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荊防牛蒡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其 疏散風熱、解表透疹 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發汗的功效。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可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荊芥還有 透疹 的功效,對於麻疹、風疹等疹出不暢的疾病,可以促進疹子透發,減輕病情。
因此,荊防牛蒡湯中加入荊芥,可有效地 治療風熱感冒、麻疹、風疹等疾病,並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
荊防牛蒡湯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兼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其疏散風寒之功,與荊芥、牛蒡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解表散寒、祛風止痛之效。
- 調和藥性,提高療效: 防風藥性溫和,能緩解荊芥、牛蒡等藥物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不易傷及脾胃,且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防風在荊防牛蒡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疏散風寒,又可調節藥性,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
荊防牛蒡湯中包含牛蒡子,主要基於其 疏散風熱 和 宣肺解表 的功效。牛蒡子味辛、苦,性微寒,入肺經,具有 解表散風、宣肺透疹 的作用,可有效治療風熱感冒、麻疹初起等症狀。
此外,牛蒡子還能 清熱解毒,對於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將牛蒡子加入荊防牛蒡湯中,可增強其 疏風散熱、宣肺解表 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荊防牛蒡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與荊防、牛蒡等藥材搭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對於外感風熱、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疏散風邪:金銀花能疏散風邪,與荊防、牛蒡等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驅散外感風邪,減輕風寒襲肺所致的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狀。
總而言之,金銀花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荊防牛蒡湯的清熱解毒之力,更能提升其疏散風邪的功效,使其更能有效治療外感風熱及風寒感冒。
荊防牛蒡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助藥力達邪: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荊防牛蒡湯主治風寒感冒,症狀多為鼻塞流涕、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加入陳皮可以幫助脾胃運化,使藥力更易到達病所,提高藥效。
-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 荊防牛蒡湯以辛涼解表為主,藥性偏寒涼,加入陳皮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減少對脾胃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服用,提高患者耐受性。
荊防牛蒡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咽止痛: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利咽止痛的功效。與荊芥、防風、牛蒡等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清熱解毒,散風止痛,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 利濕消腫: 天花粉亦具利濕消腫之效。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體內濕熱,或因濕熱阻滯而導致的咽喉腫痛、口渴等症狀,天花粉可起到利濕消腫的作用,進一步緩解病症。
荊防牛蒡湯中包含黃芩,主要是因為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在荊防牛蒡湯中,黃芩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抑制風邪熱邪的蔓延,防止病情加重。此外,黃芩還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起到增強療效的作用。
總之,黃芩的加入,使得荊防牛蒡湯的清熱解毒功效更為顯著,有利於治療風熱感冒、肺熱咳嗽等病症。
在中藥方劑「荊防牛蒡湯」中,蒲公英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蒲公英性寒味甘,能夠清熱解毒、利尿消腫,適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高熱、水腫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蒲公英能夠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對改善熱性疾病和水腫非常有益。
荊防牛蒡湯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連翹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與荊防、牛蒡等藥材共同作用,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 消腫散結:連翹亦有消腫散結的功效。與牛蒡、荊防等藥材合用,可促進體內毒素的排泄,消散局部炎症,緩解腫痛。
因此,連翹在荊防牛蒡湯中起著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外感風熱、發熱頭痛、咽痛等症狀的功效。
在中藥方劑「荊防牛蒡湯」中,皂刺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散結消腫、解毒止痛的功效。皂刺性寒味甘,能夠散結消腫、解毒止痛,適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腫塊、疼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皂刺能夠增強方劑的散結消腫作用,對改善腫塊和疼痛非常有益。
荊防牛蒡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解表透邪: 柴胡性微寒,味苦,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邪的功效。當風邪外襲,與濕熱相搏,引起表證,如發熱、頭痛、惡寒、鼻塞等症狀時,柴胡能疏散表邪,使邪氣從表透出,緩解症狀。
2. 和解少陽,調暢氣機: 柴胡入肝膽經,可調理肝膽氣機,和解少陽之氣。當肝膽氣機鬱滯,引起胸脅脹滿、脘腹痞悶、口苦咽乾等症狀時,柴胡可以疏肝解鬱,調暢氣機,使氣機通暢,症狀緩解。
荊防牛蒡湯中的柴胡,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發揮疏風解表、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功效,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等病症。
荊防牛蒡湯中加入香附,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微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效,可緩解因肝氣鬱結而引發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配合荊芥、防風、牛蒡等藥物,更能增強散風解表、清熱解毒之功效。
- 行氣消腫,活血化瘀: 香附亦具行氣消腫、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對於因寒邪阻滯、氣血瘀滯導致的腫痛、痺痛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荊防牛蒡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荊防牛蒡湯以荊芥、防風、牛蒡等辛涼解表藥為主,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藥性寒涼之弊,避免過於傷脾胃,使藥性更溫和,服用更安全。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補氣益脾、和中緩急、解毒生津等功效。其補氣益脾之性,有助於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其和中緩急之性,可緩解藥物對腸胃的刺激,提高藥物吸收率;其解毒生津之性,可減輕藥物毒性,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荊防牛蒡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內容,中藥方劑「荊防牛蒡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乳癰初起:乳房腫痛,伴有寒熱往來,煩躁口渴等症狀。
- 外吹乳:即乳癰的一種特殊類型,由乳母肝胃氣濁,加上嬰兒吮乳睡熟時,鼻孔涼氣侵襲乳房,與熱乳凝結而成。症狀包括乳房腫痛、寒熱往來、煩躁口渴。
- 喉瘡:初起腫痛。
治療原理
「荊防牛蒡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疏風清熱、解毒消腫」的法則。
乳癰與外吹乳的發病機理,古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 肝胃氣濁、濕熱內蘊:乳頭屬肝,乳房屬胃,肝胃氣機不暢,濕熱內蘊是乳癰發病的基本病機。
- 外邪侵襲:嬰兒吮乳時鼻孔涼氣侵入乳房,與熱乳凝結,加重了乳房的氣血瘀滯。
- 氣血凝滯:無論是肝胃氣濁還是外邪侵襲,最終都會導致乳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瘀滯化熱,形成腫痛。
「荊防牛蒡湯」的組成中:
- 荊芥、防風:疏風解表,可祛除外邪,尤其針對「外吹」之邪氣。
- 牛蒡子、連翹、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可清除體內蘊積的熱毒。
- 天花粉、黃芩:清熱生津、滋陰降火,可緩解煩躁口渴的症狀。
- 陳皮、香附、柴胡:理氣解鬱,疏肝和胃,可調理肝胃氣機,促進氣血流通。
- 皁刺: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可直接作用於乳房腫痛部位。
- 甘草:調和諸藥。
綜合以上分析,「荊防牛蒡湯」通過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理氣活血、消腫止痛等多方面作用,達到疏通乳絡、消散腫塊、緩解疼痛的目的。同時,方劑中也注重了對肝胃氣機的調理,從根本上改善乳癰發生的內在環境。
喉瘡的發病機理,主要與肺胃熱毒有關。方劑中,黃芩、連翹、牛蒡子、金銀花、蒲公英等成分能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抗菌,對應喉瘡的病機,可以有效減輕喉部腫痛的症狀。
總結
「荊防牛蒡湯」是一個以疏風清熱、解毒消腫為主要功效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乳癰初起、外吹乳以及喉瘡等疾病。其治療原理是通過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理氣活血、消腫止痛等多方面作用,達到疏通經絡、消散腫塊、緩解疼痛的目的。該方劑組方合理,藥效明確,是中醫外科常用的有效方劑之一。
傳統服藥法
荊芥1錢, 防風1錢, 牛蒡子(炒,研)1錢, 金銀花1錢, 陳皮1錢, 花粉1錢, 黃芩1錢, 蒲公英1錢, 連翹(去心)1錢, 皂刺1錢, 柴胡5分, 香附子5分, 甘草(生)5分。
上用水2鐘,煎至8分,食遠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的女性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荊防牛蒡湯, 出處:《金鑑》卷六十六。 組成:荊芥1錢,防風1錢,牛蒡子(炒,研)1錢,金銀花1錢,陳皮1錢,花粉1錢,黃芩1錢,蒲公英1錢,連翹(去心)1錢,皂刺1錢,柴胡5分,香附子5分,甘草(生)5分。 主治:外吹乳初起。因乳母肝胃氣濁,更兼子吮乳睡熟,鼻孔涼氣襲入乳房,與熱乳凝結,以致乳房腫痛,寒熱往來,煩躁口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