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身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除體內濕氣,散寒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解表、通竅止痛、燥濕化痰之功效。香身湯旨在驅除體內濕寒之氣,而白芷能有效地散寒除濕,並可舒緩由濕寒引起的疼痛不適。
- 改善皮膚問題,增強免疫力: 白芷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有助於改善因濕邪所致的皮膚問題,如濕疹、皮炎等。此外,白芷也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從而更有效地抵抗濕邪入侵。
香身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效。對於因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腹痛、脅肋脹痛等症狀,香附能有效緩解,有助於改善整體氣血運行,達到香身的效果。
- 燥濕化痰,止咳平喘:香附亦具燥濕化痰之效,能清除體內濕邪,改善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對於因濕邪困脾,痰濕壅肺導致的香身不適,香附可起到祛濕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整體身體狀態。
香身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香身湯多用於女性月經不調、痛經、面色蒼白等症狀,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正好能改善這些問題,使氣血運行通暢,面色紅潤。
- 溫陽散寒:當歸兼具溫陽散寒之效,對於寒性體質或因寒凝血瘀而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當歸能起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使寒邪散去,氣血流通,改善身體狀況。
香身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陽散寒: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脾、膀胱經。可溫經散寒,調和營衛,適用於寒邪入侵導致的體表寒涼、畏寒肢冷、脈象沉細等症狀。香身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四肢痠痛等症,桂枝的溫陽散寒作用可改善患者的寒性症狀。
二、疏通經絡:桂枝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肌肉關節疼痛。香身湯中加入桂枝,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疏風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以達到治療風寒濕痺的效果。
香身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滯: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化痰滯、驅蟲之功效。香身湯往往用於治療脾胃濕熱、食積不化等症,檳榔可以幫助消解積滯,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2. 行氣止痛:檳榔亦可行氣止痛,對於脘腹脹痛、胸悶氣短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香身湯中加入檳榔,可以幫助行氣止痛,緩解患者的不適。
香身湯中加入益智仁,主要有兩個原因:
- 健脾益智,增強體質:益智仁性溫,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智、溫腎固精的功效。香身湯本身具有溫補氣血、祛除寒濕的作用,加入益智仁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提升整體體質,進一步增強補益效果。
- 改善記憶力,增強神經功能:益智仁對神經系統具有調節作用,能改善記憶力、提高學習能力,並有助於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香身湯中加入益智仁,可以起到健腦益智的功效,特別適用於體虛乏力、記憶力下降、神經衰弱等患者。
香身湯中包含甘松,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個重要功效:
- 芳香開竅,醒脾化濕: 甘松氣味芳香,能開通鼻竅,醒脾開胃,並能化解濕氣,使人神清氣爽,改善因濕氣困阻所致的倦怠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 祛風除濕,止痛消腫: 甘松具有祛風除濕、止痛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病症。香身湯中加入甘松,可增強祛風除濕的效果,進一步達到療效。
香身湯中加入檀香,主要基於其香氣和藥性:
- 芬芳宜人:檀香氣味清香醇厚,能提振精神,令人心曠神怡,有助於舒緩壓力,提升整體身心狀態。
- 藥性溫和:檀香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瀉、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氣血虛弱、寒氣入侵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此外,檀香亦有安神定志、驅邪避穢之效,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並淨化周遭環境。因此,香身湯中加入檀香,不僅能提升湯品香氣,更能發揮其藥用價值,達到身心雙重調理的效果。
香身湯中含有麝香,主要原因在於麝香的獨特功效:
1. 開竅醒神: 麝香具有開竅醒神之效,能提振心神,改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亦有改善作用。
2. 活血通絡: 麝香能活血化瘀,改善氣血循環,並具有通經絡、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病症。
因此,香身湯中加入麝香,旨在增強方劑的開竅醒神、活血通絡功效,達到治療疾病、改善身體狀況的目的。
香身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木香能促進氣血運行,解除瘀滯,緩解疼痛。
- 健脾消食: 木香能健脾胃,促進消化,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木香能增強脾胃功能,幫助消化吸收。
因此,香身湯中加入木香,有助於調節氣血運行,健脾消食,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脾胃虛弱所導致的症狀。
香身湯中加入沉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沉香性溫,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對於寒邪入侵引起的脾胃不和、腹痛、腹瀉等症狀,沉香能有效緩解,起到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 芳香闢穢,提神醒腦:沉香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闢穢化濁之功。加入香身湯中,能有效改善因氣血瘀滯、寒邪凝滯所致的胸悶氣短、頭昏腦脹等症狀,並使湯藥氣味更為芬芳,增強療效。
香身湯中加入松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益心腎,安神定志: 松子味甘性溫,入心、腎經,具有補益心腎、安神定志的功效。香身湯常用於治療心腎不足,神志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而松子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提高藥效。
- 潤肺止咳,養顏美容: 松子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能潤肺止咳,滋養肌膚,美容養顏。香身湯除了治療內在疾病外,也注重美容養顏,松子的加入能增強藥效,提升整體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身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大風腥臭,穢人不能近者」,意指因體氣濃重異常(如狐臭、汗臭或其他體質性穢濁之氣)所致之氣味問題,屬古代「香身避穢」之劑。古人認為穢濁之氣與體內氣血不和、濕濁鬱滯相關,故以香藥為主,化濁辟穢,兼調氣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香藥為主,化濁辟穢
- 白芷、甘松、檀香、沉香、木香、麝香、韶腦(樟腦):此類藥物皆具濃烈香氣,能「芳香化濁」,直接掩蓋或化解體味,古代常用於穢濁之證。
- 白芷、甘松、檀香、沉香:行氣醒脾,祛濕避穢。
- 麝香、韶腦:穿透力強,開竅散穢,但用量較少(5錢),以防過辛烈。
2. 行氣活血,調和營衛
- 香附、當歸、桂心:
- 香附疏肝理氣,助香藥周流全身。
- 當歸養血活血,桂心溫通血脈,古人認為「血行則濁散」,氣血調和可減輕體味。
3. 溫化濕濁,固脾醒神
- 益智、檳榔、松子:
- 益智溫脾攝涎,減少濕濁上泛。
- 檳榔行氣利濕,松子潤腸通濁,二者一瀉一潤,調節腸胃道穢濁之氣。
4. 特殊用藥:香蛇
香蛇(烏梢蛇或蛇蛻)性善走竄,古代用於「祛風殺蟲」,可能針對風濕穢毒膠結之體臭,或取其「以皮走皮」之理,改善皮膚黏膜代謝。
配伍特點
- 丸劑含服:藥物以甘草膏為丸,含化緩釋,使香氣由口腔黏膜吸收,漸布全身,避免辛香過燥傷胃。
- 標本兼顧:既有麝香、檀香等治標(掩蓋氣味),亦有當歸、桂心等調理體內氣血,展現「外避穢、內調機」的思路。
潛在治療原理推測
古人認為體臭與「臟腑濁氣外蒸」有關,此方可能透過:
- 抑菌作用:麝香、樟腦、白芷等具抗菌性,減少體表微生物分解汗液產生的異味。
- 調節分泌:益智、香附等調整汗腺或消化功能,間接改善代謝廢物堆積。
- 神經調節:芳香成分(如沉香、檀香)或可影響中樞,緩解焦慮相關之體味加重(古人稱「肝鬱穢濁」)。
此方集中醫「香療」與「內調」之長,反應古代對體氣異常的整體觀認識。
傳統服藥法
白芷3兩,香附3兩,當歸3兩,桂心3兩,檳榔3兩,益智3兩,甘松3兩,檀香2兩,麝香5錢,韶腦5錢,木香1兩5錢,沈香1兩5錢,松子1兩5錢,香蛇2兩。
上為末,甘草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臨臥含化5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疏風散寒、解表除穢的功效,適合風邪侵襲、大風腥臭的患者使用。
- 本方中含有檳榔,有一定毒性,不宜過量使用。
- 本方中含有麝香,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身湯, 出處:《解圍元薮》卷三。 組成:白芷3兩,香附3兩,當歸3兩,桂心3兩,檳榔3兩,益智3兩,甘松3兩,檀香2兩,麝香5錢,韶腦5錢,木香1兩5錢,沉香1兩5錢,松子1兩5錢,香蛇2兩。 主治:大風腥臭,穢人不能近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