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經進地仙丸

JING JIN DI XIAN WAN

出處典籍:《易簡》引陶隱居方(見《永樂大典》卷一一六二○)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20%
腎經 17%
肝經 17%
肺經 12%
心經 11%
胃經 8%
膀胱經 7%
小腸經 1%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大腸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丈夫婦人,五勞七傷,腎氣衰敗。精神耗散,行步艱辛,飲食無味,耳焦眼昏,皮膚枯燥。婦人臟冷無子,下部穢惡,腸風痔漏,吐血瀉血,諸風諸氣。腎臟虛憊,風濕流註,腳膝痠疼,行步無力。

方劑組成解釋

川牛膝性甘、微苦、平。主治祛風、利濕、通經、活血。生用散瘀血、消癰腫。治淋病、尿血、經閉、症瘕、難產、胞衣不下、產後瘀血腹痛、喉痹、癰腫、跌打損傷。熟用補肝腎、強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攣、痿痹。

花椒性辛溫,主治溫中止痛、除濕止瀉、殺蟲止癢。用於主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蛔蟲腹痛、嘔吐泄瀉、肺寒咳喘、肺寒咳喘、齲齒牙痛、陰癢帶下、濕疹皮膚瘙癢等症。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木鱉子性味甘、溫、無毒。主要功效消腫散結、解毒、追風止痛。主癰腫、疔瘡、無名腫毒、痔瘡、癬瘡、粉刺、默黑、乳腺炎、淋巴結結核、痢疾、風濕痹痛、筋脈拘攣、牙齦腫痛

地龍性味鹹、寒。主治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用於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喘咳、尿少水腫、高血壓等症。

覆盆子性甘酸、平、無毒。主治補肝益腎、固精、縮尿、明目。用於腎虛遺尿、小便頻數、陽痿早洩、遺精滑精、宮冷不孕,帶下清稀,尿頻遺溺,目昏暗,鬚髮早白等症。

白附子性味辛,甘,溫,有毒。主治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用於中風痰壅,口眼歪斜,語言澀謇,痰厥頭痛,偏正頭痛,喉痺咽痛,破傷風;外治瘰癧痰核,毒蛇咬傷。

菟蕬子性辛甘、平。主治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用於陽痿遺精、尿有餘瀝、遺尿尿頻、腰膝酸軟、目昏耳鳴、腎虛胎漏、胎動不安、脾腎虛瀉、外治白癜風。

赤小豆性味甘、酸、微寒。主治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用於水腫脹滿、腳氣肢腫、黃疸尿赤、風濕熱痹、癰腫瘡毒、腸癰腹痛。

天南星性味苦、辛、溫、有毒。主治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用於頑痰咳嗽、風痰眩暈、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生用外治癰腫、蛇蟲咬傷。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骨碎補性苦、溫。主治補腎強骨、續傷止痛。用於腎虛腰痛、耳鳴耳聾、牙齒鬆動、跌撲閃挫、筋骨折傷、外治斑禿、白癜風。

何首烏性苦、甘、澀、性微溫。主治補肝益腎、養血益精血、祛風、烏鬚髮。治肝腎陰虧、髮鬚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酸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癧、腸風、痔疾、肢體麻木、神經衰弱、高血脂症。

萆薢性苦、平。主治祛風、祛風濕、去利濕。治風濕頑痺、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濁、遺精、濕熱瘡毒、膏淋、白濁、帶下、瘡瘍、濕疹、風濕痹痛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黃耆性甘、微溫。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

羌活性辛、苦、溫。主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主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烏藥性辛、溫。主治順氣止痛、溫腎散寒。 用於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疝氣、痛經。

烏頭性辛、苦、熱、大毒。主治祛寒濕、散風邪、溫經、止痛、治風寒濕痺、歷節風痛、四肢拘攣、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頭風頭痛、寒疝作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陰疽腫毒、麻醉止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女性不孕症胃腸出血化膿性關節炎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經進地仙丸, 出處:《易簡》引陶隱居方(見《永樂大典》卷一一六二○)。 組成:川牛膝(酒浸1宿,切、焙)4兩,肉蓯容(酒浸1宿、切,焙)4兩,川椒(去目)4兩,附子(炮)4兩,木鱉子(去殼)3兩,地龍(去土)3兩,覆盆子2兩,白附子2兩,菟絲子(酒浸,研)2兩,赤小豆2兩,天南星2兩,防風(去蘆)2兩,骨碎補(去毛)2兩,何首烏2兩,萆薢2兩,川羌活2兩,金毛狗背(去毛)2兩,烏藥2兩,綿黃耆1兩,人參1兩,川烏(炮)1兩,白茯苓1兩,白朮1兩,甘草1兩。 主治:丈夫婦人,五勞七傷,腎氣衰敗。精神耗散,行步艱辛,飲食無味,耳焦眼昏,皮膚枯燥。婦人臟冷無子,下部穢惡,腸風痔漏,吐血瀉血,諸風諸氣。腎臟虛憊,風濕流註,腳膝痠疼,行步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地仙丸

相似度 76%

神仙一井金丸

相似度 68%

省風散

相似度 54%

不老地仙丹

相似度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