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身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腎壯陽的功效。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其辛溫之性可溫中散寒,有助於驅寒暖胃,緩解寒邪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同時,丁香亦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脹痛、胸悶氣短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此外,丁香還有溫腎壯陽之效,對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丁香的加入,有助於增強香身丸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腎壯陽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香身丸中加入藿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解暑化溼: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溼、解暑止嘔的功效。夏季溼熱之邪易襲人體,導致暑溼內盛,出現頭痛、身重、噁心嘔吐等症狀。藿香可幫助散發暑熱、化解溼邪,緩解暑溼症狀,提升機體抵抗力。
- 芳香闢穢: 藿香氣味芳香,能起到闢穢止吐、醒脾開胃的作用。對於暑溼導致的胃口不佳、食慾下降等問題,藿香可幫助改善消化功能,增進食慾。
因此,香身丸中加入藿香,可以有效緩解暑溼內盛、胃口不佳等問題,起到解暑化溼、芳香闢穢的作用。
香身丸方劑中包含零陵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 芳香闢穢: 零陵香氣味辛溫芳香,能有效驅散體內濕氣寒邪,改善因體內寒濕所致的各種不適,如腹痛、腹瀉、體虛乏力等。
二、 溫通經絡: 零陵香氣味辛溫,具有溫通經絡的作用,可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四肢冰冷等症狀。
因此,在香身丸方劑中添加零陵香,有助於提升藥效,達到溫陽祛寒、芳香闢穢、通經活絡的功效,最終達到改善體質、增強抵抗力的目的。
香身丸中包含甘松,主要原因有二:
- 芳香闢穢:甘松氣味辛香,可闢除穢氣,有助於改善體臭、口臭等問題,配合其他藥材,能起到淨化體內環境的效果,達到香身之目的。
- 疏肝解鬱:甘松性溫,具有疏肝解鬱之功,可緩解情緒不佳、肝氣鬱結等症狀,使人精神舒暢,氣色紅潤,進而達到香身之功效。
香身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理氣解鬱: 香附味辛、苦,性微溫,入肝、脾經。其具有行氣解鬱、疏肝理脾的功效,可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脘腹脹滿等症狀。香身丸常用於治療因肝氣鬱結導致的皮膚問題,香附有助於疏解肝氣,改善氣血運行,促進皮膚代謝。
- 燥濕止癢: 香附還具有一定的燥濕止癢功效,可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香身丸中的其他藥材如苦參、黃柏等也具有抗炎止癢的作用,與香附配合使用,可加強止癢效果,緩解皮膚瘙癢症狀。
香身丸中加入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除濕: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有祛風除濕、通竅止痛的功效。香身丸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皮膚病,白芷能有效驅散風寒濕邪,改善皮膚症狀。
- 芳香闢穢: 白芷氣味芳香,具有一定的闢穢功能。在香身丸中,白芷可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起到芳香闢穢、改善體味的效果,達到除臭香身的作用。
香身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香身丸主要用於治療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昏眼花、心悸氣短等症狀,而當歸補血活血的功效,正好可以改善這些症狀,促進氣血運行,使人面色紅潤,精神飽滿。
- 改善體質,促進新陳代謝:當歸具有改善體質,促進新陳代謝的功效。香身丸中加入當歸,不僅能改善氣血不足引起的症狀,還能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從而達到增強體質,促進新陳代謝的效果。
香身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香身丸多用於治療寒濕凝滯、經絡阻滯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桂枝能溫經散寒,有助於驅散寒邪,改善經絡循環,緩解疼痛。
2.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香身丸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當歸、白芍等,共同達到滋陰養血、溫經止痛的目的。桂枝的加入,有助於促進藥效的協同作用,使藥效更佳。
香身丸中加入檳榔,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積化滯:檳榔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消積化滯,行氣導滯,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香身丸中加入檳榔,有助於提升其消食化積的作用,改善因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引起的各種不適。
2. 行氣止痛:檳榔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有較好的緩解作用。香身丸中加入檳榔,可以輔助其他藥物,起到行氣止痛的作用,緩解因氣機不暢引起的疼痛。
香身丸方劑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脾腎,固精止遺: 益智仁味甘、辛,性溫,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智、溫腎固精之效。香身丸多用於治療腎虛精虧,遺精滑精,腰膝酸軟等症狀,益智仁能補腎固精,改善腎虛引起的症狀。
2. 增強脾胃功能,助藥力: 益智仁能健脾益智,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有助於提高藥效。香身丸中包含多味藥材,益智仁的加入,可以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利用,提高藥效。
香身丸中添加麝香,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芳香開竅,醒神醒腦: 麝香氣味強烈,能迅速穿透鼻腔,刺激嗅覺神經,達到開竅醒腦的效果,用於治療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疼痛等症狀。
香身丸配方中,麝香通常使用量極少,且需經專業醫師指導才能使用,切勿自行配製或服用。
香身丸中包含白荳蔻,主要原因有二:
一、芳香化濕: 白荳蔻氣味芳香,性溫,能燥濕化痰,理氣和胃。香身丸常用於治療脾胃濕阻,症狀如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粘苔膩等。白荳蔻能有效去除濕氣,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慾。
二、醒脾開胃: 白荳蔻味辛、微苦,能醒脾開胃,增進食慾。香身丸中加入白荳蔻,能有效緩解因脾胃濕阻引起的食慾不振,改善消化吸收功能,使人體氣血充足,身體健壯。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身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出自古代香身療疾之劑,主治:
- 遍身熾氣:指身體散發異常熱濁之氣(如體臭、汗臭等),可能因濕熱鬱結或氣血不暢所致。
- 惡氣:泛指體膚或口鼻排出之穢濁氣味,或因脾胃濕熱、痰濁內蘊而生。
- 口齒氣:即口臭,常見於胃熱上衝、飲食積滯或口腔穢濁。
此方以「噙化」或溶於酒中內服,借助藥性芳香行散之力,從內調理濁氣,達到「口香身香」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類與協同作用
芳香化濁:
- 白豆蔻、木香、檀香、甘松、丁香、廣陵零香(疑為「陵零香」或「零陵香」)
- 此類辛香藥物主入脾胃,能醒脾化濕、辟穢除臭,尤擅化解中焦濕濁鬱熱。
- 麝香(少許)
- 性走竄,透達經絡,引藥力散佈全身,兼開竅醒神。
- 白豆蔻、木香、檀香、甘松、丁香、廣陵零香(疑為「陵零香」或「零陵香」)
溫中行氣:
- 附子、桂心
- 溫陽散寒,助氣化以消除陰濕穢濁;配伍芳香藥可防寒涼凝滯。
- 檳榔
- 下氣消積,導滯降濁,兼能利濕。
- 附子、桂心
和血潤燥:
- 當歸、炙甘草
- 養血調中,潤膚防燥,緩和諸香藥之辛烈。
- 當歸、炙甘草
醒脾開胃:
- 三奈(山奈)、益智仁
- 化濕醒脾,固攝津液,減少穢濁滋生之源。
- 三奈(山奈)、益智仁
袪風通竅:
- 白芷
- 辛散風邪,善通竅絡,兼緩頭面濁氣上擾。
- 白芷
(二)配伍邏輯
- 核心病機假設:古代認為體氣穢濁多因「脾胃濕熱鬱蒸」或「氣血壅滯」,濁氣外發所致。
- 治法:
- 芳香辟穢:以多種香藥直擊穢氣,從內化解濕熱鬱結。
- 溫通行散:桂、附助陽化氣,避免濕濁凝滯;檳榔、當歸調氣血,使濁邪得降。
- 內外兼治:噙化使藥性上達口齒,內服則由脾胃布散全身,配合麝香引經,全面改善體氣。
(三)劑型設計
- 煉蜜與酥油(羊尾油)為丸:
- 蜂蜜潤燥緩和藥性,酥油/羊尾油(動物油脂)黏附力強,延長藥丸噙化時間,使藥力緩緩釋放。
- 如黃豆大:便於含服或溶酒,兼顧便利與劑量控制。
三、可能功效延伸推論
- 調節消化功能:
- 芳香醒脾藥組合可促進脾胃運化,減少食積腐敗產生的口臭。
- 局部抗菌:
- 丁香、白芷等含揮發油成分,或能抑制口腔細菌孳生。
- 心理作用:
- 香藥怡神,古人亦重視「香氣」對社交心境的影響。
此方展現古人「以香治臭」的直觀思維,結合內外調理,從氣血、脾胃根本改善體氣問題。
傳統服藥法
白豆蔻4兩,木香2兩,檀香1兩,甘松1兩,廣陵零香1兩半,丁香7錢半,白芷5錢,當歸5錢,附子5錢,檳榔5錢,三奈5錢,甘草(炙)5錢,益智5錢,桂心5錢,麝香少許。上為極細末,煉蜜同酥油或羊尾油為丸,如黃豆大。
每用1丸噙化。當日口香,後身亦香。又用1丸,投酒中,自然香美。
共殿香、一座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以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身丸, 出處:《串雅外編》卷三。 組成:丁香1兩5錢,藿香葉3兩,零陵香3兩,甘松3兩,香附子1兩,白芷1兩,當歸1兩,桂心1兩,檳榔1兩,益智仁1兩,麝香5錢,白豆蔻2兩。 主治:遍身熾氣,惡氣及口齒氣。
香身丸, 出處:《魯府禁方》卷四。 組成:白豆蔻4兩,木香2兩,檀香1兩,甘松1兩,廣陵零香1兩半,丁香7錢半,白芷5錢,當歸5錢,附子5錢,檳榔5錢,三奈5錢,甘草(炙)5錢,益智5錢,桂心5錢,麝香少許。 主治:男女穢氣,心腹疼痛,胸膈不利,痰證諸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