(末)2兩,當歸2兩,芍藥2兩,士瓜根2兩,水蛭2兩,大黃3兩,桃仁1升。 主治:月經不通。

芒消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四。 組成:芒消2兩,桂心2兩,通草3兩,甘草3兩,白朮1兩,李核仁21枚,大棗20枚。 主治:白石英動附子之毒已解,煩熱腹脹,胃中有餘熱者。

芒消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九。 組成:木防已1兩半,白朮1兩半,鬼臼1兩半,芒消2兩,芍藥2兩,當歸2兩,大黃3兩,蜈蚣(炙)2枚,蜥蠍(炙)2枚,甘草1兩(炙)。 主治:暴癥堅結。

芒消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組成:芒消1兩,黃連(去須)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令赤)1兩,梔子仁半兩,大黃(銼,炒)半兩。 主治:乳石發動,上氣,熱實不解,心腹滿悶,大小便不通,口燥目赤。

芒消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八。 組成:芒消(别研)1兩,生乾地黃(洗,切,焙)1兩,白朮1兩,甘草(炙)1兩,豉(炒)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石膏(碎)2兩。 主治:霍亂走哺,嘔吐不止,噎塞滿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