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規丸
ZI GU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二一二引《仙傳濟陰方》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69)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腎經 20%
心經 20%
脾經 20%
肺經 10%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子規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涼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子規丸主治血熱妄行,導致的各種出血症狀,例如鼻衄、咯血、吐血等。牡丹皮能清熱涼血,抑制血熱上炎,達到止血效果。
- 化瘀止痛: 牡丹皮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有助於緩解疼痛。子規丸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的藥物,與牡丹皮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止血止痛的功效。
子規丸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助陽氣升發: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之效。子規丸多用於治療腎陽虛衰、脾陽不振所致的陽虛寒症,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肉桂可溫補腎陽,助脾陽運化,改善陽虛症狀。
- 引藥入腎,溫腎助陽: 子規丸中常用一些溫補腎陽的藥物,如鹿茸、巴戟天等,而肉桂具有引藥入腎的作用,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溫補腎陽的效果,提高藥效。
子規丸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緩解肝氣鬱結: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養血柔肝的功效。子規丸主治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白芍有助於疏解肝氣鬱結,緩解胸脅脹痛,使患者心神安寧。
- 養血柔肝:白芍能養血柔肝,改善肝臟功能,促進氣血運行。子規丸中加入白芍,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養血柔肝、調和氣血的效果,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子規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血寒,因傷風冷,戦慄」,意指女性因外感風寒邪氣,導致血分受寒、陽氣鬱遏,出現寒戰、發抖等症狀。其病機核心在於「血寒兼表邪」,風寒外襲肌表,內犯血分,致使氣血運行不暢。古代醫家認為,此類證候需溫通血脈、散寒解表,同時調和營衛以驅邪外出。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京芥(荊芥):
- 性辛溫,入肝、肺經,擅長散風寒、解表邪,兼能入血分以宣散血中寒滯。此處用於驅逐外感風冷,解除表證之顫慄。
牡丹皮:
- 性微寒,入心、肝經,本具活血散瘀之效。在溫性藥為主之方中,牡丹皮可防溫燥過度,兼能疏通血脈瘀滯,助桂、芍調和寒熱。
桂(桂枝或肉桂):
- 若用桂枝,則取其發汗解肌、溫通經脈之效,助京芥散表寒,同時引陽氣入血分以驅寒;若為肉桂,則專溫下焦、散血分沉寒,直接針對「血寒」病機。
白芍藥:
- 性微寒,味酸,可養血斂陰、柔肝止痛。與桂相配(如桂枝湯結構),能調和營衛,制約辛溫藥之燥性,防止過汗傷陰;與牡丹皮協同,則增強和血之功。
全方配伍邏輯:
此方以「溫散血寒、解表調營」為核心。
- 散寒解表:京芥配桂,外散風寒,內溫血脈。
- 活血和血:牡丹皮與白芍一散一收,既防血瘀,又養陰血,使溫散不耗正。
- 調和營衛:桂與芍的經典組合,針對風寒襲表後營衛失調之顫慄。
推論延伸
方中未用大熱之藥(如附子、乾薑),推測其「血寒」程度較輕,偏重表寒兼血分微滯。熱酒送服,可增強溫通效力,酒性辛散助藥力直達血分。全方體現「表裡同治、寒溫並調」思路,符合宋代以後婦科重視血分調理的用藥特點。
傳統服藥法
京芥、牡丹皮、桂、白芍藥。
上為末。
熱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子規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一二引《仙傳濟陰方》。 組成:京芥、牡丹皮、桂、白芍藥。 主治:婦人血寒,因傷風冷,戦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