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藿香(去土)2兩,青皮1兩,人參1兩,茯苓1兩,乾薑1兩,枇杷葉(布拭去毛,炙令黃色)1兩,半夏3兩(以生薑6兩一處杵,作餅子,焙乾),草豆蔻6個(去皮),丁香0.5兩,甘草3分(炙),厚朴(去皮)2兩。化痰益氣,降逆止痛,大進飲食。
上為末。
每服1錢,水1盞,加生薑,大棗,同煎至7分,熱服。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藿香、人參、茯苓、乾薑、枇杷葉、半夏、草荳蔻、丁香、甘草、厚朴組成。
- 藿香:辛溫芳香,有解表和中、止嘔、止瀉之功。
- 人參:甘平大補,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氣生津、安神益智之功。
- 茯苓:甘淡滲利,有健脾滲濕、利水消腫之功。
- 乾薑:辛熱溫中,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功。
- 枇杷葉:甘苦微寒,有清熱止咳、化痰止嘔之功。
- 半夏:辛溫燥濕,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
- 草荳蔻:辛溫香燥,有化痰行氣、燥濕止嘔之功。
- 丁香:辛溫香竄,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之功。
- 甘草:甘平和中,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之功。
- 厚朴:辛苦溫燥,有行氣寬中、燥濕化痰之功。
諸藥合用,共奏和胃止嘔,理氣化痰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藿香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藿香半兩,人參7錢半,白朮半兩,甘草半兩,厚朴半兩,葛根2錢半。 主治:小兒霍亂,吐利不止、身熱頭痛。
人參藿香散, 出處:《杏苑》卷六。 組成:天南星4錢,縮砂仁20枚,人參2錢5分,丁香20粒,白茯苓2錢半,白朮2錢5分,甘草2錢5分。 主治:小兒脾胃虛弱,吐逆痰水,或含哭飲乳,食物停滯不散,腹滿嘔吐。
人參藿香散,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人參2兩,藿香3兩,丁香2兩,沉香1兩,肉豆蔻2兩,木香1兩,官桂2兩,乾薑2兩,厚朴4兩,陳皮3兩,枇杷葉1兩,甘草2兩,半夏1兩。 主治:一切氣,及脾胃嘔逆,心胸痞滿,泄瀉。
人參藿香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 人參藿香散(《魏氏家藏方》卷五。)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組成:半夏曲1兩,白朮1兩(炒),白茯苓(去皮)3分,藿香3分(去土),橘紅半兩,甘草(炙)半兩,人參(去蘆)半兩。主治:和氣利膈,進食化痰。 。 主治:和氣利膈,進食化痰。
人參藿香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藿香(去土)2兩,青皮1兩,人參1兩,茯苓1兩,乾薑1兩,枇杷葉(布拭去毛,炙令黃色)1兩,半夏3兩(以生薑6兩一處杵,作餅子,焙乾),草豆蔻6個(去皮),丁香半兩,甘草3分(炙),厚朴(去皮)2兩。 主治:化痰益氣,降逆止痛,大進飲食。主治:霍亂嘔逆,心腹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