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官桂散中包含肉桂,乃因肉桂性溫熱,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經、化濕止瀉之功效。其溫陽散寒,可溫暖脾胃,改善寒性體質;活血通經,則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冰冷、痛經等症狀;化濕止瀉,則可溫暖腸胃,緩解濕邪引起的腹瀉。
官桂散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腹瀉、肢體冰冷、腰膝酸軟等症狀。肉桂作為方劑中的主要藥材,其溫陽散寒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協同作用,達至治療目的。
官桂散中加入牡丹皮,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腎經。其清熱涼血的作用,能降火解毒,緩解由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同時,牡丹皮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因此,官桂散中加入牡丹皮,可以起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官桂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官桂散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經痛、腹痛等症狀。川芎性溫,入肝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與官桂的溫經散寒作用相輔相成,共同改善寒凝血瘀的病理狀態。
- 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川芎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與官桂一同改善氣血循環,有利於寒邪的驅散和瘀血的消散,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在中藥方劑「官桂散」中加入冬葵子,主要是利用冬葵子清熱利濕、通淋的功效。冬葵子能夠清熱利濕、通淋,對於治療濕熱所致的小便不利、淋病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濕熱導致的相關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官桂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産婦面赤舌青,子死母活者」,屬古代婦科危急症候。其描述指向胎死腹中而產母氣血尚存之象:「面赤」為陽浮於上,可能因瘀血阻滯、氣機逆亂;「舌青」乃血瘀之徵,提示胞宮寒凝血瘀、胎元失養而死。此時需急下死胎,免傷母體。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官桂(肉桂):
- 性味辛甘大熱,歸腎、心、脾經,具溫通血脈、散寒止痛之效。
- 此處用其溫助陽氣、通行血脈以化胞宮寒凝,為君藥。
丹皮(牡丹皮):
- 味苦辛微寒,活血散瘀兼清熱,可防官桂過燥,並化解瘀久所生之鬱熱。
- 與官桂相配,形成「溫通+涼散」組合,避免溫燥助火,增強化瘀之效。
川芎:
- 辛溫行氣活血,為血中氣藥,能上行頭目、下行血海,促進氣血運行。
- 協助官桂散寒通滯,並引藥力至胞宮,助死胎排出。
葵子(冬葵子):
- 甘寒滑利,具滑胎下竅之功,古代多用於難產、胎衣不下。
- 與活血藥協同,物理性推動死胎外排。
整體方義
此方以「溫通化瘀」為主軸:
- 溫陽散寒:官桂祛除胞宮陰寒,恢復氣血運行;
- 活血通滯:丹皮、川芎化解瘀血,疏通產道;
- 滑利下行:葵子直接促成死胎排出。
- 蔥白湯引送:取其辛溫通陽之性,助藥力速達病所。
推論適應機理
古人認為,胎死腹中多因「寒凝血瘀」或「氣滯血阻」,此方針對寒瘀互結之證,通過溫通、活血、滑利三法並行,促使死胎脫離母體。其中「面赤舌青」的辨證關鍵,在於寒凝血瘀後陽氣浮越的假熱現象,故以溫通為主,稍佐丹皮防熱化,體現「通因通用」之治則。
總結
官桂散展現古代處理死胎的急治思維,以溫通化瘀為核心,組合嚴謹,適應證明確,反映中醫「祛瘀生新」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官桂5錢(去皮),丹皮1錢5分,川芎1錢5分,葵子1錢5分。
下死胎。
上為末。
每服3錢,蔥白煎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官桂散, 出處:《胎産心法》卷中。 組成:官桂5錢(去皮),丹皮1錢5分,川芎1錢5分,葵子1錢5分。 主治:下死胎。主治:産婦面赤舌青,子死母活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