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香散

六香散

LIU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脾經 24%
肺經 19%
肝經 9%
三焦經 4%
心經 4%
膽經 4%
心包經 4%
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三焦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六香散方中包含甘松,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開竅醒神: 甘松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之效,有助於解除因痰濁、氣滯、神昏等引起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芳香開竅藥物如沉香、檀香等相輔相成,增強開竅醒神之功。

2. 行氣止痛: 甘松具行氣止痛之效,對於胸腹疼痛、氣滯血瘀等症狀有改善作用。與方中其他行氣活血藥物如川芎、香附等配合,共同達到行氣止痛之效。

六香散中包含零陵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芳香化濕: 零陵香氣味辛溫,入脾胃經,能芳香化濕,理氣止痛。六香散主治濕濁阻滯,脾胃不和之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而零陵香有助於消散濕邪,促進脾胃運化,緩解疼痛。
  2. 行氣止痛: 零陵香氣味辛溫,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六香散中常與其他芳香化濕藥物配合使用,共同起到行氣止痛的作用,緩解濕邪阻滯所致的疼痛。

因此,零陵香的加入,不僅有助於化解濕邪,更能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六香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一、 芳香闢穢,開竅醒神: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芳香闢穢之功效,能散寒解表、通竅止痛,與六香散中其他香燥之品相輔相成,共同發揮開竅醒神、止痛消腫的作用。

二、 疏散風邪,兼治鼻淵: 白芷擅長疏散風邪,尤善治鼻淵,而六香散主治鼻淵、鼻塞、頭痛等症,白芷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通竅止痛、祛風散寒之效,使療效更加顯著。

六香散中包含茅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理氣止痛: 茅香氣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六香散中常配伍於脘腹疼痛、氣滯血瘀的症狀,茅香能疏通氣機,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物,增強止痛效果。

二、燥濕健脾: 茅香性燥,能燥濕健脾,對於脾胃濕氣重、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六香散中常用於脾胃虛寒、濕阻中焦的證型,茅香有助於祛除濕邪,改善脾胃功能。

總之,茅香在六香散中發揮著理氣止痛、燥濕健脾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提升療效。

六香散中包含香附,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性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消脹的功效。六香散主要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胸脅脹痛、胃脘痞悶等症狀,香附有助於疏解肝氣鬱結,緩解疼痛不適。
  2. 健脾和胃,消食化積: 香附亦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的作用。六香散中亦含多味理氣健脾之藥,香附的加入可增強理氣消食的作用,更全面地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六香散中包含藿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一、芳香化濕:藿香氣味芳香,能開脾胃,化解濕濁,對於濕邪困脾、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二、解表散寒:藿香亦具解表散寒之功,可用於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

綜上所述,六香散中加入藿香,既可化濕解表,又可開胃散寒,可謂藥材搭配合理,功效顯著。

六香散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六香散主治寒凝血瘀導致的頭痛、腹痛等症狀,川芎可改善血行,緩解疼痛,起到關鍵作用。
  2. 升陽散寒: 川芎兼具升陽散寒之效,可疏通經絡,驅散寒邪。六香散亦有散寒止痛、溫經止痛的功效,川芎的加入能增強散寒之力,提高藥效。

六香散中包含山奈,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山奈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所致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與六香散中其他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藥物相輔相成,協同發揮作用。
  2. 芳香醒脾,增進食慾:山奈具有芳香醒脾之效,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幫助脾胃運化,緩解食積不化、消化不良等症,與六香散中其他健脾消食的藥物相配合,共同改善脾胃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六香散」主治「癰病」,此處「癰」應指皮膚瘡瘍腫毒,包括癰疽、疔瘡等化膿性感染。古代文獻中,「癰」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臨床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甚則潰破流膿。此方以煎湯外洗為主,藉藥力直達病所,清熱解毒、祛腐生肌,兼能行氣活血以消腫止痛。

組成邏輯與功效推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甘松:辛溫,行氣止痛、開鬱醒脾,外用能散結消腫。
  • 零陵香(靈香草):辛溫,祛風濕、辟穢濁,助化濕消腫。
  • 香白芷:辛溫,祛風燥濕、排膿止痛,為外科瘡瘍常用藥。
  • 茅香:甘平,清熱解毒,古代多用於癰腫瘡毒。
  • 香附子:辛平,疏肝解鬱、理氣活血,助氣行則血行,消癰散結。
  • 藿香:辛微溫,化濕和中,亦能解表除濕,助祛皮膚濕毒。
  • 川芎:辛溫,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 三柰子(山柰):辛溫,溫中消食、行氣止痛,研末另入增強散結之力。

2. 治療原理
全方以 「辛香行氣、活血解毒」 為核心:

  • 辛香透達:多味芳香藥(甘松、零陵香、白芷等)能開竅透邪,辛散滯氣,促進瘡毒外發。
  • 行氣活血:香附、川芎調氣機、通血脈,改善局部氣滯血瘀,緩解腫痛。
  • 化濕解毒:藿香、茅香等化濕濁,結合白芷排膿,針對濕熱蘊結成癰之病機。
  • 外洗直達:煎湯趁熱淋洗,藉溫熱之力助藥性滲透,促進瘡口癒合;刺破患處後使用,更使惡血排出、藥力直入。

3. 適應證延伸
此方對 「濕熱夾瘀」型皮膚瘡瘍 尤適,如:

  • 癰疽初起未潰(紅腫熱痛)。
  • 疔瘡潰後膿腐未盡(需刺破排膿後使用)。
  • 慢性濕瘡或皮膚潰瘍(藉行氣活血促進生肌)。

總結

「六香散」以芳香藥物為主,外治結合針刺,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思想。其效重在疏通氣血、透邪外達,適用於癰瘡濕毒蘊結之證,屬古代外科洗劑之典型配伍。

傳統服藥法


甘松(去土)2兩,零陵香2兩,香白芷2兩,茅香(去土,銼)2兩,香附子(炒)2兩,藿香2兩,川芎2兩,三柰子半兩。
上除三柰子另研,余7味同為(口父)咀,分作4劑。每用1劑,以水6大碗,煎至3碗,去滓,卻入三柰條子攪勻,乘熱洗瘡。若瘡不被,用鈹針於疙瘩瘡上刺破,令惡血出盡,然後淋洗,1伏時洗1番,
淋洗時,浴室毋令透風,臥處須令暖和得所,一月之間不可出外。若熱,不可飲冷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六香散具有辛溫燥烈的性質,陰虛火旺、肝陽上亢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癡呆智能低下

相同名稱方劑


六香散, 出處:《準繩·類方》卷五。 組成:甘松(去土)2兩,零陵香2兩,香白芷2兩,茅香(去土,銼)2兩,香附子(炒)2兩,藿香2兩,川芎2兩,三柰子半兩。 主治:癲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