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附丹

煮附丹

ZHU FU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3.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肺經 15%
腎經 15%
胃經 14%
心經 11%
肝經 7%
膀胱經 7%
心包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煮附丹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源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能溫補陽氣,散寒止痛,對於寒邪入侵所致的陽虛症狀,如四肢冰冷、畏寒怕冷、腰膝酸軟等,有顯著效果。煮附丹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寒凝的疾病,附子作為溫陽散寒要藥,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體質。
  2. 回陽救逆: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的功效,對於寒邪入心,心陽衰微所致的昏迷、脈微欲絕等危重症狀,能起到急救作用。煮附丹中加入附子,能夠增強方劑的回陽救逆之力,幫助患者恢復心陽,挽回生命。

煮附丹方劑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降逆止嘔之效。煮附丹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厚朴可以溫脾胃,降胃氣,止嘔吐,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2. 行氣化痰:厚朴亦有行氣化痰的功效。煮附丹中含有附子,容易導致氣滯痰阻,厚朴可以配合附子行氣化痰,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煮附丹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附子性熱,薑性溫,二者相配,可緩和附子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對脾胃造成負擔。同時,生薑可助附子藥力直達病所,發揮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
  2. 增強療效: 生薑具有解表散寒、止嘔止瀉的作用,可與附子協同作用,共同緩解因寒邪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此外,生薑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藥物吸收,提高藥效。

煮附丹方劑中加入益智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益智仁有助於補腎健脾: 煮附丹主治腎虛脾弱,而益智仁具有補腎益氣、健脾和胃之效,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加強補腎健脾之功效。
  2. 益智仁可改善記憶力: 煮附丹常用於治療記憶力衰退等症狀,而益智仁有益於改善記憶力,增強思維能力,與方劑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改善記憶力問題。

煮附丹方劑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之效。煮附丹常用於治療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而半夏可有效抑制嘔吐,減少藥物刺激性,增強療效。
  2. 燥濕化痰: 半夏兼具燥濕化痰之功,可化解痰液,使其易於排出。煮附丹中含有附子等溫熱藥物,容易導致痰液凝聚,半夏的加入有助於促進痰液稀釋排出,防止痰阻氣道,利於病症改善。

煮附丹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花椒性溫,具有溫陽散寒之效,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煮附丹多用於寒性腹痛、脾胃虛寒等症,花椒的溫陽作用可以協助附子、乾薑等藥物,更好地發揮溫中散寒的功效。
  2. 消腫止痛: 花椒具有麻醉止痛的作用,可以減輕疼痛,同時亦有消腫之效。煮附丹中加入花椒,有助於緩解寒凝氣滯引起的疼痛和腫脹,提升療效。

「煮附丹」方劑中加入「大青鹽」,是為了增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

大青鹽,即是以大青葉為原料,經鹽醃製而成,其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其寒涼之性,可輔助附子等溫熱藥物,降低其溫燥之性,避免其過於燥烈而傷陰;而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則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好地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

因此,大青鹽在「煮附丹」方劑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使藥物更能協調配合,發揮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煮附丹」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脾虛臟寒,冷熱積滞,氣結腸間,虛脹脘痞,後重滑洩」,其病機核心在於脾陽虛弱,寒濕內生,兼夾氣機不暢與積滯。脾主運化,若陽氣不足,則水穀不化,寒濕停聚,形成「冷熱積滞」;氣機阻滯於腸間則見「氣結」「虛脹脘痞」;寒濕下迫,大腸失固,則「後重滑洩」(裡急後重兼泄瀉滑脫)。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附子(生用)
    為君藥,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直補脾腎之陽,散寒止痛。生用更具峻烈之性,破陰寒以振奮臟腑功能,針對「脾虛臟寒」之根本。

  2. 厚朴
    苦辛溫,行氣燥濕,消脹除滿,善治氣滯脘痞。與附子相配,溫通並行,化解「氣結腸間」之壅滯。

  3. 生薑
    辛溫散寒,和胃止嘔,助附子散寒,協厚朴開結,並制附子毒性。六兩用量突顯其溫中化飲之功,針對寒濕內停。

  4. 益智仁
    溫脾暖腎,固澀止瀉,針對「滑洩」之症,與附子共溫下焦,恢復脾腎攝納之能。

  5. 半夏
    辛溫化痰濕,降逆和胃,配合厚朴、生薑,暢通中焦氣機,消除痰濕積滯。

  6. 川椒
    辛熱溫中,殺蟲散寒,助附子驅除臟腑沉寒,並緩解寒凝氣滯之痛。

  7. 青鹽
    鹹寒入腎,既可引藥下行,又可防溫燥太過,微調寒熱失衡。

配伍特點
全方以附子為核心,溫陽散寒為主軸,佐以行氣(厚朴)、化濕(半夏、生薑)、固澀(益智)、通絡(川椒),形成「溫—通—燥—澀」的立體結構。

治療原理

  • 溫陽驅寒:附子、川椒、生薑直搗寒邪,恢復脾腎陽氣。
  • 行氣化滯:厚朴、半夏疏通中焦,解氣結脘痞。
  • 燥濕固腸:益智、半夏兼顧止瀉,標本同治。
  • 寒熱調和:青鹽微制溫燥,防止過熱傷陰。

此方適用於虛寒夾滯之證,既能溫補,又兼消導,尤其適合陽虛基礎上兼見氣滯、濕阻、滑脫的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附子7錢(重者1只,生用,去皮臍,分作4片),厚朴(去粗皮,銼)2兩,生薑6兩(薄切),益智(洗淨)1兩,半夏(湯洗7次)1兩,川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1兩,青鹽1兩。
上藥用水5升,於銀石器內慢火煮乾,焙乾為末,法酒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空心、日午以溫酒或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溫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煮附丹,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七。 組成:附子7錢(重者1隻,生用,去皮臍,分作4片),厚朴(去粗皮,銼)2兩,生薑6兩(薄切),益智(洗淨)1兩,半夏(湯洗7次)1兩,川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1兩,青鹽1兩。 主治:脾虛臟寒,冷熱積滯,氣結腸間,虛脹脘痞,後重滑泄。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