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安中丸方劑中加入甘松,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芳香開竅,醒脾安神: 甘松氣味芳香,性溫,能開通心竅,醒脾開胃,並具有安神定志之效。對於因脾胃虛弱、心神不寧而導致的胸悶心慌、失眠多夢等症狀,甘松能起到調理作用,使心氣平和,安神定志。
- 溫陽散寒,止痛止嘔: 甘松亦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胃痛、嘔吐等症狀,甘松能起到止痛止嘔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療效。
安中丸方劑中包含益智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益智仁性味甘溫,入心脾經,具有健脾益智、寧心安神之效。安中丸主治心脾虛弱,症見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志恍惚等,益智仁可補益心脾、寧心安神,改善心神失養的症狀。
- 益智仁能改善記憶力,增強思維能力。安中丸常用於治療因心脾虛弱引起的記憶力減退、思維遲鈍等問題,益智仁能夠增強腦部功能,改善認知能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作用。
安中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 溫中降逆,溫腎止嘔 的功效。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其辛溫之性可 溫暖脾胃, 助消化, 改善食慾不振、脘腹冷痛 等症狀。同時,丁香可 降逆止嘔, 緩解因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
此外,丁香還具備溫腎止嘔的作用,可 改善腎陽虛引起的嘔吐、腰膝酸冷 等症狀。因此,安中丸中加入丁香,旨在 溫中降逆,緩解脾胃虛寒、腎陽虛所致的嘔吐,以達到安中止嘔的效果。
安中丸方劑中使用香附,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理氣解鬱,調和脾胃:香附氣味辛香,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疏肝理脾之效。安中丸旨在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香附可通過理氣解鬱,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 安神定志,寧心安神:香附亦具有安神定志之功效,可緩解因脾胃不和、氣血失調所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安中丸中加入香附,可協同其他藥物,起到安神定志,改善患者睡眠質量的作用。
安中丸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瘀: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化瘀之效。安中丸主要用於治療胃脘疼痛、腹脹積聚、胸悶氣短等症,而莪朮可以有效緩解因氣血瘀滯、積食停滯所致的胃脘疼痛、腹脹等症狀,起到消積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
- 健脾開胃:莪朮具有健脾開胃之效,可以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從而起到安中養胃的作用。
總之,莪朮在安中丸中起到消積化瘀、健脾開胃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胃脘疼痛、腹脹積聚、胸悶氣短等症狀。
安中丸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能行氣解鬱,止痛消脹。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中焦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木香能起到疏通氣機、緩解疼痛的作用。
- 健脾和胃: 木香除了行氣止痛外,還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弱、飲食不佳、消化不良等症狀,木香能起到調理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因此,安中丸方劑中加入木香,旨在通過其行氣止痛和健脾和胃的功效,達到安中止痛、和胃消脹的療效。
安中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芳香,性溫通開竅,可提振心神,醒腦開竅,用於治療心神不安、昏迷不醒等症狀。
- 活血止痛: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能改善心脈瘀阻,緩解胸痛、心悸等症狀。
因此,安中丸中加入麝香,可有效改善心神不寧、心脈瘀阻等症狀,起到安神定志、活血止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安中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安中丸》載於古籍,主治「傷食作嘔」。此症多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導致脾胃運化失常,食滯中焦,胃氣上逆而嘔吐。其特徵為:
- 嘔吐酸腐食物殘渣
- 脘腹脹滿、按之疼痛
- 噯氣頻作,气味酸腐
- 舌苔厚膩,脈象滑數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本方可分為五組配伍,共同恢復中焦升降功能:
(一)健脾益氣組
- 人參、白朮、甘草:甘溫補脾,益氣助運化,奠定中焦運轉基礎。
- 白朮兼能燥濕,預防食滯生濕;甘草調和諸藥。
(二)理氣消滯組
- 木香、檳榔、陳皮:辛香行氣,破滯除脹,疏通氣機壅塞。
- 木香專攻中焦氣滯;檳榔下氣導滯;陳皮理氣和胃。
(三)降逆止嘔組
- 半夏、枇杷葉、丁香:降胃氣、止嘔逆。
- 半夏化痰降逆;枇杷葉清降肺胃;丁香溫中止呃。
(四)溫中化濕組
- 肉豆蔻、藿香:辛溫醒脾,化濕濁。
- 肉豆蔻溫中固腸;藿香芳化濕濁,協同止嘔。
(五)佐使配伍
- 麵糊為丸:緩和藥性,保護胃氣。
- 米飲送服:借穀氣養胃,助藥力下行。
三、治療原理推演
本方以**「消補兼施、升降並調」**為核心:
- 消導:借木香、檳榔等破除食滯。
- 補益:用人參、白朮補脾防攻伐傷正。
- 降逆:半夏、丁香等使胃氣下行。
- 升清:藿香、白朮助脾氣上升。
全方使中焦氣機恢復「脾升胃降」之常,食滯得化,嘔逆自止。其配伍層次分明,針對「食滯→氣壅→濕阻→嘔逆」的病理鏈條逐環破解。
傳統服藥法
人參半兩,白朮半兩,木香1分,藿香1分,甘草1分,枇杷葉1分,半夏1分,陳皮1分,丁香1分,檳榔1個,肉豆蔻2個。
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10丸,食後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安中丸, 出處:《誠書》卷十二。 組成:甘松葉2兩,益智3兩,丁香皮3兩,香附3兩,莪朮1兩,南木香5錢,麝1錢。 主治:傷食作嘔。
安中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三。 組成:人參半兩,白朮半兩,木香1分,藿香1分,甘草1分,枇杷葉1分,半夏1分,陳皮1分,丁香1分,檳榔1個,肉豆蔻2個。 主治:脾胃不和,乳食減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