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異香丹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寒,通鼻竅: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之功效。對於因風寒外襲、鼻塞不通等症狀,白芷能有效改善,與異香丹方劑中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
- 解毒消腫,止痛生肌:白芷亦具解毒消腫、止痛生肌之效。對於鼻腔炎症、鼻竇炎等引起的鼻塞、疼痛等症狀,白芷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並有助於傷口癒合。
異香丹中包含藿香,主要因為藿香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芳香化濕: 藿香氣味芳香,能祛除濕邪,對於脾胃濕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 解表止嘔: 藿香還具備解表散寒的功效,能治療風寒感冒導致的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同時,其止嘔作用可緩解濕阻脾胃引起的噁心嘔吐。
因此,異香丹中加入藿香,可以有效地解決濕濁阻礙、脾胃不和、寒濕犯表等症狀,達到理氣化濕、解表止嘔的效果。
異香丹中加入零陵香,是基於其獨特的功效與藥性。零陵香氣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瀉的功效。
方劑中加入零陵香,主要是針對其行氣止痛的功效。零陵香能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特別適用於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胃痛等。
此外,零陵香還有溫中止瀉的功效,可溫暖脾胃,緩解因寒濕引起的腹瀉。因此,在異香丹中加入零陵香,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整體療效,達到止痛和溫中止瀉的雙重作用。
異香丹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理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之功效。方中常與其他理氣藥材搭配,用以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改善胃脘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燥濕健脾: 木香還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濕困、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搭配其他健脾燥濕藥材,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提高藥效。
異香丹方劑中含有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血瘀、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肉桂可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肉桂與其他藥物搭配,可以協調藥性,增強療效。例如,肉桂與附子、乾薑等溫陽藥物配伍,可以增強溫陽散寒之力;與川芎、白芷等活血化瘀藥物配伍,可以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異香丹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目的是溫陽散寒、行氣止痛,並協調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異香丹方劑中含有香附,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肝鬱氣滯、胸脅疼痛、脘腹脹痛等症狀,香附可起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作用。
- 調經止痛: 香附還具有調經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療因肝鬱氣滯、血行不暢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異香丹中含有香附,可以有效改善女性的經期不適。
總而言之,香附在異香丹方劑中起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調經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治療相關病症。
異香丹方劑中包含甘松,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止痛: 甘松氣味芳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能疏通氣機,解除胸腹脹悶、疼痛,與異香丹中其他藥物如香附、延胡索等配合,增強其行氣止痛之效。
- 芳香開竅: 甘松氣味芳香,能開竅醒神,用於治療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異香丹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其中部分病症伴有神志昏迷、頭暈目眩等症狀,甘松的芳香開竅作用,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異香丹中包含丁香,主要由於丁香具有以下兩點藥用價值: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 溫腎助陽:丁香亦可溫腎助陽,對於腎陽虛所致的陽痿、早泄、腰膝冷痛等症狀,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異香丹中加入丁香,旨在發揮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及溫腎助陽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異香丹方劑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消積: 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驅蟲殺蟲之效。對於脾胃氣滯、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檳榔能促進消化,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改善腹脹、腹痛等症狀。
- 降逆止嘔: 檳榔亦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檳榔能起到緩解的作用。
因此,在異香丹中加入檳榔,旨在通過其行氣消積、降逆止嘔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異香丹方劑中含有白荳蔻,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止痛: 白荳蔻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化濕、溫中止痛之功效。其芳香之氣可行散氣滯,溫暖脾胃,有助於緩解脘腹冷痛、嘔吐腹脹等症狀。
- 燥濕健脾: 白荳蔻能燥濕化痰,健脾開胃,對於脾胃虛寒、濕阻中焦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異香丹方劑中加入白荳蔻,旨在通過其行氣止痛、燥濕健脾的功效,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異香丹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為補血活血要藥,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能補血養血,活血行血,並能調經止痛。異香丹方中常因病症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當歸能有效改善血虛、血瘀等症狀,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治療目的。
- 調和藥性:異香丹方中可能包含一些較燥烈或寒涼的藥物,而當歸性溫和,能起到調和藥性,使其不致過於偏燥或寒涼,避免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同時,當歸也能促進其他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異香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勞心思慮過度,胃中客熱上攻」所致諸症,包含口氣穢濁、齒齦出血(齒衄)、牙齒浮動疼痛、咀嚼無力等。其病機核心為思慮傷脾,脾虛胃熱上燻,兼挾氣鬱濕滯,影響口腔清潤與牙齦固攝。方名「異香」,暗示其以芳香化濁為法,非僅遮掩口臭,實從脾胃調理著手。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芳香化濁,醒脾和胃
- 白芷、藿香、零陵香:辛溫芳香,專化脾胃濕濁,直接針對口氣穢濁之源。白芷尤擅「上通齒竅」(《本草備要》),能引藥上行口腔。
- 木香、丁香、甘松:行氣醒脾,降胃中滯氣。其中丁香「殺口臭氣」(《海藥本草》),甘松解鬱熱,共止齒衄。
理氣解鬱,調暢中焦
- 香附子:疏肝氣以解思慮之鬱,「利三焦」(《本草綱目》),助氣機升降。
- 檳榔、白豆蔻:檳榔破滯氣,豆蔻溫中行氣,二者協調脾胃氣機,防熱鬱再生。
養血潤燥,佐制香燥
- 當歸:養血和血,緩解香藥過燥,兼治「齒浮痛」之血虛火動。
- 榆柑乾(疑為「餘甘子」或「枳椇」異稱):生津潤燥,清胃中客熱。
甘草膏製丸,緩和藥性
甘草和緩諸香藥辛烈之性,使藥效持久含化,逐步化濁生香。
綜論治療機理
全方以「芳香醒脾—行氣解鬱—微佐潤養」為軸,針對思慮傷脾→氣滯濕阻→胃熱上衝之病機鏈條。香藥集群協力化濁,改善口腔環境;配合理氣藥疏導中焦,斷絕濕熱再生;少量養血藥平衡香燥,標本兼顧。七日見效之說,反映古代對「漸化濕濁、氣血得調」療程的觀察。
傳統服藥法
白芷1兩,藿香葉(新者,淨洗)1兩,零陵香葉1兩,木香(不見火)1兩,桂花(不見火)1兩,香附子(去毛,淨洗)1兩,甘松(淨洗)1兩,丁香(不見火)1兩,雞心檳榔1兩,白豆蔻仁1兩,榆柑乾3錢(去核),當歸(去蘆頭,洗淨,酒浸1宿,焙乾)半錢。
上為細末,用甘草膏子為丸,如雞頭子大。
每服1丸,含化。7日後,口有異香,面色光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及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異香丹,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白芷1兩,藿香葉(新者,淨洗)1兩,零陵香葉1兩,木香(不見火)1兩,桂花(不見火)1兩,香附子(去毛,淨洗)1兩,甘松(淨洗)1兩,丁香(不見火)1兩,雞心檳榔1兩,白豆蔻仁1兩,榆柑乾3錢(去核),當歸(去蘆頭,洗淨,酒浸1宿,焙乾)半錢。 主治:勞心思慮過度,胃中客熱上攻,口氣,齒衄,時時出血,牙齒浮動或疼痛,不能咀嚼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