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茴香煎丸

HUI XIANG JIAN WAN

出處典籍: 《百一》卷二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23%
腎經 14%
肝經 13%
胃經 12%
心經 12%
肺經 8%
膀胱經 6%
心包經 3%
小腸經 2%
大腸經 2%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脾胃弱,腎氣虛,飲食不美,噫醋吞酸,臍腹築刺,小腸氣痛及中酒惡心。大病之後,氣體瘦弱。

傳統服藥法

川椒半兩(去子及合口者),老生薑2兩(細研),厚朴(去粗皮)、茴香、青鹽(海鹽亦得),以上五味入瓷罐,湯浸得所,慢火煮乾各1兩,大川烏1兩,附子(二味去皮臍尖,銼骰子大,炒黃)1兩,益智仁1兩,川楝子1兩,肉桂(去皮)1兩,破故紙(炒)1兩,陳皮(去白)1兩,蒼朮(米泔浸1宿)1兩。
益脾胃。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溫酒鹽湯送下。

方劑組成解釋

花椒性辛溫,主治溫中止痛、除濕止瀉、殺蟲止癢。用於主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蛔蟲腹痛、嘔吐泄瀉、肺寒咳喘、肺寒咳喘、齲齒牙痛、陰癢帶下、濕疹皮膚瘙癢等症。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厚朴性苦、辛、溫。主治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用於濕滯傷中、脘痞吐瀉、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痰飲喘咳。

茴香性辛、溫。主治散寒止痛、理氣和胃。用於寒疝腹痛、睾丸偏墜、痛經、少腹冷痛、脘腹脹痛、食少吐瀉。

大青鹽性鹹,寒,無毒。主要功效瀉熱;涼血;明目;潤燥。主尿血;吐血;齒舌出血;目赤腫痛;風眼爛弦;牙痛;大便秘結

烏頭性辛、苦、熱、大毒。主治祛寒濕、散風邪、溫經、止痛、治風寒濕痺、歷節風痛、四肢拘攣、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頭風頭痛、寒疝作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陰疽腫毒、麻醉止痛。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益智仁性味辛、溫。主治溫脾開胃攝唾:主治中焦虛寒、食少、多唾及腹痛便溏等證、每與溫中益氣藥同用。溫腎固精縮尿:適用於腎陽不足、下元虛冷、失其固秘、症見遺精、遺尿、尿頻、尿有餘瀝等證。

川楝子性苦、寒、有小毒。主治疏肝泄熱、行氣止痛、驅蟲殺蟲。用於胸脅、脘腹脹痛、疝痛、蟲積腹痛、頭癬等症。

肉桂性辛、甘、熱。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不利或頻數、短氣喘促、浮腫尿少諸證。

補骨脂性味辛、苦、溫。主治溫腎助陽、納氣、止瀉。用於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泄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等症。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蒼朮性味辛、苦、溫。主治健脾、燥濕、解鬱、闢穢。治濕盛困脾、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慾不振、嘔吐、泄瀉、痢疾、瘧疾、痰飲、水腫、時氣感冒、風寒濕痺、足痿、夜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嗜眠症(嗜睡症)嘔吐胃下垂噯氣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茴香煎丸, 出處:《百一》卷二。 組成:川椒半兩(去子及合口者),老生薑2兩(細研),厚朴(去粗皮)1兩,茴香1兩,青鹽(海鹽亦得,以上5味入瓷罐,湯浸得所,慢火煮乾)1兩,大川烏1兩,附子(2味去皮臍尖,銼骰子大,炒黃)1兩,益智仁1兩,川楝子1兩,肉桂(去皮)1兩,破故紙(炒)1兩,陳皮(去白)1兩,蒼朮(米泔浸1宿)1兩。 主治:益脾胃。主治:脾胃弱,腎氣虛,飲食不美,噫醋吞酸,臍腹築刺,小腸氣痛及中酒惡心。大病之後,氣體瘦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椒附香朴丸

相似度 60%

煮附丹

相似度 60%

水煮青鹽丸

相似度 57%

十精丸

相似度 54%

無名丹

相似度 52%

法制厚朴丸

相似度 52%

心腎丸

相似度 52%

育真丸

相似度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