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漆湯

SHU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三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心經 17%
肝經 14%
腎經 11%
脾經 11%
胃經 8%
大腸經 5%
膽經 2%
三焦經 2%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肺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蜀漆湯中包含蜀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蜀漆性寒,善於清熱解毒:蜀漆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舌苔黃膩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療效。蜀漆湯的組成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以加強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2. 蜀漆可治療瘡瘍腫毒:蜀漆還具有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對於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蜀漆湯中,常與其他消腫止痛藥物配合使用,以治療瘡瘍腫毒等病症。

蜀漆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蜀漆湯主治風寒濕邪侵襲,導致肌表不固、氣虛乏力等症狀。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之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風邪入侵,與蜀漆湯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2. 扶正祛邪:蜀漆湯以祛風寒濕為主,但同時也需考慮患者正氣虛弱的情況。黃耆具有補中益氣之功,可以扶持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更有利於驅除病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蜀漆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溫經通絡: 蜀漆湯主治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桂枝性溫,入肺、心、膀胱經,能溫經散寒,祛風濕,與蜀漆、羌活、獨活等藥物協同作用,有效緩解痺證。

2. 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桂枝能通經絡,活血脈,與蜀漆、防風等藥物配合,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痺證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蜀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蜀漆性寒,甘草性甘溫,兩者相配,可以緩和蜀漆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與蜀漆配伍,可以增強蜀漆的解毒消腫、止痛止癢功效,同時減輕其副作用,提高藥效。

蜀漆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性善降,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蜀漆湯主治熱毒壅盛、血脈瘀阻所致的癰疽腫毒,而黃芩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幫助消除病竈,達到治療效果。
  2. 涼血止血: 黃芩可涼血止血,而蜀漆湯中含有的其他藥物如蜀漆、防風等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二者相輔相成,可有效控制腫毒的蔓延,避免病情加重。

蜀漆湯方劑中加入知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知母性寒,味苦甘,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能降肺胃之火,滋養陰液,緩解蜀漆湯中其他藥物可能造成的燥熱之弊。
  2. 配伍相宜: 蜀漆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知母的清熱解毒作用能與蜀漆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目的,使藥效更顯著。

蜀漆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針對其緩解疼痛調和藥性的作用。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 鎮痛斂陰柔肝止血等功效。蜀漆湯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而白芍的鎮痛作用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並能調節氣血,促進瘀血消散。

此外,白芍還能緩解蜀漆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導致副作用。

蜀漆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蜀漆湯主治熱毒蘊結,血熱妄行,症狀表現為發熱、口渴、咽痛、舌紅苔黃等,生地黃可以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緩解熱毒對人體的傷害。
  2. 滋陰養血: 生地黃滋陰養血,可以緩解熱毒耗傷陰血所致的津液不足、口乾舌燥等症狀。蜀漆湯中加入生地黃,可以起到滋陰養血、潤燥生津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蜀漆湯」的組成及功效:

蜀漆,性辛溫,味苦,有小毒,入肺、脾二經,具有活血化瘀、破血消癥、祛痰的作用。蜀漆含有大戟皁苷、大戟素等成分,具有活血破瘀、消癥散結、祛痰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癥瘕積塊、瘀血疼痛等症狀,以及痰多、咳嗽等症狀。蜀漆有小毒,不宜久服或過量服用。孕婦、兒童、哺乳期婦女應慎用蜀漆。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桂枝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黃耆還具有排膿、止血、解毒、化腐生肌、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胃、補血、固表止汗、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醫臨牀常用的補益藥品。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知母還具有抗菌作用,對各種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均有較強抗菌作用。

總結:

中藥方劑「蜀漆湯」的主要成分包括蜀漆、黃耆、桂枝、甘草、黃芩、知母、白芍、生地黃,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滋陰養血、益氣補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產後虛熱反覆出現,心裡和胸中感到煩悶,骨節疼痛,頭痛且發高燒,下午發作最嚴重,又像得了輕微的瘧疾。

傳統服藥法


蜀漆葉1兩,黃耆5兩,桂心、甘草、黃芩1兩,知母2兩,芍藥2兩,生地黃1斤。
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3升,分3次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肺結核瘧疾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咳嗽腹瀉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身體消瘦多痰心情煩燥

相同名稱方劑


蜀漆湯,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蜀漆半兩,甘草半兩,知母半兩,龍骨半兩,牡蠣半兩。 主治:小兒潮熱。百日兒壯熱,氣息雖得歇,眼不開,小便赤黃。

蜀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七。 組成:蜀漆1兩,常山1兩,人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桂(去粗皮)1兩,大黃(炮)半兩。 主治:瘧,發熱身黃,小便不利。

蜀漆湯,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二。 組成:蜀漆(即常山苗子,若用葉尤佳)1兩,桂心1兩,甘草1兩,茯苓1兩,黃耆5兩,生地黃1斤,知母2兩,芍藥2兩。 主治:一切瘧疾。

蜀漆湯,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蜀漆葉1兩,黃耆5兩,桂心1兩,甘草1兩,黃芩1兩,知母2兩,芍藥2兩,生地黃1斤。 主治:産後虛熱往來,心胸煩滿,骨節疼痛,頭痛壯熱,晡時輒甚,又如微瘧。

蜀漆湯, 出處:《外台》卷五引《救急方》。 組成:白薇2兩,蜀漆2兩,知母2兩,甘草(炙)2兩,苦參2兩,升麻2兩,龍膽2兩,常山4兩,大黃(别漬,後下)4兩,鱉甲(炙)3兩,石膏(碎)3兩,茯苓3兩,黃芩3兩,香豉2合(裹),獨蒜7顆(切),淡竹葉(切)1升。 主治:瘧瘴癧,經百日或一年以上,服諸藥不能癒者。

蜀漆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六。 組成:蜀漆1兩,鬱李仁(去皮,炒)1兩,甘草(炙,銼)1兩,當歸(切,焙)1兩,柴胡(去苗)1兩,黃連(去須)1兩,射乾1兩半,大腹1兩半,桑根白皮1兩半,川芎1兩半,牽牛子(炒)1兩半,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半,陳橘皮(去白,焙)3分,桂(去粗皮)3分,蒼朮(去皮)3分,桃仁(去皮尖雙仁)20枚。 主治:三焦咳嗽,中滿氣逆,面目浮腫,咯唾痰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