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黃連湯

BAI ZHI HUANG LI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7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胃經 15%
心經 13%
肝經 13%
大腸經 13%
肺經 9%
膽經 7%
腎經 6%
心包經 2%
三焦經 1%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膽經
腎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0

方劑組成解釋

白芷黃連湯方中加入白芷,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解毒消腫: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祛風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方中黃連苦寒,善清熱解毒,但性寒易傷陽氣,而白芷則可溫陽散寒,協同黃連清熱解毒,且能緩解黃連的寒性,避免傷及脾胃。
  2. 引藥上行,疏通鼻竅:白芷辛散上行,善於疏通鼻竅,可引導黃連清熱解毒之氣上達鼻竅,治療鼻炎、鼻竇炎等症,加強藥效。

因此,白芷在白芷黃連湯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與黃連相配,既能增強藥效,又能避免寒性過盛,起到協調作用。

白芷黃連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繁殖,對於白芷湯中所治療的熱毒、炎症等病症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2. 制約白芷:白芷性溫,氣味辛香,若單獨使用易於上火,而黃連的清熱瀉火之性恰好能制約白芷的溫燥之性,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達到最佳的療效。

總之,白芷黃連湯中加入黃連,既能增強清熱解毒效果,又能制約白芷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趨於平和,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白芷黃連湯為一方經典的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濕熱所致的各種症狀。其方中包含白芷、黃連等多種草藥,而加入地榆這一成分,則是出於幾個方面的考量。首先,從藥性上來看,地榆味苦、性微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在白芷黃連湯中,地榆能夠輔助黃連等藥物清除體內濕熱,並對濕熱引起的出血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其次,對於伴有熱毒內盛導致的皮膚病變,如濕疹、瘡瘍等,地榆能夠發揮其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效果,促進患處愈合。此外,地榆還能調節腸胃功能,對於由濕熱引起的腹瀉也有一定的療效。綜合而言,地榆在白芷黃連湯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整個方劑清熱解毒的功能,還增強了其對特定症狀的治療效果,使該方更適合用於臨床實踐中。

白芷黃連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風熱上攻或胃火熾盛所致的頭痛、牙痛等症狀。此方由多種草藥精心配伍而成,其中包含白芷、黃連等關鍵成分,而加入當歸則有其特殊的考量。當歸味甘、辛,性溫,入肝、心、脾經,被譽為「血中之氣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在白芷黃連湯中,當歸不僅能補血養血,還可以引導藥物精華直達病所,增強整體療效。此外,由於該方主要用藥如黃連性寒,可能損傷脾胃之氣,當歸的溫和特性正好可以緩解這種副作用,保護脾胃功能不受影響。總體而言,當歸在此方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方劑學「寒熱並用、攻補兼施」的原則,使得白芷黃連湯既能清熱解毒,又能顧護正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白芷黃連湯方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寒熱並治:白芷黃連湯以白芷、黃連等寒涼藥物為主,用於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但寒涼藥物容易損傷陽氣,故以附子溫陽補氣,以達到寒熱並治的效果,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
  2. 扶正祛邪:附子性溫熱,能溫補脾腎陽氣,增強機體抵抗力。配合白芷黃連等藥物,可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增強藥物療效,使之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因此,白芷黃連湯中加入附子,不僅平衡了藥性,更能使藥效發揮到最佳,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白芷黃連湯中加入木香,主要是為了調節氣機,消炎止痛

白芷味辛溫,善於疏散風寒,通鼻竅,黃連苦寒,可清熱解毒,瀉火止痛。但單獨使用白芷容易燥熱,黃連則寒涼傷胃。

木香辛溫,具有行氣止痛,燥濕健脾的功效,可以緩解白芷的燥熱之性,防止黃連傷胃,同時也能協同白芷疏散風寒,促進藥效發揮,達到溫和解表,清熱止痛的效果。

白芷黃連湯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固澀止瀉: 赤石脂性澀,能收斂止瀉,與白芷、黃連等藥物協同作用,加強對脾胃的收斂作用,防止泄瀉。
  2. 清熱燥濕: 赤石脂性寒,能清熱燥溼,配合黃連的清熱解毒功效,可有效治療因溼熱下注導致的泄瀉,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

因此,赤石脂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止瀉,更能清熱燥溼,爲白芷黃連湯的治療效果錦上添花。

白芷黃連湯是一張常用的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熱毒上攻所致的頭痛、牙痛等症狀。該方由多種中藥組成,其中包含了黃芩這一味藥材。黃芩味苦性寒,歸肺、膽、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在許多治療熱證的方劑中都可見其身影。

在白芷黃連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因為黃芩能夠有效清除內熱,對於因熱毒所導致的各種病證有很好的療效。配合白芷的散風止痛作用及黃連的清熱瀉火功效,三者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止痛的目的。此外,黃芩還能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從而促進病情的好轉。因此,黃芩在白芷黃連湯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整個方劑的治療效果,還能預防疾病進一步發展,對保障患者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白芷黃連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行氣止痛:白芷、黃連清熱解毒,但容易寒涼凝滯。川芎辛溫,能疏散風寒,行氣活血,協同白芷、黃連,使藥性更趨和緩,避免寒涼凝滯,並增強止痛效果。
  2. 引藥上行,達於頭面:白芷、黃連主要作用於頭面,川芎辛香走竄,能引藥上行,使藥力更有效地到達頭面部位,提升療效。

白芷黃連湯是一張常見的中醫方劑,用於治療因熱毒上攻所致的頭痛、牙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該方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其中包含了訶子。訶子是一味性溫、味酸澀的藥材,主要產於我國南部及東南亞地區,具有收斂固澀、下氣止咳的功效。在白芷黃連湯中加入訶子,主要是取其收斂和下氣的作用。

一方面,訶子能夠幫助收斂固澀,對於因熱毒所導致的口腔黏膜損傷有一定的修復作用,有助於加速潰瘍面的癒合;另一方面,訶子的下氣功效可以調節人體氣機,改善因氣滯引起的疼痛不適。此外,訶子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共同協調以達到清熱解毒、止痛愈瘡的目的。因此,訶子在白芷黃連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方配伍的精妙之處,通過多種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整張方劑的治療效果更為全面和有效。

白芷黃連湯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中止嘔:白芷黃連湯主治寒濕內阻,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濕,緩解嘔吐症狀。

二、降逆止痛:肉荳蔻還具有降逆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脾胃氣逆所致的胸悶氣逆、腹痛等症狀。白芷黃連湯中加入肉荳蔻,可協同白芷疏散風寒,黃連清熱燥濕,共同達到溫中止嘔、降逆止痛的效果。

白芷黃連湯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濕熱內蘊而引起的諸多症狀,如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白朮這一成分。白朮,在中醫學中被視為健脾利濕的重要藥材,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

將白朮加入白芷黃連湯之中,主要是為了增強該方劑調理脾胃的功能。因為濕熱之邪往往會困脾,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水濕停滯。白朮能夠補益脾氣,幫助脾胃更好地運化水濕,從而輔助清除體內的濕熱。此外,通過健脾益氣,還能提高人體正氣,使身體更加有能力抵抗外來病邪。因此,白朮在白芷黃連湯中的應用,不僅有助於改善症狀,還能從根本上調整體質,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白芷黃連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風熱或胃火上攻所導致的頭痛、牙痛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白芷、黃連以及肉桂等多種中藥材。其中,肉桂的使用有其特定考量。肉桂性熱味辛,歸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通利血脈的功效。在白芷黃連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是利用其溫熱之性質來平衡黃連的寒涼,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陽氣。同時,肉桂還能增強藥物的通行力,使其他藥物能夠更好地到達病灶,提升療效。此外,對於因寒邪所致的頭痛或牙痛,肉桂更能發揮其驅寒止痛的作用,從而達到全面調理的目的。總體而言,肉桂在此方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學陰陽平衡及辨證施治的理念。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1. 中藥方劑「白芷黃連湯」組成:白芷、黃連、地榆、當歸、附子、木香、赤石脂、黃芩、川芎、訶子、肉荳蔻、白朮、肉桂。

  2.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白芷可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所致的頭痛、鼻淵、齒痛及風濕痹痛。

  3.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4. 赤石脂味甘、澀,性平,具有固澀收斂、化腐生肌、止瀉、止血、排膿、除煩、生肌斂瘡等功效。赤石脂常被用於治療瘡瘍金瘡、燒燙傷、大便出血、遺精滑精、小便頻數等症。

  5.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6.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

  7. 地榆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等功效。地榆涼血止血之效顯著,尤宜於下焦血熱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症。

  8.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

  9. 訶子性酸澀,微寒,入脾、肺、肝、大腸經,具有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等功效。訶子能夠抑制咳嗽反射,減少咳嗽次數,並能舒緩氣喘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狀。

  10.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11.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

  12.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木香主要用於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

  13. 肉荳蔻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瀉、止嘔、下氣消食等功效。其中,「溫中散寒」是肉荳蔻的重要功能之一,可溫暖脾胃,緩解嘔吐、泄瀉、胃痛等症狀。

  14.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總結:中藥方劑「白芷黃連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止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腹瀉、嘔吐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白芷1兩半, 黃連(去須)1兩, 地榆1兩半, 當歸(銼,焙)1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 木香1兩, 赤石脂1兩半, 黃芩(去黑心)半兩, 芎藭1兩半,訶黎勒皮(煨)1兩, 肉豆蔻1枚(煨,去殼), 白朮1兩, 桂(去粗皮)1兩。
上銼,如麻豆大。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至8分,去滓,空心溫服,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芷黃連湯是一首中醫方劑,使用前應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胃腸脹氣多痰腹部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白芷黃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組成:白芷1兩半,黃連(去須)1兩,地榆1兩半,當歸(銼,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木香1兩,赤石脂1兩半,黃芩(去黑心)半兩,芎藭1兩半,訶黎勒皮(煨)1兩,肉豆蔻1枚(煨,去殼),白朮1兩,桂(去粗皮)1兩。 主治:因傷水飲後,變成暴泄。

白芷黃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三。 組成:白芷1兩半,黃連(去須)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半,地榆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半,桂(去粗皮)1兩,當歸(銼,焙)1兩半,黃耆(細銼)1兩,赤石脂1兩半,白朮1兩,訶黎勒(煨)1兩半,黃芩(去黑心)半兩,龍骨1兩半,吳茱萸(洗,焙炒)半兩,芎藭1兩半,乾薑(炮)半兩。 主治:傷寒後,下痢膿血,食物不得,氣脹腹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