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參丸
GUI C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1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參丸方劑中包含肉桂,主要是因為肉桂具有以下作用:
- 溫陽補氣: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經,能溫陽補氣,助陽氣生發,與人參相輔相成,溫補脾腎,增強體質。
- 通陽化氣: 肉桂能通達經脈,化解寒凝血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陽氣運行不暢,有助於改善虛寒體質。
肉桂與人參共同作用,溫補脾腎、扶正祛邪,改善氣虛血弱、陽氣不足等症狀。
桂參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腎益精: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之功效,與桂枝、人參等藥材協同作用,可增強腎氣,改善元氣虧虛、腰膝痠軟等症狀。
- 潤腸通便: 肉蓯蓉富含黏液質,能潤腸通便,改善便祕,避免藥物積滯於腸胃,提高藥效吸收。
桂參丸方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解毒消腫: 淡豆豉性寒,味甘,入肺、脾經,具有解毒消腫、利濕化痰之功效。桂參丸中,參芪補氣,桂枝溫經,若患者體質偏熱,容易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淡豆豉的加入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利濕的作用,平衡藥性,防止溫燥傷津。
- 調和氣血: 淡豆豉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與桂枝、參芪等藥物配合,能夠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氣血虛弱、體虛乏力等症狀。
桂參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濃烈,性溫通開竅,能振奮心神,開竅醒神,對於氣虛神疲、昏迷不醒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2. 活血止痛: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桂參丸中加入麝香,旨在提升方劑的開竅醒神和活血止痛之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桂參丸中加入桃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
桃仁性味苦甘,微溫,入心、肺、大腸經。其入血分,能破血行瘀,散結消癥,對於血瘀所致的胸悶、心痛、經閉、痛經、癥瘕積聚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同時,桃仁還能潤腸通便,對於便祕、大便乾燥等症狀,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因此,桂參丸中加入桃仁,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血管功能,還能緩解便祕,起到整體調理的作用。
桂參丸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斂肺止咳: 烏梅性酸斂,入肺經,可收斂肺氣,止咳化痰,與方中人參、桂枝等補氣固表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止咳功效,適用於肺氣虛弱,咳嗽不止的患者。
- 生津止渴: 烏梅性酸,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緩解因肺氣虛弱,津液虧損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補氣潤燥藥物共同作用,起到滋陰潤肺的效果。
總而言之,烏梅在桂參丸中發揮斂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補氣固表、滋陰潤肺的治療目的。
桂參丸中加入常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止瀉止痢: 常山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止瀉止痢的功效。桂參丸以溫補脾腎為目的,加入常山可加強溫陽散寒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脾腎陽虛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
- 祛除寒濕,助藥力: 常山善於祛除寒濕,可與其他藥物配合,增強藥力。桂參丸中包含多種補益藥材,加入常山可幫助藥力更好地發揮,提高療效。
桂參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本: 人參味甘性溫,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等功效。與桂枝配伍,能更好地發揮補氣固本的作用,適合於氣虛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
- 溫陽助陽: 桂枝性溫,能溫經通絡、散寒止痛。而人參亦可溫陽助陽,二者相輔相成,可更好地發揮溫陽散寒的作用,適合於陽虛畏寒、四肢冰冷、面色發白等症狀。
因此,桂參丸中加入人參,可以更好地發揮其補氣固本、溫陽助陽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參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桂參丸主治「勞瘧」,即因瘧疾反覆發作或久病傷正,導致氣血兩虛、陰陽失調之證候。勞瘧臨床特徵為:寒熱往來發作無定時,倦怠乏力,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甚則陽氣虛衰而見四肢厥冷、脈沉弱。此方溫補元陽、散寒固脫,針對瘧疾日久傷陽、寒濕內困之病機。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溫陽散寒
- 烏頭(炮)、附子(炮):大辛大熱,峻補元陽,逐深伏之寒濕。炮製後毒性減而溫裡助陽之力專,尤擅治陰寒內盛、陽氣衰微。
- 乾薑:守而不走,溫中散寒,助烏、附回陽救逆,兼化中焦寒濕。
邏輯:三藥相配,形成「回陽鐵三角」,直攻痼冷沉寒,振奮全身陽氣,破除瘧邪久留所致之陰凝氣滯。
2. 臣藥:益氣固脫
- 人參:大補元氣,益脾肺之氣,與附子合用(參附湯意)可救暴脫之陽,亦防烏附燥烈傷正。
- 赤石脂:澀腸固脫,收斂浮陽,防陽氣外越,兼治久痢脫肛等兼症。
邏輯:人參補氣以助陽生,赤石脂斂氣以固陽根,標本兼治勞瘧之氣隨瘧泄。
3. 佐使藥:調和陰陽
- 桂心:引火歸元,溫通血脈,解肌表之餘寒,促進陽氣布散。
- 朱砂:重鎮安神,定驚怯,治瘧疾寒熱交作引發的心神不寧。
- 煉蜜為丸:緩和藥性,兼補中益氣,減烏附毒性。
邏輯:桂心協同君藥溫通上下,朱砂鎮斂浮陽,蜜丸緩圖久病,共成「溫補固澀」之局。
全方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溫陽為主,補澀並行:以烏、附、薑溫散內寒,人參補氣托邪,赤石脂斂正氣,構成「攻守兼備」之力,適於勞瘧陽虛氣弱、正虛邪戀之態。
- 寒熱並調:雖全方偏溫,但朱砂性涼可制諸藥燥性,暗合「治熱以寒、治寒以熱」之旨。
- 從「三陰」論治:勞瘧日久多累及太陰(脾)、少陰(心腎)、厥陰(肝),此方溫補三陰之陽,尤重少陰,切中病本。
總結:桂參丸透過溫陽散寒、益氣固表,重建機體抗邪能力,使正氣足而瘧邪自退,非直接殺瘧,實乃「治勞瘧者必治其虛」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烏頭8分(炮),人參8分,桂心8分,附子8分(炮),乾薑8分,赤石脂8分,朱砂3分(研)。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丸,以暖酒送下。稍稍加之至十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桂參丸具有溫補腎陽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陰虛火旺等情況下服用。此外,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桂參丸。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參丸, 出處:《外台》卷十二引《崔氏方》。 組成:烏頭8分(炮),人參8分,桂心8分,附子8分(炮),乾薑8分,赤石脂8分,朱砂3分(研)。 主治:痃癖積冷,發如錐刀所刺,鬼疰往來者。
桂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桂(去粗皮)1兩,肉蓯蓉(酒浸,切,焙)半兩,豉(微炒)1合,麝香(研)1錢,桃仁(湯浸,去皮尖,别研)3分,烏梅肉(炒)3分,常山(銼)3分,人參3分。 主治:勞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