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多散

益多散

YI DU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肺經 18%
肝經 18%
脾經 13%
胃經 13%
大腸經 4%
小腸經 4%
膀胱經 4%
腎經 4%
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多散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養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養血、清熱涼血的功效。益多散可能用於治療因陰虛血燥導致的症狀,例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生地黃能滋養陰血,改善這些症狀。
  2. 清熱解毒: 生地黃亦能清熱解毒,對於一些伴有熱毒的症狀,例如發熱、口瘡、咽喉腫痛等,生地黃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之,生地黃在益多散中扮演著滋陰養血、清熱解毒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因陰虛血燥、熱毒等因素導致的各種病症。

益多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通絡,散寒止痛:桂枝性溫,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氣血運行不暢、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對於因寒邪入侵導致的各種病症,如風寒感冒、關節疼痛等,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和解表裏,調和營衛:桂枝能調和營衛,使表裏協調,對於因外感風寒、內傷脾胃導致的各種病症,如發熱、咳嗽、腹痛等,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益多散中加入桂枝,可以有效地發揮其溫經通絡、散寒止痛、和解表裏等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益多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性甘溫,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及副作用的作用。益多散中可能含有性寒涼或燥烈的藥材,甘草的加入可以緩解這些藥材的寒涼或燥烈之性,使藥效更平和,減少對人體的刺激。
  2. 增強療效: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藥效,如補脾益氣、緩解咳嗽、止痛等。將其加入益多散中,可以增強其整體療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益多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之效。益多散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白朮可助益脾胃運化,增強機體氣血,提升整體抵抗力。
  2. 除濕止瀉:白朮亦能燥溼利水,對於脾虛溼盛、泄瀉腹痛等症狀,白朮可以幫助健脾燥溼,止瀉止痛。

綜上,白朮在益多散中起到健脾益氣、除溼止瀉的雙重作用,幫助改善脾胃功能,增強體質,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益多散中包含乾漆,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止癢: 乾漆性辛、苦,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對於濕疹、皮炎等因濕熱引起的瘙癢症狀,乾漆能有效抑制濕邪,止癢止痛。
  2. 殺蟲止痛: 乾漆亦有殺蟲止痛的作用。對於由蟲咬引起的皮疹或瘙癢,乾漆能直接殺滅蟲體,並減輕炎症,止痛消腫。

因此,乾漆在益多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協助清熱燥濕,殺蟲止癢,達到治療皮膚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益多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男子腰屈發白,橫行伛僂」,意指男子腰部彎曲、行動困難(伛僂),伴隨頭髮早白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此證與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經脈失養相關,尤其與「精血耗損」和「陽氣不達」有關,導致筋骨失養而屈伸不利。

二、組成藥物與功效邏輯

  1. 生地黃(10分)

    • 主入肝腎,滋陰養血,潤燥生津。此方以清酒浸泡後搗碎,取其「酒制升散」之性,使滋補之力上行外達,兼通血脈。
    • 針對「髮白」為精血不足之象,生地黃可補益肝腎之陰,濡養毛竅。
  2. 桂心(2分)

    • 溫通陽氣,散寒止痛,助血脈運行。與生地黃配伍,一溫一滋,陰陽並調,使補而不滯。
    • 針對「腰屈伛僂」,桂心能提振陽氣,解除經脈拘急,改善筋骨屈伸不利。
  3. 炙甘草(5分)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能補脾益氣。與白朮協同健脾,助後天氣血生化。
  4. 白朮(2分)

    • 健脾燥濕,益氣固表。脾主肌肉四肢,脾健則氣血得以輸佈至筋骨,緩解肢體萎弱。
  5. 乾漆(5分)

    • 辛溫破瘀,通經消積。古代用於「續筋骨」,《本經》言其「絕傷補中」,能祛瘀生新,疏通腰脊瘀滯。
    • 此藥與生地黃搭配,一破一補,活血而不傷正,改善久虛夾瘀之證。

三、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 「養陰補血為本,溫通化瘀為標」

  • 肝腎同調:生地黃補肝腎之陰,桂心溫腎陽,共治精血虧虛之本。
  • 氣血並治:白朮、甘草健脾益氣,助生地黃化生氣血;乾漆破瘀通絡,解決久病入絡之標。
  • 酒服助行:以酒送服,增強溫通血脈之效,使藥力直達筋骨。

全方適用於 肝腎虧虛兼陽氣不暢、經脈瘀滯所致之腰脊屈伸不利、早衰髮白,通過滋養、溫通、化瘀三法並行,恢復筋骨功能。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洗,薄切一寸,以清酒漬令淡,乃搗為屑)10分,桂心2分,甘草5分(炙),白朮2分,乾漆5分。
上為末。
每服方寸匕,食後以酒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益多散, 出處:《醫心方》卷二十八引《古今錄驗》。 組成:生地黃(洗,薄切1寸,以清酒漬令淡,乃搗爲屑)10分,桂心2分,甘草5分(炙),白朮2分,乾漆5分。 主治:男子腰屈發白,橫行傴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