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梔子丸

山梔子丸

SHAN ZHI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5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肺經 18%
腎經 15%
心經 11%
脾經 10%
胃經 8%
膀胱經 8%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膽經 1%
肝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山梔子丸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梔子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山梔子丸多用於治療熱病煩躁、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熱症,梔子作為主要藥材,發揮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2. 緩解肝火上炎: 梔子能清肝火,而肝火上炎常表現為目赤腫痛、口苦咽乾、頭暈耳鳴等症狀。山梔子丸中加入梔子,可緩解肝火上炎引發的相關症狀,達到清熱降火、舒肝解鬱的效果。

山梔子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相輔相成: 山梔子清熱瀉火,善於治療熱病、目赤腫痛等,而山茱萸滋陰補腎,可緩解因清熱藥物過於寒涼而引起的腎虛乏力、腰膝痠軟等症狀。兩者合用,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陰補腎,互為補充,發揮協同作用。
  2. 藥性互補: 山梔子苦寒,善於降火,但寒性較強,容易傷脾胃。山茱萸酸溫,可溫補脾腎,又能制約山梔子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傷及脾胃,使藥力更平和,更易於服用。

山梔子丸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涼血止血: 山梔子性寒,善清熱解毒,而地榆性涼,味苦澀,具有涼血止血之功效。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功效,適用於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
  2. 清熱解毒: 山梔子清熱解毒,而地榆亦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兩者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適用於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

山梔子丸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散風熱,宣肺利咽: 山梔子清熱瀉火,桔梗則宣肺利咽,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咽喉部位,可有效緩解風熱犯肺引起的咽痛、腫痛、口乾、咳嗽等症狀。
  2. 引藥下行,直達病所: 桔梗具有開宣肺氣,利咽排膿的作用,能將山梔子的清熱瀉火之性引至咽喉部位,使藥物直達病所,提高治療效果。

山梔子丸中加入細辛,主要是為了增強清熱解毒、散寒止痛的效果。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散寒止痛、溫肺化痰之效。與山梔子配伍,一則可緩解山梔子清熱之寒性,防止其過於寒涼傷胃;二則可協同山梔子清熱解毒,增強其疏散風邪、止痛消腫的效果。

因此,細辛的加入,既能增強方劑的療效,又能避免寒涼之弊,使方劑更具臨牀應用價值。

山梔子丸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清熱解毒: 山梔子丸主治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羌活性溫,善於疏散風寒,並能解表散邪,與山梔子清熱解毒相輔相成,共奏疏風清熱、解毒消腫之效。
  2. 通竅止痛: 羌活具有通鼻竅、止頭痛的作用,可輔助山梔子清熱解毒,緩解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引起的疼痛不適,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山梔子丸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濕,清熱止痛: 獨活性溫,善於祛風濕,並能通經絡、止疼痛。與山梔子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風濕熱痹、筋骨疼痛、口苦咽乾等症。
  2. 引藥下行,通達病所: 獨活走氣血,能引導山梔子的藥力下達肢體,疏通經絡,使藥效更易達到病竈部位,達到治療效果。

山梔子丸為清熱解毒之名方,其內含麻黃,雖麻黃性味辛溫,善於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看似與清熱之功相悖,實則取其開腠理、達皮毛之效,有助於邪熱外散。山梔子丸旨在清心火、利濕熱,加入麻黃,能促進腠理開合,使內蘊之熱隨汗而解,兼以調節氣機,防止熱邪深陷。此外,麻黃與山梔子等寒涼藥物同用,寒溫並施,可增強藥力,共奏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功,適用於熱病煩躁、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等症狀。此配伍巧妙,體現了中醫藥方劑學中“寒因寒用,熱因熱用”的辨證施治原則。

山梔子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山梔子苦寒,偏於清熱瀉火,長期服用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脾胃,緩解山梔子對脾胃的損傷,避免藥性過於偏寒。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備解毒、抗炎的功效,可以減輕山梔子對肝膽的刺激,增強其清熱利濕、消炎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而言之,甘草在山梔子丸中扮演着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重要角色,使其藥效更全面、更安全。

山梔子丸為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方中鹿茸為一味珍貴藥材,看似與清熱之功相悖,實則另有深意。鹿茸性溫,善補腎陽、強筋骨、益精髓,於方中起平衡寒涼藥物之效,防止過度寒涼損傷脾胃,並能增強人體正氣,促進病後康復。此外,鹿茸富含活性成分,可調節免疫,與山梔子等清熱藥同用,共奏清熱而不傷正、扶正固本之效。此方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配伍之智慧,鹿茸的應用,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中醫學“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

山梔子丸為傳統中醫藥方,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其組成除山梔子外,古方中確有虎骨一味。虎骨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強筋健骨、祛風濕、止痛之效,常見於治療關節疼痛、風濕性疾病等。然而,現代因保護野生動物法規與生態保育意識提升,虎骨已被禁止使用於藥材中。故今日制備山梔子丸時,多會尋找替代品,如狗脊、鹿角霜等,以保持方劑原有療效,同時符合法律規定與生態倫理。在學習古方時,應注意區分歷史背景與現行標準,確保藥物使用的安全與合規性。

山梔子丸中加入紫菀,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肺化痰: 紫菀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降氣、化痰止咳的功效。山梔子丸多用於治療熱病痰熱壅肺、咳嗽氣喘等症狀,紫菀可以輔助山梔子清熱化痰,幫助痰液排出,緩解呼吸道阻塞。
  2. 潤肺止咳: 紫菀還具有潤肺止咳的作用,可以滋潤肺燥,緩解乾咳、咽喉乾燥等症狀。山梔子丸中加入紫菀,可以起到潤肺止咳、保護呼吸道的功效。

總之,紫菀在山梔子丸中起到清肺化痰、潤肺止咳的作用,與山梔子相互協同,共同達到治療熱病痰熱壅肺、咳嗽氣喘的功效。

山梔子丸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與山梔子、黃芩等藥物共同使用,可加強清熱解毒之功,並有助於疏散風熱,治療因風熱上襲而引起的頭面部紅腫疼痛、目赤腫痛等症狀。
  2. 通竅止痛,宣通鼻竅: 白芷具有通竅止痛之效,可宣通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與山梔子、連翹等藥物共同使用,可增強通竅止痛之效,緩解因風熱上襲而引起的鼻竅不通、頭部脹痛等症狀。

山梔子丸中加入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藁本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痛解痙的功效。山梔子則性寒,擅長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兩者合用,可協同發揮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效,對於風熱上擾、頭目昏脹、目赤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山梔子寒涼,單用易傷脾胃。藁本性溫,可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弊的作用,同時又能增強山梔子清熱解毒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山梔子丸中加入紅花,主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方劑主治的熱毒壅盛、血瘀不通之症相輔相成。

山梔子清熱瀉火,但單用清熱力強,易傷陰血。紅花則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清熱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並緩解因熱毒瘀阻引起的疼痛和腫脹。二者相配,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活血化瘀,使療效更顯著。

山梔子丸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山梔子性寒,清熱瀉火,善於治療熱病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防風性微溫,具有疏散風熱、止痛止癢的功效,與山梔子搭配使用,可加強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更能有效治療風熱上襲所致的頭痛、目赤、鼻塞、流涕等症狀。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山梔子性寒,容易傷脾胃,而防風性溫和,能起到緩和山梔子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單獨使用山梔子所帶來的副作用,同時也能使藥性更趨於平和,提高藥效。

山梔子丸中包含烏梢蛇,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祛風止痙: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痙的功效,與山梔子的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功效相輔相成,可有效治療熱毒熾盛、肝風內動所致的各種疾病。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烏梢蛇亦具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可助山梔子消腫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對於熱毒瘀阻、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山梔子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溫陽散寒,助梔子清熱瀉火: 山梔子性寒,善於清熱瀉火,但寒性過於強勁,易傷陽氣。肉桂性溫,可溫陽散寒,協同山梔子清熱瀉火,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陽氣。

2. 溫而不燥,調和寒涼: 肉桂溫而不燥,其溫陽之力可緩和山梔子的寒涼之性,使其清熱瀉火作用更加溫和,避免寒涼過度損傷脾胃。

山梔子丸中加入胡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引藥入肝: 胡椒性辛溫,入肝經,能引導山梔子等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肝經,提高藥效。

二、溫中止痛: 山梔子性寒,長期服用可能造成脾胃虛寒,而胡椒性溫,可溫中散寒,緩解山梔子帶來的副作用,並增強止痛效果。

因此,胡椒在山梔子丸中的加入,不僅可以提升藥效,同時也能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山梔子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緩解山梔子所帶來的寒涼之性。山梔子味苦、性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消炎解毒之效。但其寒性較強,若單獨使用,容易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

乾薑味辛、性熱,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止嘔止瀉之效。加入乾薑可以溫中散寒,抵消山梔子的寒性,避免其損傷脾胃陽氣,同時還能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因此,山梔子丸中加入乾薑,既能保留山梔子的清熱瀉火之效,又能避免其寒性傷脾胃。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山梔子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卒中風」,即突發中風之症。古代醫家所言「卒中風」範圍較廣,涵蓋風邪驟中經絡、氣血逆亂所致之肢體不遂、口眼喎斜,或痰壅神昏等急症。山梔子丸以少量漸進服用,取其「疏風透邪、開鬱通絡」之用,或針對風邪夾寒、氣滯血瘀之輕症。

二、組成邏輯推析

  1. 君藥:山梔子(去皮)

    • 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古用生梔子善清熱瀉火,尤能透散「鬱熱」與「血分伏火」。
    • 於此方中,可能取其「宣鬱開閉」之效,化解風邪鬱久化熱或氣血壅滯之病機。去皮可減其苦寒之性,避過傷陽。
  2. 臣藥:草烏頭(炮)

    • 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炮製後毒性減而保留「逐風寒、開痰結、通經絡」之力。
    • 配伍梔子,形成「寒熱並行」格局:梔子製草烏之燥烈,草烏助梔子透達邪氣,共破經脈痺阻。
  3. 佐藥:乾薑(炮)

    • 炮乾薑守而不走,溫中焦而助氣化,兼能「固護脾胃」,防梔子、草烏寒熱偏性傷正。
    • 與草烏協同溫通陽氣,助風寒之邪外透。

三、治療原理推論

  • 疏風透邪,寒熱並調:針對「風邪夾寒入絡,鬱而化熱」之病機,梔子清鬱熱,草烏散風寒,乾薑調和中焦,使邪從表解。
  • 通絡啟閉:草烏之辛烈配梔子之宣散,可開洩絡脈瘀滯,適用於輕度經絡閉阻(如肢體麻木、言語不利)。
  • 丸劑緩圖:綠豆大丸劑配漸進增量,既控毒性,又符合「中病即止」原則,適合體質尚實者調理。

四、配伍特點
此方以「苦寒與辛熱並用」為核心,體現「相反相成」之配伍思維:

  • 梔子「降火」與草烏「升散」相制,共奏疏風通絡之效。
  • 棗肉為丸,甘緩調和,兼護胃氣,助藥力徐行。
  • 茶酒送服,茶助梔子清上焦,酒助草烏行藥勢,隨證選用。

此方立意於「開鬱通痺」,適用於風邪初中、寒熱錯雜之輕症,然須據證加減,非通治一切中風。

傳統服藥法


山梔子(去皮)半兩,草烏頭(炮)半兩,乾薑(炮)半兩。
上為末,煮棗肉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漸加至7丸。常服2丸,不嚼,茶、酒任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但是,本方不宜長期服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肝腎功能損害。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山梔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組成:山梔子(去皮)半兩,草烏頭(炮)半兩,乾薑(炮)半兩。 主治:攤緩風。

山梔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 組成:山梔子(去皮)半兩,山茱萸半兩,地榆(洗,銼)半兩,桔梗(炒)半兩,細辛(去苗葉,炒)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獨活(去蘆頭)半兩,麻黃(去節,煎,掠去沫,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鹿茸(酒浸,炙去毛)半兩,虎骨(塗酥,炙令黃色)半兩,紫菀(去苗土)半兩,白芷(微炒)半兩,藁本(去苗土)半兩,紅藍花(微炒)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烏蛇(酒浸,去皮骨,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胡椒1分,乾薑(炮)1分。 主治:卒中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