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散

杜仲散

DU ZH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一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1%
肝經 31%
心經 19%
肺經 9%
脾經 9%
腎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杜仲散中包含杜仲,這主要基於杜仲的藥理特性:

  1. 補腎強筋: 杜仲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適合治療腎虛腰痛、筋骨酸軟、足膝無力等症狀。
  2. 降壓降脂: 現代研究表明,杜仲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抗動脈硬化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有助於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

因此,杜仲散中加入杜仲,可以發揮其補腎強筋、降壓降脂等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杜仲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腎: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補腎陽,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的作用。配合杜仲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可更有效地治療腎陽虛所致的腰膝痠軟、肢體無力、陽痿早泄等症狀。
  2. 增強藥效: 肉桂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藥效發揮,有利於杜仲成分更好地吸收利用,增強其補腎壯腰、強筋壯骨的功效。同時,肉桂的辛溫之性,還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進一步改善腰部氣血循環,緩解腰痛症狀。

杜仲散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杜仲散主要用於治療腰膝痠軟、筋骨疼痛等症狀,而這些症狀往往伴隨著血瘀、熱毒等病理因素。牡丹皮的加入,可以有效清熱涼血,化瘀止痛,改善病症。
  2. 緩解藥性: 杜仲性溫,具有補腎壯筋、強筋骨的功效,但如果單獨使用,可能會導致溫燥上火,或加重熱證。牡丹皮的加入,可以起到緩解杜仲溫燥之性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杜仲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腎氣虛弱,榮傷過度,有所虧損,腰痛連小腹疼痛,俯仰惙惙短氣」,其病機關鍵在於腎氣不足,導致腰腹失養、氣機不暢。

  1. 腎氣虛弱:腎主藏精,為先天之本,過度勞傷或久病耗損腎氣,影響其主骨生髓之功,故見腰痛、俯仰無力。
  2. 榮傷過度:長期體力消耗或情志勞損,耗傷營血,進而損及腎氣,使筋脈失濡。
  3. 疼痛牽涉小腹:腎脈貫脊屬腎,絡膀胱,其氣虛則氣血瘀滯,故疼痛放射至小腹。
  4. 惙惙短氣:腎不納氣,呼吸淺表,動作時氣機更滯,故見短氣、乏力。

此方針對腎虛不固、氣血失調之證,以補腎固本、收斂鎮靜為主要方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杜仲(君藥)

  • 性味歸經:甘溫,入肝、腎經。
  • 傳統功效:補肝腎、強筋骨,《神農本草經》謂其「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
  • 作用:填補腎氣,改善腰痛及俯仰不利,尤其適用於腎虛型筋骨痿軟。

2. 牡蠣(臣藥)

  • 性味歸經:鹹澀微寒,入肝、腎經。
  • 傳統功效:潛陽固澀、軟堅散結,《本草綱目》載其「化痰軟堅,清熱除濕」。
  • 作用
    • 收斂固攝:配伍杜仲,可防腎氣進一步耗散,治短氣、遺泄等虛不內守之症。
    • 鎮靜止痛:牡蠣質重,能潛降浮陽,緩解因虛陽上擾或氣機逆亂導致的疼痛。

3. 兩藥配伍邏輯

  • 動靜結合:杜仲溫補而主動,牡蠣澀斂而主靜,一補一收,調和腎氣之開闔。
  • 標本兼治:杜仲治腎虛之本,牡蠣緩疼痛之急,共奏補腎強腰、鎮痛安神之效。
  • 劑型與服法:散劑「暮臥水調下」,順應腎氣夜間閉藏之性,增強藥效。

推論可能的延伸功效

  1. 改善遺精、夜尿:牡蠣固澀,杜仲溫腎,適合腎氣不固之遺泄。
  2. 緩解骨質疏鬆:杜仲促進骨形成,牡蠣含鈣質,或能輔助強壯骨骼。
  3. 調節血壓:杜仲現代研究有降壓作用,牡蠣潛陽,對肝腎陰虛型高血壓或有協同效果。

此方結構簡潔,緊扣腎虛腰痛的核心病機,體現中醫「補澀並用」的治法特色。

傳統服藥法


杜仲、牡蠣各等分。
每服5匕,暮臥水調下,不止更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杜仲散是一味中藥方劑,在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腰骶痛貧血肺結核前列腺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男性勃起障礙腎絲球腎炎骨質疏鬆症腰痛排尿後有殘尿感身體消瘦夜間盜汗口乾口渴呼吸氣短言語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杜仲散, 出處:《傷科方書》。 組成:肉桂1錢,烏藥1錢,杜仲1錢2分,赤芍1錢,當歸1錢,丹皮1錢,桃仁1錢,續斷1錢,玄延索1錢。 主治:中部腰痛傷。

杜仲散,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杜仲、防風、川芎、川斷、獨活、甘草、歸尾、小茴香、陳皮、生地、白芍、澤蘭、延胡索。 主治:産後氣血虛而外邪乘之,腰痛不能屈伸者。

杜仲散, 出處:《百一》卷十一。 組成:杜仲1兩(去皮,杵令爛,以好酒浸1宿,焙乾),肉桂半兩,牡丹皮半兩。 主治:腎氣虛弱,榮傷過度,有所虧損,腰痛連小腹疼痛,俯仰惙惙短氣。

杜仲散, 出處:《産科發蒙》卷二。 組成:杜仲4錢,阿膠(炙)3錢,防風3錢,狗脊3錢,川芎3錢,芍藥3錢,細辛3錢,五加皮3錢,萆薢3錢,杏仁(炒)1錢。 主治:妊娠腰疼,痛不可忍,或連胯痛。

杜仲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 組成:杜仲6分,蛇床子6分,五味子6分,乾地黃6分,木防已5分,菟絲子10分,蓯蓉8分,巴戟天7分,遠志8分。 主治:益氣補虛。主治:男子羸瘦,短氣,五臟痿損,腰痛不能房室。

杜仲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九。 組成:杜仲1兩半(去粗皮,微炙,銼),蛇床子3分,五味子半兩,熟乾地黃1兩,桂心3分,巴戟1兩,菟絲子1兩半(酒浸3宿,曬乾,别搗爲末),牛膝1兩(去苗),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皴皮,炙乾),鹿茸1兩(去皮,塗酥炙微黃),車前子1兩,石龍芮2兩。 主治:虛勞羸瘦,五臟氣乏,腰腳痛不能行,陰痿,小便餘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