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五補丸
WU MEI WU B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五補丸中包含烏梅,主要是因為烏梅具有以下功效:
- 斂肺止咳: 烏梅味酸性收斂,能收斂肺氣,止咳化痰,對於肺虛咳嗽、久咳不止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生津止渴: 烏梅性寒,入肺經,能生津止渴,對於熱病傷津、口渴咽乾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烏梅與五補丸中的其他藥材相配伍,能夠發揮協同作用,達到補虛斂肺、滋陰生津的功效。
烏梅五補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一、 補腎益精: 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精少不育等症狀,與烏梅五補丸中的補腎功效相輔相成。
二、 潤腸通便: 肉蓯蓉還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改善因腎虛導致的便祕,與烏梅五補丸中的滋陰潤燥功效相協調,使補而不燥,更利於整體療效的發揮。
烏梅五補丸中加入黃耆,乃因其補氣之效,與方劑整體補益作用相輔相成。
烏梅五補丸以烏梅收斂止瀉,五味子、山藥、芡實、蓮子補脾固腎,而黃耆則補氣升陽,助脾胃運化,提升整體補益效果。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能補中益氣,固表止汗,託毒生肌,且與方中其他藥材相配伍,能增強補脾益腎、固澀止瀉之效,使補益效果更加顯著。
烏梅五補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暖脾胃,助藥力: 烏梅性寒,五味子、山茱萸等藥材亦屬寒涼之性,容易損傷脾胃陽氣。肉桂性熱,味辛,入脾、腎經,可溫陽散寒,助脾胃運化,增強藥效,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
2. 溫腎陽,補腎氣: 五補丸旨在補腎氣,而肉桂性溫,可溫腎陽,補腎虛,與其他補腎藥材相輔相成,提升補腎效果,防止寒邪侵襲腎陽,使補腎之功更加完備。
烏梅五補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之效。烏梅五補丸旨在補益氣血,而生地黃的滋陰功效可與烏梅、山茱萸等補陽藥材相配合,避免補陽過度而傷陰,達到陰陽平衡,使補益效果更佳。
- 緩解燥熱: 烏梅五補丸中含有山茱萸、肉桂等溫熱藥材,容易導致燥熱,生地黃的涼性可有效緩解藥性燥熱,防止藥物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
烏梅五補丸中加入柴胡,是為了緩解脾胃氣滯,提升藥效。
烏梅五補丸主治脾胃虛寒,氣血不足,導致的食慾不振、體虛乏力等症狀。但脾胃虛寒者往往伴隨氣滯,導致消化功能更差。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和解少陽之功效,能疏通肝氣,使氣機運行通暢,進而促進脾胃運化,提高藥物吸收率,更好地發揮補益脾胃的功效。
因此,烏梅五補丸中加入柴胡,不僅能補脾胃,還能緩解氣滯,協調臟腑,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烏梅五補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益脾: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脾、生津止渴之效。烏梅性酸,味澀,入肝、肺、脾經,具有收斂止瀉、生津止渴之效。兩者結合,可補氣益脾,兼顧收斂止瀉,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尤為適用。
- 扶正祛邪:人參能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烏梅則能收斂止瀉,祛除腸道濕熱。兩者合用,可扶正祛邪,增強體質,改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
烏梅五補丸中包含「常山」,主要原因在於其溫中散寒,止瀉止痛的功效。常山性溫,味苦,歸脾、胃經,能溫暖脾胃,驅除寒邪,並可止瀉止痛。烏梅五補丸主要用於脾胃虛寒,腹痛泄瀉,且常山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烏梅、山藥、肉桂等,能起到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溫補脾胃,固澀止瀉的效果。因此,常山在烏梅五補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幫助藥物發揮最佳的療效。
烏梅五補丸中包含桃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烏梅五補丸以補脾胃為主,但若脾胃虛弱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便會影響藥效的發揮。桃仁加入其中,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脾胃功能,增強藥效。
- 潤腸通便:烏梅五補丸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患者,但此類患者也容易出現便祕症狀。桃仁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緩解便祕,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使其更好地吸收藥物的有效成分。
烏梅五補丸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升陽益氣,健脾和胃: 烏梅五補丸以補益脾腎為主,但脾胃虛弱則難以吸收藥效。升麻性味辛涼,具有升陽益氣、健脾和胃之功,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利用。
- 疏散風邪,清熱解毒: 五補丸補益之餘,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升麻入肺經,可疏散風邪,清熱解毒,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更有效地消除體內病邪,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因此,烏梅五補丸中加入升麻,可謂是藥效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烏梅五補丸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補血養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烏梅五補丸主要用於治療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乏力等症狀,而當歸的補血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提升患者的氣色和體力。
二、調和藥性:烏梅五補丸中包含多種藥材,藥性偏寒涼,而當歸性溫,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負擔。同時,當歸還能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和發揮作用,提高藥效。
烏梅五補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化濕:赤茯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烏梅五補丸補益脾腎,但脾虛濕盛則易阻礙藥物吸收,赤茯苓可助其健脾化濕,增強藥效。
- 燥濕止瀉:烏梅五補丸補氣養血,但脾虛濕困則易導致脾胃失調,出現腹瀉等症狀。赤茯苓入脾經,可燥濕止瀉,與烏梅相輔相成,協同止瀉固澀。
烏梅五補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烏梅五補丸以烏梅為主藥,性酸收斂,可斂肺止咳、生津止渴,但其性偏寒,容易損傷脾胃。而甘草性甘溫,可緩解烏梅的寒性,並健脾益氣,避免其寒性過於強烈,對脾胃造成負擔。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在烏梅五補丸中,甘草可增強烏梅的收斂止咳作用,同時也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烏梅五補丸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解毒化濕:淡豆豉性微寒,味甘,能解表散熱,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烏梅五補丸以補氣血為主,加入淡豆豉可解補藥之膩,避免藥性過於溫燥,引發上火等副作用。
- 調和脾胃:淡豆豉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有助於補氣血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同時,淡豆豉也能緩解烏梅等酸性藥材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出現胃痛等副作用。
因此,淡豆豉在烏梅五補丸中起到解毒化濕、調和脾胃的作用,使藥效更佳,副作用更少。
烏梅五補丸中含有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散寒止痛的功效。烏梅五補丸主治脾腎陽虛,寒凝氣滯,導致的脘腹冷痛、肢冷畏寒、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症狀。麝香可溫陽散寒,振奮心陽,改善因陽氣不足引起的寒凝氣滯。
2. 促進藥效吸收,增強藥力: 麝香具有開竅透骨、行氣活血的作用,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增強藥效。在烏梅五補丸中,麝香可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溫補脾腎、散寒止痛的功效,提升藥效,改善症狀。
主治功效
烏梅五補丸,是中醫經典方劑之一,由烏梅、肉蓯蓉、黃耆、肉桂、生地黃、柴胡、人參、常山、桃仁、升麻、當歸、赤茯苓、甘草、淡豆豉、麝香等15味藥材組成。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
肉蓯蓉: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之效,可改善腎陽虛衰,減緩因腎陽虛衰出現的腰痛、陽痿等症狀。也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治療貧血、促進血液循環、強壯筋骨等功效。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改善氣虛所致的乏力、氣短等症狀,並有抗菌消炎、增強免疫力等作用。
肉桂: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可治療陽虛體弱、手足冰涼、陽痿宮冷、經血不暢、痛經等症狀。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可治療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等症。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的功效,可治療感冒頭痛、咳嗽氣喘、肝鬱氣滯、月經不調等症狀。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的功效,改善因氣虛所致的乏力、氣短、失眠、記憶力下降等症狀。
常山:具有治瘧、湧吐、驅蟲殺蟲和清熱解毒等傳統代功效,可治療瘧疾、胸中有痰飲積聚之症、蠕蟲感染、肝炎、膽囊炎、腎炎、風濕病、癰腫瘡毒等疾病。
桃仁:具有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等功效,可治療經期不調、經血量少或過多、經期疼痛、腸燥便祕、寒痰咳嗽、痰多無色且稀薄、咳嗽氣喘等症狀。
升麻: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可治療感冒發燒、頭暈頭痛、口渴、口腔潰瘍、便祕、黃疸、病毒性肝炎、貧血、月經不調、失眠、心血管疾病等疾病。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可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貧血、手腳麻木等症狀,並有活血化瘀、緩解疼痛等作用。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祛痰、清熱解鬱、活血化瘀、寧心安神的功效,可改善腎虛所致的水腫、尿少等症狀,並有健脾、祛痰、清熱、活血化瘀等作用。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可改善熱毒瘡瘍、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淡豆豉:具有散風熱、降氣、除煩、清熱解毒和消食化積的功效,可治療感冒、風熱表症、喉嚨腫痛、瘡瘍腫毒、水腫、腳氣等疾病,也可以治療胸悶、腹脹、逆氣、喘吸、便祕等消化不良問題。
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通經絡、解酒毒、清熱解毒、順胎產等傳統代功效,可治療閉證神昏、溫病熱陷心包、小兒驚風、中風痰厥、血瘀經閉、癥瘕、心腹暴痛、跌打損傷、風寒濕痹、水腫、浮腫、排尿 、經絡不通、氣血凝滯、胸痹心痛、脘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酒醉不醒、瘡瘍腫毒、咽喉腫痛、難產、死胎、胞衣不下等症。
烏梅五補丸,具有補氣益血、溫補腎陽、活血化瘀、健脾益氣、益氣補腎、生津止渴、滋陰清熱等功效,臨牀多用於治療勞累和瘧疾,屢次服藥都無法治癒,經過多年身體虛弱,症狀如同勞疾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烏梅肉(熬)2兩,肉蓯蓉(去皺皮,酒浸,切,焙)2兩,黃耆(銼)2兩,桂(去粗皮)2兩,生乾地黃(焙)1兩,柴胡(去苗)1兩,人參1兩,常山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1兩,升麻1兩,當歸(切,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銼)1兩半,豉心1合(炒),麝香(別研)半兩。
上藥除研考外,搗羅為末,入麝香、桃仁合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酒送下。加至3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梅五補丸是一張補氣養血、健脾益腎的方劑,但由於其中含有烏梅、肉蓯蓉、黃耆、肉桂、生地黃、柴胡、人參、常山、桃仁、升麻、當歸、赤茯苓、甘草等多種中藥,因此在服用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五補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烏梅肉(熬)2兩,肉蓯蓉(去皺皮,酒浸,切,焙)2兩,黃耆(銼)2兩,桂(去粗皮)2兩,生乾地黃(焙)1兩,柴胡(去苗)1兩,人參1兩,常山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1兩,升麻1兩,當歸(切,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銼)1兩半,豉心1合(炒),麝香(别研)半兩。 主治:勞瘧,屢服藥不癒,經年羸劣,狀如勞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