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蔞酒方劑由瓜蔞、穿山甲、甘草三味藥物組成,其寒熱比例為熱性指數1,寒性指數14,顯然呈現極度偏寒的狀態。
方中,甘草性微溫,但其份量及作用在整體方劑中相對較弱,難以抵銷其他藥材的寒性。瓜蔞味苦性寒,主清熱解毒,明顯屬於寒藥。穿山甲味鹹性微寒,雖有通經絡、消腫毒的作用,但其寒性亦不容忽視。
因此,綜合三味藥材的寒熱屬性及其比例,瓜蔞酒方劑整體呈現極寒的特性。 這種寒涼的特性決定了它主要適用於某些熱證,但使用需謹慎,需考量患者體質及病情,避免寒性過盛而傷及正氣。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肺經 25%
脾經 17%
大腸經 14%
心經 11%
肝經 6%
此方劑「瓜蔞酒」主要針對以下經絡的異常進行調理:
胃經:此方劑有25.2%的比例歸屬於胃經,顯示其在處理胃經相關問題上扮演重要角色。可能適用於胃經的虛證或實證,例如胃氣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或胃熱引起的胃痛等。具體證型需結合臨床表現判斷。
肺經:此方劑亦有25.2%的比例歸屬於肺經,顯示其在治療肺經相關病症的重要性。可能適用於肺氣虛弱的咳嗽、氣短,或肺熱引起的咳黃痰等。具體證型需結合臨床表現判斷。
脾經:此方劑有17.7%的比例歸屬於脾經,表示此方對脾經功能失調有一定療效。可能適用於脾氣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具體證型需結合臨床表現判斷。
大腸經:此方劑有14.2%的比例歸屬於大腸經,表明此方可作用於大腸經的相關病證,例如大腸濕熱引起的腹瀉,或大腸燥結導致的便秘等。具體證型需結合臨床表現判斷。
心經:此方劑有11%的比例歸屬於心經,暗示此方可能對心經相關病症有所影響,如心氣虛弱導致的心悸、失眠,或心火上炎導致的心煩、口舌生瘡等。具體證型需結合臨床表現判斷。
肝經:此方劑有6.7%的比例歸屬於肝經,表示此方對肝經相關病症可能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如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脅脹痛,或肝陰不足引起的眩暈、耳鳴等。具體證型需結合臨床表現判斷。
主治功效
瓜蔞:性寒,味甘、鹹,能清熱化痰,潤肺通腸,散結消腫,適用於多種痰熱症狀及乳癰的治療。
穿山甲:性平,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血的功能,對於乳癰的膿腫及血瘀情況有明顯療效。
甘草:甘味平和,能調和其它藥材的作用,清熱解毒,補氣生津,減輕患者的不適感。
傳統服藥法
瓜蔞2個, 穿山甲(酥炙)1錢, 甘草6錢。
將瓜蔞挖1孔,將藥分裝入瓜蔞內,水、酒各2斤,同煮至1大碗,臨臥熱服,渣搗爛,水,酒再煎,連服。將渣乘熱敷滿乳,用布捆住,蓋被出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醫療諮詢:服用前需諮詢專業醫生或藥師的意見,確保此方劑適合自身情況。
- 劑量控制:不得超過建議劑量,避免引起身體不適或其他不良反應。
- 懷孕及哺乳期:懷孕或哺乳的女性應謹慎使用,並尋求醫療建議。
- 過敏反應:若在服用後出現過敏現象(如皮膚紅腫、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停止使用並求助專業醫療。
總結來說,瓜蔞酒是一種珍貴的傳統中藥處方,適用於乳癰等炎症性病症,但使用前務必小心謹慎。
相同名稱方劑
瓜蔞酒, 出處:《仙拈集》卷四引《補遺》。 組成:瓜蔞(大者)1個。 主治:腫毒初起。
瓜蔞酒,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瓜蔞2個,穿山甲(酥炙)1錢,甘草6錢。 主治:乳癰,不論已破、未破。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