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陰湯

BU YI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五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9%
肝經 16%
脾經 16%
心經 16%
肺經 13%
胃經 8%
膀胱經 5%
大腸經 2%
心包經 1%
腎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補陰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滋陰: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其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等功效,能補益氣血,滋養陰液,改善血虛、陰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手足冰冷等。
  2. 調和藥性: 補陰湯通常以滋陰補血為主要功效,但其中可能加入一些偏寒涼的藥物,例如生地黃、麥冬等。而當歸溫和性情,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於寒涼,降低其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性更趨平和,更適合患者服用。

補陰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養血柔肝: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止痛斂陰的功效。補陰湯主要針對陰虛內熱所致的症狀,而白芍可滋養肝血,緩解肝陰不足引起的肝氣不舒,進而達到滋陰降火的效果。
  2. 緩解燥熱: 白芍性微寒,可以緩解補陰湯中其他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過度滋陰而傷陽氣,更符合陰虛內熱患者的病理特徵。

總之,白芍在補陰湯中起到滋陰養血、柔肝止痛、緩解燥熱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滋陰清熱、養血柔肝的效果。

補陰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滋陰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對於陰虛火旺、熱證引起的口渴、心煩、失眠、盜汗等症狀,生地黃能有效地滋陰降火,緩解症狀。
  2. 養血活血: 生地黃性涼,能清熱涼血,又能養血活血,適合於血熱妄行、瘀血阻滯引起的症狀,如月經不調、經血量少、面色蒼白等。

因此,補陰湯中加入生地黃,既能滋陰涼血,又能養血活血,有助於改善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症狀,達到補陰清熱、養血活血的目的。

補陰湯中加入熟地黃,乃因其具有滋陰補血之效,用於治療陰虛血虧所致的諸多症狀。

熟地黃為地黃經蒸製而成,性質溫和,且入肝腎經,能滋補肝腎陰血,並促進血液生成。此與補陰湯的功效相符,其主要作用為滋陰補腎、養血生津,針對陰虛火旺、血虛津傷等病症。

熟地黃與其他藥材配合,可發揮協同作用,進一步增強補陰湯的療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補陰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補陰湯多用於陰虛內熱、脾胃虛弱者,而陳皮能健脾胃,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發揮功效。
  2. 調和藥性:陳皮性溫,可調和補陰湯中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而損傷陽氣,使藥效更溫和、更安全有效。

總之,陳皮在補陰湯中起著理氣健脾、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其更能發揮補陰清熱的功效。

補陰湯作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主要目的是滋補肝腎之陰,以達到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的作用。在該方劑的組成成分中,包含了茴香這一藥材。茴香性溫味辛,歸肝、腎、脾經,在中醫藥理學中具有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的功效。雖然補陰湯的主要作用為滋陰,但加入茴香的目的則是在於調和藥性,使整體方劑不僅能夠滋補,還能行氣活血,避免因滋陰藥物過於滋膩而導致氣滯或消化不良等副作用。

此外,茴香還具有一定的溫腎作用,可以輔助治療由腎虛所導致的腰膝酸軟、肢冷畏寒等症狀。在補陰湯中加入茴香,既可增強整體方劑的溫通效果,又能在滋補肝腎陰液的同時,兼顧到腎陽的溫煦功能,從而使得該方劑的療效更加全面。總體而言,茴香在補陰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陰中求陽”的治療原則,即在滋養陰液的同時,不忘調理陽氣,以達至陰陽雙補的效果。

補陰湯中加入補骨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腎壯陽,補益腎氣: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補益腎氣的功效。補陰湯常用於治療腎虛陰虧、腰膝痠軟、陽痿遺精等症狀,補骨脂的溫腎作用可以促進腎陽生髮,進而提高腎陰的生成,起到溫補腎陰的效果。
  2. 助陽益氣,促進藥物吸收:補骨脂還具有一定的助陽益氣作用,能夠促進藥物吸收,提升藥效。補陰湯中往往含有滋陰潤燥的藥材,而補骨脂的溫陽特性可以促進這些藥材的吸收和利用,使其藥效發揮更為充分。

補陰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引火歸源,助腎補陰: 川牛膝性溫,入肝腎經,具有引火歸源之效,可將體內虛火引導至腎經,促進腎陰的充盈,達到補腎陰的目的。
  2. 活血通絡,改善血運: 川牛膝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可改善腎臟周圍的血液循環,促進腎氣的恢復,有利於腎陰的充養。

因此,補陰湯中加入川牛膝,可起到引火歸源、助腎補陰以及活血通絡的作用,促進腎陰的補充,達到整體的陰陽平衡。

補陰湯中加入杜仲,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腰:杜仲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腰、強筋骨的功效,可改善腰膝酸軟、乏力等症狀,與補陰湯整體滋陰補腎的功效相輔相成。
  2. 利水消腫:杜仲同時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腎虛所導致的腰腿水腫,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更能促進水液代謝,消除水腫,提高療效。

因此,杜仲的加入,既能加強補腎壯腰的功效,又能利水消腫,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水腫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補陰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補陰湯多用於陰虛內熱、津液不足之症,茯苓可幫助利水滲濕,降低體內濕熱,同時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水液的能力,從而達到滋陰補虛的效果。
  2. 配伍協調,增強功效:茯苓與補陰湯其他藥材配伍,可相互協調,增強藥效。例如,茯苓與生地黃、麥冬等滋陰藥材配伍,可促進陰液的生成和滋養;與山藥、山茱萸等補脾藥材配伍,可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利於藥物的吸收和利用。

補陰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其補氣生津、益氣養陰的功效,能有效地提升人體陰氣。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補陰湯常用於治療陰虛證,而陰虛常伴有氣虛,因此以人參補氣,可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

此外,人參還能促進津液生成,滋潤臟腑,有效地改善陰虛所致的口燥咽乾、皮膚乾燥、心悸失眠等症狀,達到陰陽平衡的效果。

補陰湯中加入黃柏,主要是因為其 清熱瀉火 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除濕止帶、燥濕止癢的功效。補陰湯以滋陰補腎為主要目的,但同時也需要兼顧清熱瀉火,以避免陰虛火旺,或因濕熱阻滯而影響補腎效果。

黃柏的加入,能夠幫助 抑制虛火上炎,並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滋陰清熱、補腎降火的效果。

補陰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清熱瀉火,滋陰降燥: 知母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的功效。補陰湯以滋陰補腎為主要功效,但若患者存在內熱,則會影響補陰效果,甚至導致陰虛火旺。知母可清瀉體內虛火,為滋陰補腎創造良好環境,提升藥效。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補陰湯中其他藥物如生地、麥冬等滋陰潤燥,但缺乏清熱瀉火之功。知母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物,共同發揮清熱滋陰、潤燥生津的功效,更全面地治療陰虛內熱所致的各種病症。

補陰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及緩和藥性之功效。補陰湯中可能含有其他較寒涼的藥材,甘草能緩解其寒性,使藥效更溫和,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
  2. 增強補益: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臟腑等作用。補陰湯以滋陰補腎為主,而甘草能輔助補益脾胃,使藥力更有效地作用於腎陰,增強補陰效果,達到整體陰陽調和。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陰湯」的主要成分包括當歸、白芍、生地黃、熟地黃、陳皮、茴香、補骨脂、川牛膝、杜仲、茯苓、人參、黃柏、知母、甘草。該方劑具有補腎壯腰、益精填髓、活血祛瘀、強筋健骨等功效,主治腎虛腰痛、腰膝酸軟、筋骨無力、小便頻數等症狀。

  1. 甘草:補氣、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2.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3. 補骨脂:補陽、補氣、止瀉、健脾胃。
  4. 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
  5.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6.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7. 杜仲: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安胎、補腎。
  8.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9. 黃柏: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
  10. 人參:補氣、益氣、益智、安神、益智。
  11.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12.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13. 茴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
  14.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傳統服藥法


當歸1錢,白芍(酒炒)1錢,生地黃1錢,熟地黃1錢,陳皮1錢,茴香(鹽、酒炒)1錢,故紙(酒炒)1錢,牛膝(去蘆,酒洗)1錢,杜仲(去粗皮,酒炒)1錢,茯苓(去皮)1錢,人參5分,黃柏(去粗皮,酒炒)7分,知母(酒炒)7分,甘草(炙)3分。
痛甚大者,加乳香、砂仁、沈香,去芍藥、生地、陳皮。
上銼一劑。加大棗二枚,水煎服,不拘時候。如常服合丸藥,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米湯送下;酒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補陰湯是一首補益腎陰的方劑,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小便短赤等症狀,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腰骶痛前列腺炎慢性腎衰竭腎絲球腎炎

相同名稱方劑


補陰湯, 出處:《石室秘錄》卷三。 組成:熟地3兩,元參8兩,生地4兩,麥冬3兩,白芍5兩,丹皮3兩,沙參3兩,地骨皮5兩,天門冬3兩,陳皮5錢。 主治:瘦人火有餘,水不足者。

補陰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當歸1錢,白芍(酒炒)1錢,生地黃1錢,熟地黃1錢,陳皮1錢,茴香(鹽、酒炒)1錢,故紙(酒炒)1錢,牛膝(去蘆,酒洗)1錢,杜仲(去粗皮,酒炒)1錢,茯苓(去皮)1錢,人參5分,黃柏(去粗皮,酒炒)7分,知母(酒炒)7分,甘草(炙)3分。 主治:腎虛腰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