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經散

PAI J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8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胃經 17%
脾經 15%
心經 14%
肺經 8%
腎經 5%
膽經 4%
大腸經 4%
三焦經 3%
心包經 2%
膀胱經 2%
小腸經 1%
肝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排經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其主要用途是調理月經,尤其適用於月經不調、經痛等問題。在此方劑中,當歸是重要的成分之一。

首先,當歸具有養血和調經的功能。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質量,對於因血虛而引起的月經不調具有良好的調理效果。其次,當歸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經期不適、痛經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此外,當歸的柔和性質使其適合於多數女性,對身體的刺激性較小,能更好地協調其他成分的作用。

再者,當歸在中醫理論中有“補血養心”的特性,有助於穩定情緒,減輕因經期情緒波動帶來的不適。因此,當歸的加入不僅從生理上調理月經,還可以從心理上減輕女性在生理期的壓力,達到全面和諧的效果。這些特性使得當歸成為排經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排經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常用於調理月經不調及相關症狀。其組成中包含莪朮,這主要是因為莪朮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莪朮又稱為“莪朮根”,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排除體內淤血。

女性在月經期間,若體內存在瘀血,會影響經期的正常運行,導致經痛、經量不規則等問題。因此,使用莪朮可以幫助清理瘀積血液,促進子宮內膜的正常脫落,從而改善月經狀況。此外,莪朮還有助於舒緩痛經,增強經期的生理舒適感。

總體而言,排經散中加入莪朮,是為了提高方劑的活血化瘀效果,改善女性的月經健康,讓其在臨牀應用中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排經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女性經期不順或經痛等症狀。其中包含的延胡索,作為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多種藥理作用。

首先,延胡索含有的主要成分是延胡索酸,這些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鎮痛效果,能有效緩解因經期引起的腹痛和不適感。其次,延胡索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排除體內的瘀血,進一步改善月經不調的情況。此外,延胡索對於調整女性的內分泌系統也有一定幫助,從而促進正常的經期。

綜合而言,延胡索在排經散中的作用不僅體現在鎮痛和活血,還有助於整體的經期調理,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成分。這樣的配方設計,能夠更全面地解決女性在經期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

排經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月經及改善血液循環。其組成中包含熟地黃,這是因為熟地黃具有滋陰補血的功效,能夠有效調理體內的陰陽平衡。

熟地黃的主要成分富含養分,能夠增強人體的造血功能,改善因血虛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此外,熟地黃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排出體內的寒邪,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療效。其甜味和質地軟滑,能夠和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方劑的功效。

綜上所述,熟地黃在排經散中的重要性體現在其補血和活血的功能上,對於調理女性生理週期和改善相關症狀具有促進作用,從而使整個方劑更具療效。

排經散中加入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止痛化痰之效。對於經期腹痛、痛經等症,枳殼能疏肝理氣,緩解痛楚,使經血順利排出。
  2. 消食導滯:枳殼能消食化積,對於因飲食積滯導致經期不調的患者,枳殼能幫助消化,改善腸胃功能,促進經血順暢排出。

排經散是一種常用於調理女性月經問題的中藥方劑,其中含有的青皮主要起到疏肝解鬱和行氣的作用。青皮是橙皮的一種,其性味辛苦,屬於肝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功效。在月經不調、經痛等症狀出現時,常常是因為氣滯血瘀所致。青皮的使用可以有效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進而緩解這些不適感。此外,青皮的清香氣味也能達到舒緩情緒、解鬱的效果,有助於改善女性在經期可能出現的焦躁、不安等情緒問題。

因此,在排經散中使用青皮,既能針對生理上的不適進行調理,又可以從情緒層面提供幫助,使得整體療效更加全面,符合中醫調和身心的理念。這些特性使青皮成為排經散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排經散中加入白朮,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排經散多用於月經不調、經期延後或閉經等症狀,而脾虛濕困往往是導致這些症狀的關鍵。白朮能健脾燥濕,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使經血運行通暢。
  2. 補氣固本: 白朮亦有補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有助於改善女性虛弱體質,從根本上解決月經不調的問題。排經散通常會配合其他補氣藥材,共同發揮補氣固本的功效,使女性體質得到改善。

排經散是一種常用於調理月經不調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了黃芩作為組成之一。黃芩性苦、寒,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的功效。女性在月經期間,若出現經期不適,常可能和體內的濕熱積聚有關,這會導致經血不順、經痛等情況。

黃芩的清熱功能可以有效地將體內的濕熱排出,從而幫助調節經期的正常運行。此外,黃芩也具有抗炎作用,能夠減輕因炎症引起的經期不適。添加黃芩於排經散中,不僅能幫助女性緩解經期的疼痛、調理經血,還能防止因體內濕熱而導致的其他婦科疾患。因此,黃芩在排經散中的運用,符合中醫治療的原則,能有效提升方劑的整體效果。

排經散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女性的月經問題。其中,川芎作為方劑的主要組成之一,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意義。首先,川芎性溫,味辛,具有活血行氣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排除體內的瘀血,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痛經具有良好的療效。其次,川芎還能夠調和脾胃,改善腸道的運行,對整體的氣血平衡起到調節作用。此外,川芎對於減輕疼痛及不適感也有顯著的效果,因此在排經散中,川芎的存在能夠幫助女性舒緩經期不適,促進月經的正常排出。總之,川芎的活血化瘀及調理氣血的特性使其成為排經散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之一,展現了中醫對於成分搭配的深厚理解。

排經散是一種常用於調理女性月經不調的中藥方劑,其中梔子作為主要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臨牀價值。梔子味苦、酸,性涼,入心、肝、膽經,主要功效包括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以及行氣活血。

在這個方劑中,梔子可用於清除因熱而引起的經期不適,如經痛、經血不暢等。經血不順往往與身體內部的熱氣及氣滯有關,梔子能夠有效地通暢氣血,緩解經痛,並促進經期的順暢。此外,梔子的涼性可幫助消除熱邪,降低內火,從而達到調理經期的效果。

總的來說,梔子的加入,能夠增強排經散的療效,幫助女性朋友更好地調理月經,改善身體健康。

排經散是一種用於調理月經不調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茴香,這是因為茴香具有散寒行氣的特性。茴香的主要成分如茴香油,具有良好的芳香氣味,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肝臟功能,對於淤血引起的經期不調有明顯的調理作用。此外,茴香還可以緩解腹痛、改善消化,特別是對於因寒凝氣滯而引起的痛經症狀,具有很好的效果。

茴香的辛香性質能夠幫助調和脾胃,促進腸胃蠕動,從而改善經期的不適感,因此在排經散中使用,可以提高方劑的整體療效。此外,茴香還能增強方劑的口感,讓病人在服用時不會感到過於苦澀。因此,將茴香納入排經散的組成,有助於達到更好的療效,促使月經的順利排出。

排經散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經期不順或排經不暢的情況。其中,砂仁的加入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砂仁性溫,具有行氣、和中、燥濕的功效。其能夠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排出淤血,對於經期不順的人來說,能夠促進經血的排出,從而達到排經的效果。

其次,砂仁還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能夠改善由於脾虛引起的經期問題。當脾胃功能正常運作,氣血生化的過程將會更加順利,有助於整體經期的順暢。

再者,砂仁的香氣也可以幫助舒緩情緒,減少由於經期不適所帶來的焦慮和緊張,從而達到身心的放鬆,進一步調整身體的生理狀態。

以上這些特性使砂仁成為排經散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對於調理月經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排經散」方劑中使用「乾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活血化瘀: 乾漆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血瘀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經期不調、痛經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
  2. 祛風止痛: 乾漆亦可祛風止痛,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而引起的經期疼痛,亦有一定療效。

然而,乾漆性燥烈,使用需謹慎,不可過量。

排經散是一種常見於中醫中的方劑,主要用於調理女性月經不調及相關症狀。其組成中包含紅花,主要是因為紅花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中醫理論認為,經期不調常常與血流不暢或瘀血有關,紅花可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經血順利排出,減輕痛經的症狀。

此外,紅花的性味屬於微寒,能幫助清除體內的熱邪,這對於因熱血阻滯而造成的月經不調尤具療效。紅花的抗炎和鎮痛特性,還能減輕月經期間的疼痛和不適感。綜合來看,紅花的引入使得排經散在調理月經的效果上更加全面,有助於女性恢復身體的正常循環,調整內分泌的平衡。這樣的藥材選擇,顯示中醫對於症狀與治療間的密切關聯性,充分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理念。

排經散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女性的月經不調等症狀。其中,香附是此方中重要的組成藥材之一。香附,學名為香附子,性味辛、苦、溫,具有理氣調經、疏肝解鬱的功效。

其主要作用是通過疏通氣機來調理婦女的生理週期。特別是在月經不調、痛經及經前症候羣等情況下,香附能有效舒緩情緒壓力、改善氣滯血瘀的狀況。當女性因為情緒波動或生理因素而導致氣滯時,香附可以幫助調和氣血,促進經血的正常流動,從而達到排經的效果。

此外,香附還有一定的抗炎及鎮痛作用,能減輕因生理期造成的不適。因此,它在排經散中的應用,正是為了提高方劑的整體療效,使其更有效地調理女性的生理健康。

排經散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解毒、調和諸藥的作用。排經散中可能存在一些性寒或性燥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中和藥性,使藥效更加溫和,避免對身體造成刺激或損害。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起到協同作用。例如,甘草可以提高某些藥材的抗炎、抗氧化或免疫調節作用,使排經散的整體療效更佳。

主治功效


排經散方劑功效分析

《竹林女科證治》中記載,排經散適用於治療38-39歲婦人經水斷絕(閉經)、腹部腫塊疼痛、頭暈眼花、食慾不振等症狀。方昌翰認為,此症狀源於氣血兩虛,惡血不散,故需溫調血脈,散瘀血以除後患。 排經散正是以此為治療原則,方中諸藥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方中藥物分析及治療原理:

排經散組成藥物眾多,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方中當歸、川芎、延胡索、紅花、乾漆等藥物均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它們共同作用,可以有效疏通經絡,排除瘀滯,從而改善腹部腫塊疼痛、經水斷絕等症狀。 尤其紅花與乾漆,力道較強,直接作用於瘀血的祛除。

  • 溫補氣血: 熟地黃具有滋陰補腎、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溫補氣血,改善氣血兩虛的狀態。 與活血藥物配合,避免單純活血導致氣血更虛。

  • 理氣消積: 枳殼、青皮、砂仁、茴香等藥物具有理氣寬中、消食化滯的功效,可以疏通氣機,消除腹部腫塊,改善食慾不振。 這部分藥物針對腹部腫塊的成因,從氣機阻滯的角度入手。

  • 清熱燥溼: 黃芩、梔子具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作用,可以清解因瘀血停留而引起的局部炎症反應,避免感染。此為輔助作用,避免瘀血化熱。

  • 健脾利溼: 白朮健脾燥溼,利水消腫,輔助脾胃運化,改善整體氣血運行。

  • 調和藥性: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補脾益氣的作用,可以緩和方中藥物的峻烈之性,使藥物協調作用,提高療效。 在如此多藥物並用的情況下,甘草的調和作用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排經散通過活血化瘀、溫補氣血、理氣消積、清熱燥溼等多方面作用,從根本上解決氣血兩虛、惡血不散導致的閉經、腹痛等症狀。 方中各藥物配合默契,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其治療策略不僅僅是針對症狀,而是更深入地考慮病因病機,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治療方案。

傳統服藥法


當歸1錢,莪朮1錢,玄胡索1錢,熟地1錢,枳殼1錢(麩炒),青皮1錢,白朮1錢(蜜炙),黃芩1錢,川芎5錢,山梔5錢(炒黑),小茴香5錢,砂仁5錢,乾漆4錢(炒令煙盡),紅花4錢,香附(童便制)2錢,甘草(炙)2錢。
散瘀血,溫調血脈。
上為末。
每空心酒調下2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但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排經散, 出處:《竹林女科》卷一。 組成:當歸1錢,莪朮1錢,玄胡索1錢,熟地1錢,枳殼1錢(麸炒),青皮1錢,白朮1錢(蜜炙),黃芩1錢,川芎5錢,山梔5錢(炒黑),小茴香5錢,砂仁5錢,乾漆4錢(炒令煙盡),紅花4錢,香附(童便制)2錢,甘草(炙)2錢。 主治:散瘀血,溫調血脈。主治:婦人38-39歲,經水斷絕,腹中有塊疼痛,頭暈眼花,飲食不思,氣血兩虛,惡血不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