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脛骨湯

HU JING G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胃經 15%
心經 14%
肝經 13%
大腸經 10%
肺經 9%
腎經 7%
膽經 6%
三焦經 1%
脾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0

方劑組成解釋

虎脛骨湯方劑中包含「虎骨」的主因,主要有兩方面:

1. 傳統醫學觀點:

虎骨在中醫典籍中被認為具有強筋健骨、祛風濕、止痛等功效。古人觀察到老虎體魄強健,行動敏捷,因此推測其骨骼具有特殊藥效,並將此觀念融入藥方中。

2. 藥理研究初步證實: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虎骨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例如膠原蛋白、軟骨素等,具有一定抗炎、止痛、促進骨骼生長等作用。但由於研究尚不完善,且虎骨的藥效也受到個體差異、製備工藝等因素影響,其療效仍需謹慎評估。

虎脛骨湯方中加入當歸,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活血化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虎脛骨湯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幫助傷處消腫止痛,加速癒合。
  2. 補血益氣: 當歸有補血益氣的功效,可改善跌打損傷後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幫助患者恢復體力。

總之,當歸的活血化瘀和補血益氣功效,與虎脛骨湯治療跌打損傷的功效相輔相成,使其療效更加顯著。

虎脛骨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祛風止痛: 附子性熱,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虎脛骨湯治療的是寒濕痹痛,附子可以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助藥力,增效力: 附子性溫燥,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促進川烏、草烏等藥物的藥力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附子的使用需要謹慎,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進行劑量調整,避免過量使用造成副作用。

虎脛骨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是為了宣肺利咽,通利氣機

桔梗味辛、甘,性平,歸肺經,具有宣肺化痰、利咽開音、通利氣機等功效。虎脛骨湯主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腫脹瘀血等症。加入桔梗,可以緩解因氣機阻滯而引起的疼痛、腫脹,並促進氣血流通,協同虎脛骨等藥材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此外,桔梗還能利咽開音,有助於減輕因跌打損傷引起的喉嚨疼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虎脛骨湯中加入赤石脂,主要原因有二:

  1. 固攝精氣: 赤石脂性寒,入腎經,有收斂固澀之效,可止瀉固精,防止腎氣下泄,與虎脛骨等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補腎壯骨之效。
  2. 收斂止血: 赤石脂亦有收斂止血之功,可治療因腎虛所致的尿血、血崩等症狀,與虎脛骨中的補腎藥物相搭配,可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虎脛骨湯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 酸棗仁性味甘酸,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汗之效。虎脛骨湯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而疼痛往往伴隨精神緊張、焦慮不安。酸棗仁可安神定志,緩解患者因疼痛帶來的精神壓力,輔助虎脛骨湯治療骨折、筋骨疼痛。
  2. 養血活血: 酸棗仁亦具有養血活血之功,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骨骼癒合。虎脛骨湯本身也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酸棗仁的加入可以加強此功效,促進骨折癒合,減輕疼痛。

虎脛骨湯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解表,通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的功效。虎脛骨湯主治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的膝蓋疼痛、腫脹、麻木等症狀。白芷可以散寒解表,驅散風寒濕邪,從而達到通利關節,止痛消腫的效果。
  2. 祛風止痛,活血化瘀: 白芷同時具有祛風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筋骨疼痛、血脈瘀阻,白芷可以起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減輕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恢復關節功能。

虎脛骨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虎脛骨湯常用於治療寒邪客於筋骨、氣血瘀滯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肉桂的溫熱之性可以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緩解疼痛,改善肢體功能。
  2. 助陽補腎: 肉桂有溫補腎陽、壯陽固精的作用,對於陽虛體質的患者,可以起到一定的補益作用。虎脛骨湯部分藥材也具有補益腎陽的作用,肉桂的加入可以加強補腎陽的效果,使療效更佳。

虎脛骨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虎脛骨湯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而脾氣虛弱則易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加重疼痛。白朮補脾益氣,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傷痛的恢復。
  2. 燥濕止痛:虎脛骨湯中常配伍祛風濕藥物,而白朮亦具燥濕止痛之效。濕邪阻滯經絡,可導致筋骨疼痛,白朮可燥濕健脾,使濕邪散去,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虎脛骨湯方中加入地榆,主要原因有二:

  1. 收斂止血:虎脛骨湯主治跌打損傷,常伴隨瘀血腫痛,而地榆性寒,味苦澀,具有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控制傷口出血,並減輕局部炎症反應。
  2. 活血化瘀:地榆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止痛消腫,促進傷口癒合的療效。

總而言之,地榆的收斂止血和活血化瘀作用,在虎脛骨湯中發揮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的目的。

虎脛骨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虎脛骨湯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而木香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2. 調和脾胃: 虎脛骨湯中常使用一些較寒涼的藥物,例如虎骨,而木香可以溫脾胃,避免寒涼藥物傷及脾胃,起到調和的作用,使藥效更佳,避免副作用。

總而言之,木香在虎脛骨湯中起到理氣止痛、調和脾胃的作用,使藥效更全面,更利於治療跌打損傷等疾病。

虎脛骨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虎脛骨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而跌打損傷常伴有局部紅腫熱痛,黃連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緩解局部炎症反應。
  2. 涼血止血:黃連亦有涼血止血之功,可有效控制因跌打損傷造成的出血,減輕疼痛。同時,黃連的苦寒之性,可抑制局部熱毒,防止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虎脛骨湯中加入黃連,既可清熱解毒,又可涼血止血,有利於治療跌打損傷,促進骨骼修復。

虎脛骨湯中加入厚朴,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肺、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止痛的功效。虎脛骨湯主要治療筋骨疼痛,而厚朴可以疏通經絡、行氣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2. 化痰止咳:厚朴還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虎脛骨湯若涉及咳嗽、痰多等症狀,厚朴可以協助化痰止咳,改善呼吸道症狀。

因此,厚朴在虎脛骨湯中起到行氣止痛、化痰止咳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虎脛骨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有助於驅散寒邪,緩解由寒邪入侵所致的疼痛。虎脛骨湯多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導致的骨骼疾病,生薑的溫散之性可協同虎骨等藥材,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調和藥性: 生薑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影響藥效。虎脛骨湯中部分藥材性寒,加入生薑可以中和藥性,使藥性溫和,避免寒涼之性對脾胃造成損害。

虎脛骨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

虎脛骨湯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而黃芩能清熱解毒,抑制炎症反應,有助於緩解跌打損傷造成的腫痛熱痛。同時,黃芩也能燥濕止痢,對於跌打損傷後伴隨的瘀血腫脹、濕熱內蘊等症狀亦有幫助。

總而言之,黃芩在虎脛骨湯中起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虎脛骨湯中加入肉荳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肉荳蔻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虎脛骨湯主治寒邪客於脾胃,導致脘腹冷痛、泄瀉等症。肉荳蔻溫中散寒,可驅散寒邪,緩解疼痛,同時也能止瀉,起到協同虎脛骨湯治療寒邪入侵脾胃的作用。
  2. 化濕健脾: 肉荳蔻也具有一定的化濕健脾作用。虎脛骨湯中常加入一些容易造成濕氣的藥材,如茯苓、白朮等。肉荳蔻加入其中,可幫助化解濕氣,健脾胃,增強藥效,使治療更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虎脛骨湯:補陽散寒、祛瘀止痛、溫痺通脈

簡介

虎脛骨湯,出自清代張路玉《名醫雜症全書》,是治療風毒、腳膝痠疼、履地不得、嘔逆吐食、憎寒沉重等疾病的常用方劑。其組成包括:

  • 虎骨
  • 當歸
  • 附子
  • 桔梗
  • 赤石脂
  • 酸棗仁
  • 白芷
  • 肉桂
  • 白朮
  • 地榆
  • 木香
  • 黃連
  • 厚朴
  • 生薑
  • 黃芩
  • 肉荳蔻

傳統功效

虎脛骨湯具有補陽散寒、祛瘀止痛、溫痺通脈的功效,可以改善風毒、腳膝痠疼、履地不得、嘔逆吐食、憎寒沉重等疾病的症狀。

組成藥方

  • 虎骨:強筋健骨、舒筋活絡、補腎壯陽、活絡止痛、續筋接骨、安神益智。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
  • 赤石脂:固澀收斂、化腐生肌、止瀉、止血、排膿、除煩、生肌斂瘡。
  • 酸棗仁:安神、生津止渴、補血養肝、清虛熱、固表止汗。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 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地榆:止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斂瘡、排膿。
  • 木香:溫裡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厚朴: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
  •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肉荳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瀉、止嘔、下氣消食。

總結

虎脛骨湯是一味補陽散寒、祛瘀止痛、溫痺通脈的中藥方劑,可用於治療風毒、腳膝痠疼、履地不得、嘔逆吐食、憎寒沉重等疾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虎脛骨湯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嘔吐

相同名稱方劑


虎脛骨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 組成:虎脛骨(塗酥,炙)1兩半,當歸(焙)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桔梗(炒)1兩半,赤石脂2兩半,酸棗仁(微炒)2兩半,白芷半兩,桂(去粗皮)半兩,白朮半兩,地榆半兩,木香半兩,黃連(去須)半兩,厚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肉豆蔻1枚(去殼)。 主治:風毒,腳膝痠疼,履地不得,嘔逆吐食,憎寒沉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