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十全大補湯

JIA WEI SHI QUAN DA B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心經 17%
脾經 17%
腎經 12%
肺經 8%
胃經 6%
膽經 6%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十全大補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扶正固本: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十全大補湯本身已具補氣養血之功,加入人參能進一步加強補益效果,扶正固本,提升整體療效。

2. 溫陽助陽: 十全大補湯常用於氣血虛弱、脾胃虛寒、陽氣不足等病症。人參具有溫陽助陽之效,能溫補脾腎陽氣,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更有效地改善虛寒體質。

加味十全大補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可補脾胃之氣,使氣血生化充足,有助於藥效的發揮。十全大補湯本身偏於補氣血,加入白朮可加強其補脾益氣之功,使整體補益效果更為全面。
  2. 助運藥力:白朮能健脾胃,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有助於藥物吸收和轉化,提高藥效。十全大補湯中多為補益藥物,加入白朮可改善脾胃虛弱的情況,有助於藥物充分發揮其補益作用。

加味十全大補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利濕,去除脾胃中的濕氣,促進水液代謝。十全大補湯補氣血,同時容易造成脾胃運化功能減弱,導致濕氣積聚,茯苓的加入可有效防止濕邪困脾,使補益作用更佳。
  2. 防止藥性過於燥烈:十全大補湯藥性偏溫,容易導致上火、口乾舌燥等症狀。茯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降火的功效,可以緩解藥性過於燥烈,使補益效果更加平和,避免副作用。

加味十全大補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霸道,使藥效更為平和、溫和。
  2. 增強補益: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增強免疫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能更有效地達到補益的效果,使身體恢復元氣,增強抵抗力。

加味十全大補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血活血: 當歸為補血要藥,能養血、活血,改善氣血不足,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四肢乏力等症狀。
  2. 調經止痛: 當歸具有調經止痛之效,能改善月經不調、痛經、經期腹痛等症狀,對於女性生理機能有明顯幫助。

此外,當歸還具有潤腸通便、抗衰老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全面地改善體質,達到補益氣血、強健筋骨的效果。

加味十全大補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滋陰: 熟地黃性溫,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填精益髓的功效。十全大補湯本身偏於溫燥,加入熟地黃可以起到滋陰降火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更適合虛寒體質者服用。
  2. 補腎固本: 熟地黃還具有補腎固本的作用,可以改善腎虛所導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面色蒼白等症狀。十全大補湯補氣血的同時,加入熟地黃可以更全面地調理身體,起到更顯著的療效。

加味十全大補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行氣: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十全大補湯滋補氣血,但可能導致氣血瘀滯,川芎的加入可促進氣血運行,避免補而不通。
  2. 疏散風寒: 川芎還具有疏散風寒的作用,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去除補益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寒之邪,使補益效果更佳。

總之,川芎的加入使加味十全大補湯的補益效果更全面,避免藥性過於溫燥,更利於人體吸收利用。

加味十全大補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補氣過度之燥熱: 十全大補湯偏於溫補,長期服用容易出現燥熱上火之症狀。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燥熱之功效,可中和補氣藥物的燥性,避免補過頭而引起的不適。
  2. 協調藥性,增強補益效果: 白芍與黃芪、人參等補氣藥物搭配使用,能使補氣效果更加溫和,並能滋陰養血,使氣血雙補,從而達到更佳的補益效果。此外,白芍還能與當歸、川芎等藥物配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進一步增強整體補益作用。

加味十全大補湯中包含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抵禦外邪入侵。十全大補湯本身以補氣血為目的,而黃耆的加入更能加強其補氣功效,使整體藥效更加顯著。
  2. 益氣養血: 黃耆能益氣養血,補中益氣,對於氣血兩虛、體虛乏力者,具有明顯的療效。十全大補湯主要用於氣血兩虛、體虛乏力、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而黃耆的加入更能加強其益氣養血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加味十全大補湯中添加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補腎: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腎經,可溫補腎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虛寒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對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等症狀,肉桂可起到溫補陽氣的作用。
  2. 助氣行血: 肉桂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對於氣虛血瘀所致的四肢麻木、疼痛、面色晦暗等症狀,肉桂可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

總而言之,加味十全大補湯中添加肉桂,一方面可以溫補腎陽,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溫陽補腎、行氣活血的效果。

加味十全大補湯中加入柴胡,旨在緩解藥性偏溫燥之弊,防止滋補過度而引發內熱、上火等問題。

柴胡性微寒,味苦,善於疏肝解鬱、升陽散寒,可調節氣機升降,避免藥物過於滋補而導致氣血鬱滯。此外,柴胡還能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防止補藥服用後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

加味十全大補湯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涼血止血: 鱉甲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涼血止血之功效。對於熱盛傷陰、陰虛火旺、血熱妄行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補益氣血,強健筋骨: 鱉甲富含膠原蛋白、蛋白質等營養成分,能滋補氣血,強健筋骨,改善虛弱體質,增強抵抗力。

因此,在加味十全大補湯中加入鱉甲,可有效平衡補氣血的溫燥之性,達到陰陽調和、滋補強壯的效果。

加味十全大補湯是在傳統的十全大補湯基礎上進行了加減變化的方劑。原方由四君子湯與四物湯組合而成,用於治療氣血兩虛之症。在加味版中加入青蒿,主要是因為青蒿具有清熱解暑、退虛熱的功效。青蒿為菊科植物,其主要成分為青蒿素,對抗瘧疾有顯著效果,此外還能調節體內的陰陽平衡,對於長期體虛或慢性病患者因虛致熱的情況尤為適用。

在臨床應用中,加味十全大補湯通常針對那些不僅有氣血不足,同時伴隨低熱不退、疲倦乏力、頭暈目眩等症狀的患者。加入青蒿後,能夠增強方劑的清熱作用,使整個方劑既能補氣養血,又能清除體內殘餘的熱毒,達到補而不滯的效果,更適合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易生虛火的體質特徵。因此,青蒿成為該方中一個重要的加味成分,使得加味十全大補湯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健康需求。

加味十全大補湯是在傳統的十全大補湯基礎上進行了配方的調整與增減,旨在強化特定療效或適應不同症狀。一般來說,十全大補湯是由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組合而成,用於補氣養血,適合氣血兩虛之人。而加入胡黃連,則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治療需求來調整。

胡黃連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要藥,其性寒涼,主要用於治療實熱證,如高熱煩躁、口舌生瘡等。在加味十全大補湯中加入胡黃連,可能是為了平衡方中溫補藥物可能引起的內熱反應,或是針對某些兼有熱毒、濕熱內盛的患者。這種加味方式既保持了原方補益氣血的作用,又增加了清熱解毒的功效,使得整個方劑更加全面,能夠同時處理氣血兩虛與實熱或濕熱問題,從而提高治療效果。然而,使用時仍需根據個體差異及臨床表現進行辨證施治,不可一概而論。

主治功效


加味十全大補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內容,加味十全大補湯的主要功效可以歸納為:大補氣血、扶正祛邪、促進傷口癒合、調整機體機能。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大補氣血,扶助正氣:

  • 多篇古文皆指出加味十全大補湯具有「回生起死之功」,適用於「膿血出多,陰陽兩虛」、「氣衰血阻,營衛不調」、「元氣脾胃之虛」、「腎水真陰之弱」等虛證。
  • 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熟地、當歸、川芎、白芍、黃耆等皆為補益氣血的要藥,能夠補充人體因疾病或創傷所消耗的氣血,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即所謂「扶正」。
  • 如《壽世保元》提到:「治癰疽潰後。補氣血。進飲食。實為切要。凡膿血出多。陰陽兩虛。此藥有起死回生之功。」
  • 《外科經驗方》也提到:「治便癰膿清,或不斂。」說明其能改善癰疽潰後的虛弱狀態。

2. 祛邪外出,促進癒合:

  • 多篇古文指出加味十全大補湯可用於治療「懸癰潰而不斂」、「癰疽潰後,大不收斂」、「傷守瘡」、「楊梅圈瘡」等瘡瘍類疾病,以及「發熱漸成癆瘵」等虛勞兼外感之證。
  • 說明在補益氣血的基礎上,加味十全大補湯還具有一定的祛邪作用。方中可能加入的柴胡、青蒿、鱉甲、金銀花等藥物具有清熱解毒、疏散外邪的作用,與補益藥同用,可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效果。
  • 如《証治準繩‧瘍醫》提到:「治懸癰潰而不斂,或發熱飲食少思。」指出加味十全大補湯可治療懸癰潰後不癒合,伴有發熱、食慾不振等症狀。
  • 《洞天奧旨》更明確指出:「傷守瘡者,言不守禁忌也...內服加味補中益氣湯,或加味十全大補湯以補之,外用末藥敷之,始可轉危為安,變死為生也。」

3. 調整機體,改善症狀:

  • 不同醫家根據具體病症,會對加味十全大補湯進行加減化裁,以更精準地調整機體機能,改善症狀。
  • 例如,《証治準繩‧瘍醫》中提到:「莖腫,加青皮。小便赤,加酒炒黃柏、知母。小便澀,加車前子、山梔子俱炒用。」
  • 《外科經驗方》中提到:「莖腫加青皮,熱加黃芩、柴胡,日晡熱加柴胡、地骨皮,小便赤加酒製知母、黃柏,小便澀加車前子、山梔子。」
  • 這些加減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靈活調整藥物,以達到最佳療效。

4. 應用廣泛,療效顯著:

  • 從古文記載來看,加味十全大補湯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涵蓋了外科瘡瘍、婦科崩漏、虛勞發熱等多種病症。
  • 並且在臨床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如《外科理例》記載:「用加味十全大補湯百貼而愈。」
  • 《立齋外科發揮》記載:「再以加味十全大補湯,數劑而斂。」

總結:

加味十全大補湯是在十全大補湯的基礎上,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化裁而成。其核心功效是大補氣血、扶正祛邪,並通過靈活的藥物加減來調整機體機能,改善症狀。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標本兼治、辨證論治的思想,在臨床上應用廣泛,療效顯著,是一首值得深入研究和應用的經典方劑。

傳統服藥法


人參(無者,山藥3錢代之),白朮錢半,茯苓1錢2分,炙草1錢2分,當歸1錢2分,白芍1錢2分,川芎1錢2分,熟地2錢,黃耆(蜜炙)2錢,肉桂1錢,升麻(鹽炒)3分,柴胡(酒炒)3分,天麻錢半,白附子(如竹節者真)8分。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養血、滋陰扶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胃腸出血骨質疏鬆症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十全大補湯,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九。 組成:十全大補湯加柴胡、黃連。 主治:發熱漸成勞瘵者。虛勞氣血俱損,漸成勞瘵。

加味十全大補湯, 出處:《金鑑》卷四十八。 組成:十全大補湯加阿膠、升麻、續斷、棗仁、山萸、炮薑炭。 主治:升補脫陷。主治:産後血崩,血脫氣陷。

加味十全大補湯, 出處:《不居集》(下集)卷一。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熟地、川芎、白芍、黃耆、肉桂、柴胡、鱉甲、青蒿、胡連。 主治:體虛挾外感發熱,漸成癆瘵。

加味十全大補湯,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 組成:人參2錢,當歸3錢,白朮3錢,茯苓2錢,生甘草2錢,黃耆3錢,肉桂3分,川芎1錢,熟地5錢,柴胡5分,土茯苓5錢。 主治:楊梅圈瘡。楊梅瘡發已久,將欲結痂而復犯房事,以致作痛生圈者。

加味十全大補湯,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一。 組成:熟地1兩,川芎2錢,當歸5錢,生黃耆1兩,白朮5錢,茯苓2錢,甘草1錢,肉桂1錢,白芍2錢,人參2錢,金銀花1兩。 主治:傷守瘡。生瘡不守禁忌,犯色欲,瘡口黑暗,痛如刀割,腐爛深者。

加味十全大補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二。 組成:黃耆(蜜水炒)5分,人參(去蘆)5分,白朮(去油蘆,炒)5分,白茯苓(去皮)5分,甘草(炙)5分,當歸(酒洗)8分,川芎8分,白芍(酒炒)8分,熟地黃8分,大附子(面裹煨,去皮臍)3分,沉香3分,木香3分,烏藥5分,牛膝(去蘆,酒炒)5分,杜仲(去皮,酒炒)5分,木瓜5分,防風(去蘆)5分,羌活5分,獨活5分,薏苡仁5分,肉桂3分。 主治:左癱右瘓,年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