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茯苓湯

CHI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肺經 16%
脾經 12%
胃經 12%
肝經 9%
膀胱經 6%
小腸經 6%
大腸經 6%
腎經 3%
膽經 3%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赤茯苓湯中加入木通,主要是考慮其利水滲濕的功效。

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赤茯苓湯主治濕熱內蘊,小便不利,腹脹納呆,胸脘滿悶等症,而木通的利水通淋功效可協助赤茯苓、茯苓等藥物,更好地排出體內濕熱,解除小便不利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此外,木通還能清熱解毒,配合赤茯苓湯清熱利濕,增強療效。

赤茯苓湯方名中包含「赤茯苓」,乃因其為此方之君藥,藥性平和,善於利水滲濕,且能健脾安神。

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心、腎經,能利水滲濕,消除水腫;健脾和胃,增進食慾;寧心安神,改善失眠、心悸等症。赤茯苓湯主治脾虛濕困,水濕內停所致的腹脹、水腫、食少、便溏等症狀,故以赤茯苓為君藥,發揮其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之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赤茯苓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導滯,行氣止痛:檳榔味辛性溫,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赤茯苓湯本身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濕阻,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症。加入檳榔,可以加強消食導滯之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2. 利水消腫,健脾益氣:檳榔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與赤茯苓的健脾益氣之效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浮腫、腹脹等症狀。

總體而言,赤茯苓湯加入檳榔,可以增強其消食導滯、行氣止痛和利水消腫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對治療脾胃溼阻、消化不良等症起到更好的作用。

赤茯苓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赤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涼血功效,對於熱邪傷陰,血熱妄行所致的症狀,如發熱、口渴、心煩、尿赤、舌苔黃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2. 滋陰補腎: 生地黃能滋陰養血,補益腎陰,而赤茯苓則能健脾利濕,促進水液代謝,二者相輔相成,可以有效地滋陰補腎,改善腎陰不足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

赤茯苓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利用黃芩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赤茯苓湯主治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口苦口乾等症狀。其中赤茯苓能健脾滲濕,但單用赤茯苓無法完全消除濕熱,而黃芩則可清熱燥濕,並能解毒瀉火,與赤茯苓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的功效,使療效更顯著。

赤茯苓湯中包含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止痛:赤芍性苦寒,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之效。赤茯苓湯常用於治療熱證所致的各種疼痛,而赤芍能有效清熱涼血,緩解炎症,同時還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2. 配伍增效:赤芍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赤茯苓、丹皮等,互相配合,增強藥效。赤芍的清熱涼血作用,可與赤茯苓的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作用相輔相成,共同改善體內濕熱,促進血液循環。同時,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還能加強丹皮的清熱涼血、散瘀止痛效果,使整體療效更顯著。

赤茯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赤茯苓性平,味甘淡,善於利水滲濕,但偏於燥性,長期服用可能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具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緩解赤茯苓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傷及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赤茯苓利水滲濕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利水作用,與赤茯苓搭配,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效果,更有效地解決水濕內停導致的疾病。

赤茯苓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生津止渴: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之功效。赤茯苓善於燥濕健脾,但脾虛濕盛者,往往兼見肺燥津傷,出現口渴、咳嗽等症。麥門冬可滋陰潤燥,與赤茯苓相配,共奏滋陰潤肺、健脾燥濕之效。
  2. 降心火,安神寧心:麥門冬還能降心火,安神寧心。赤茯苓燥濕健脾,兼有健脾寧神之功。若患者心火旺盛,出現心煩失眠等症,則麥門冬可與赤茯苓相配,共奏清心降火、安神寧心之效。

主治功效


赤茯苓湯:清熱瀉火,利尿通淋

赤茯苓湯是一種傳統中醫方劑,主要成分包括木通、赤茯苓、檳榔、生地黃、黃芩、赤芍、甘草、麥門冬等。它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小腸熱盛、臉上潮紅、大量出汗、小便困難等症狀。

赤茯苓湯組成

  • 木通:味甘、性寒,入腎經。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功效。
  • 赤茯苓:味甘、性平,入心經。具有清熱利尿、補血養肝的功效。
  • 檳榔:味苦、性辛,入脾、胃經。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的功效。
  •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血的功效。
  •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 赤芍: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赤茯苓湯功效

赤茯苓湯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小腸熱盛:表現為口乾舌燥、小便黃赤、大便乾結、小腹脹滿、疼痛等。
  • 臉上潮紅:臉部皮膚發紅、發熱,伴有灼熱感。
  • 大量出汗:出汗增多,汗液粘膩,伴有口渴、乏力等症狀。
  • 小便困難:小便量減少,排尿困難,伴有尿急、尿痛等症狀。

赤茯苓湯用法用量

赤茯苓湯的用法用量如下:

  • 口服:將赤茯苓湯煎成湯劑,一次1劑,一日2次。
  • 外用:將赤茯苓湯塗抹於患處,每日2次。

赤茯苓湯禁忌

赤茯苓湯的禁忌如下:

  • 孕婦忌服。
  • 哺乳期婦女忌服。
  • 兒童慎用。

總結

赤茯苓湯是一種傳統中醫方劑,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功效。它常被用於治療小腸熱盛、臉上潮紅、大量出汗、小便困難等症狀。赤茯苓湯的組成包括木通、赤茯苓、檳榔、生地黃、黃芩、赤芍、甘草、麥門冬等。赤茯苓湯的用法用量包括口服和外用。赤茯苓湯的禁忌包括孕婦忌服、哺乳期婦女忌服、兒童慎用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赤茯苓湯具有清熱利水、通淋止汗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脾胃虛弱、腹瀉等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心絞痛肺結核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腳氣病糖尿病排尿困難心內膜炎尿道炎五十肩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

相同名稱方劑


赤茯苓湯, 出處:《傷寒标本》卷下。 組成:陳皮1兩,甘草1兩,人參2兩,半夏半兩,白朮半兩,川芎半兩,赤茯苓半兩。 主治:汗下後,胸膈滿悶。

赤茯苓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二。 組成:赤茯苓4兩,甘草(生)1兩,木香半兩。 主治:口乾,溺赤,腹滿心痛。由熱留於手少陰之經,其氣厥也。

赤茯苓湯, 出處:《濟生》卷四。 組成:木通(去節)、赤茯苓(去皮)、檳榔、生地黃(洗)、黃芩、赤芍藥、甘草(炙)、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主治:小腸實熱,面赤多汗,小便不通。

赤茯苓湯, 出處:《聖惠》卷九。 組成:赤茯苓2兩,柴胡2兩(去苗),黃芩1兩,龍骨2兩,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人參1兩(去蘆頭),牡蠣1兩(焙爲粉),桂心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半夏1兩(湯浸7遍去滑),甘草1兩(炙微赤,銼)。 主治:傷寒九日,下之後,胸膈煩滿,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

赤茯苓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八。爲《聖惠》卷。 組成: 赤茯苓湯(《活人書》卷十八。爲《聖惠》卷十一“茯苓散”之異名。)出處:《活人書》卷十八。爲《聖惠》卷十一“茯苓散”之異名。 。 主治:茯苓湯(《活人書》卷十八。爲《聖惠》卷十一“茯苓散”之異名。)出處:《活人書》卷十八。爲《聖惠》卷十一“茯苓散”之異名。

赤茯苓湯,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五。爲《聖惠》卷。 組成: 赤茯苓湯(《奇效良方》卷六十五。爲《聖惠》卷八十四“赤茯苓散”之異名。)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五。爲《聖惠》卷八十四“赤茯苓散”之異名。 。 主治:茯苓湯(《奇效良方》卷六十五。爲《聖惠》卷八十四“赤茯苓散”之異名。)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五。爲《聖惠》卷八十四“赤茯苓散”之異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