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丸

TAI H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胃經 19%
肺經 15%
肝經 13%
心經 6%
大腸經 4%
腎經 4%
三焦經 4%
膽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太和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行氣止痛: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消積、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胸腹脹滿、胃脘疼痛、食積不消等症狀,橘皮能有效緩解。
  2.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橘皮還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痰濕阻滯、氣逆上衝導致的咳嗽痰多、胸悶氣短、噁心嘔吐等症狀,橘皮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太和丸中加入橘皮,旨在通過其理氣消積、行氣止痛、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等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效果。

太和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1. 理氣健脾: 砂仁味辛性溫,能溫脾胃,理氣化濕,促進脾胃運化,增進食慾,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積、腹脹等症狀。太和丸中常配合其他健脾理氣藥物,如白朮、茯苓等,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效果。
  2. 溫中止瀉: 砂仁具有溫中止瀉的作用,可溫暖脾胃,緩解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太和丸中加入砂仁,可以起到溫補脾胃,止瀉固澀的作用。

太和丸方劑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食化積: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太和丸主治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而山楂能有效幫助消化食物,促進胃腸蠕動,緩解食積所致的各種不適。
  2. 活血化瘀:山楂亦具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瘀消散。太和丸中亦包含活血化瘀藥物,山楂的加入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因血瘀所致的胸悶、心悸等症狀。

太和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1. 行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肝經,能行氣止痛,疏肝理氣,對於脾胃氣滯、肝氣鬱結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療效。太和丸主治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食少便溏等症狀,木香的加入可以促進胃腸蠕動,消食化積,緩解疼痛。
  2. 燥濕健脾:木香具燥濕健脾之效,可以去除脾胃中的濕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太和丸中常配伍茯苓、白朮等健脾燥濕藥物,木香的加入可以增強整體的燥濕健脾效果,進一步改善脾胃虛寒狀態。

太和丸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疼痛,調和脾胃: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能緩解因肝氣不舒、脾胃失調導致的腹痛、脅痛等症狀。太和丸常用於治療胃痛、腹痛、消化不良等,白芍能起到調和脾胃、止痛的作用。
  2. 滋陰補血,養肝護脾: 白芍性微寒,能滋陰補血,緩解因陰虛血燥引起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太和丸中加入白芍,能起到滋陰養血,保護肝脾的作用,使整體方劑更具溫和、滋補之效。

太和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和中開胃: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太和丸常用於脾胃虛弱、濕氣困脾所致的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茯苓的加入有助於健脾利濕,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茯苓性平和,可以調和方中其他藥材的藥性,避免寒熱之弊,使藥效發揮更佳。同時,茯苓還有助於其他藥材更好地進入脾胃,發揮其作用。

太和丸方劑中加入神麴,主要是因為其消食化積之效。

神麴為麥芽經發酵製成,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化積、和胃止嘔等功效。太和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脘腹脹滿、食積不化等症狀。而神麴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幫助消化食物,消除積滯,因此在太和丸方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太和丸中加入半夏曲,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入肺、脾經,善於燥濕化痰。曲製後,藥性更溫和,且能增強其燥濕化痰之力,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能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2. 和胃降逆: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曲製後,其和胃降逆之效更加明顯。太和丸中加入半夏曲,可以有效地緩解因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泛酸等症狀,改善胃腸功能。

太和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為補脾要藥。太和丸主治脾虛濕盛,氣血不足等症,白朮可補益脾氣,增強運化水濕的能力,改善脾虛症狀。
  2. 扶正祛邪:白朮性溫,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太和丸中其他藥材多為辛溫燥烈之品,易傷脾氣,白朮能起到緩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使藥力更平和,更利於治療疾病。

太和丸中包含麥芽,主要原因有二:

  1. 消食化積:麥芽味甘性涼,入脾經,能消食化積,健脾開胃。太和丸常用於治療食積腹脹、消化不良等症,麥芽的消食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
  2. 和中開胃:麥芽性平,能和中開胃,增進食慾。太和丸中其他藥材如山楂、神曲等也有消食化積的作用,麥芽的加入能協同它們,共同達到和中開胃的效果,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太和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太和丸多用於氣血不足、血虛生風、心悸失眠等症,而當歸可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血管功能,從而達到改善症狀的效果。
  2. 和解諸藥,協調藥性:當歸具有較好的藥性協調作用,可以和解其他藥物,使其發揮更好的療效。太和丸中往往包含多種藥材,當歸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協調,避免藥物相互拮抗。

太和丸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解鬱: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太和丸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脘腹脹滿、食慾不振、月經不調等症狀,香附可通過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從而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
  2. 調和脾胃:香附亦有理氣健脾的功效,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太和丸中常與其他健脾和胃的藥物配伍,如白朮、茯苓等,共同起到調理脾胃的作用。

太和丸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能祛除脾胃濕氣,增進脾胃運化功能。太和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濕熱證,蒼朮能起到燥濕化濕,健脾開胃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緩解濕熱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二、 化濕止瀉:蒼朮還具有化濕止瀉的功效,能抑制腸道菌羣的過度繁殖,減少腸道水分的積聚,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太和丸中常與其他化濕止瀉藥物配伍使用,共同發揮化濕止瀉的作用,改善腹瀉症狀。

太和丸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藥物副作用的作用。太和丸方劑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猛的藥物,加入甘草可使藥性變得溫和,避免過於刺激腸胃,減少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在太和丸方劑中,甘草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總之,甘草在太和丸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太和丸」

組成:橘皮、砂仁、山楂、木香、白芍、茯苓、神麴、半夏曲、白朮、麥芽、當歸、香附、蒼朮、甘草

功效

  • 健脾益氣
  • 化濕和中
  • 消食導滯
  • 理氣止痛

主治

  • 脾胃不和
  • 飲食減少
  • 呃逆胸滿
  • 肢體倦怠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橘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止嘔和胃
  • 砂仁: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溫中止嘔
  • 山楂:消食化積、活血化瘀、利尿降壓
  • 木香:理氣止痛、行氣和胃、溫中止嘔
  • 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斂陰收汗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益氣補虛
  • 神麴:消食化積、健脾益氣、除煩止渴
  • 半夏曲: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除煩止渴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
  • 麥芽:消食化積、健脾益氣、回乳消腫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 香附:理氣解鬱、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 蒼朮: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
  • 甘草:補氣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

總結

中藥方劑「太和丸」具有健脾益氣、化濕和中、消食導滯、理氣止痛的功效,適用於脾胃不和、飲食減少、呃逆胸滿、肢體倦怠等症狀。該方劑組成合理,藥效協調,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人參2兩,白朮(土炒)2兩,白茯苓(去皮)3錢,半夏(湯泡,切片,薑汁炒)2錢,枳實(麩炒)2錢,陳皮3錢,黃連(薑炒)3錢,當歸(酒洗)3錢,川芎2錢,香附(炒)2錢,白芍藥(酒炒)3錢,神曲(炒)3錢,麥芽(炒)2錢,山楂(去子)3錢,木香2錢,厚朴(薑炒)3錢,蘿蔔子(炒)2錢,縮砂(炒)2錢,甘草(炙)2錢。
補元氣,健脾胃,養心血,平肝火,清濕熱,化痰涎,開胸膈,消鼓脹,化積滯,進飲食,順氣寬中;解鬱結。
上為細末,荷葉手掌大煎湯,煮倉谷米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錢,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太和丸具有和胃健脾、消食化積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經常疲勞想睡肺結核胰臟炎慢性肝炎慢性肝硬化原發性高血壓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太和丸, 出處:《惠直堂方》卷一。 組成:紅丹2兩(飛淨),杏仁100粒(去皮尖),巴豆仁40粒(去衣油),乳香(去油)2錢,沒藥(去油)2錢。 主治:痢疾,泄瀉。

太和丸, 出處:《夀世保元》卷八。 組成:紫蘇、陳皮、香附、羌活、蒼朮、川芎、枳殼、山楂、神曲(炒)、麥芽(炒)、甘草(炙)。 主治:小兒內傷乳食,嘔吐腹痛;外感風寒,頭痛發熱。

太和丸, 出處:《何氏濟生論》卷三。 組成:白朮2兩,陳皮1兩,半夏1兩5錢,神曲1兩5錢,麥芽1兩5錢,山楂1兩5錢,澤瀉8錢,川連5錢,扁豆2兩,山藥2兩,茯苓1兩5錢,白蔻8錢,砂仁8錢,蓮子2兩,香附1兩5錢,谷精草1兩2錢,甘草8錢,薏仁2兩。 主治:勞役內傷。

太和丸,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橘皮20兩,砂仁12兩5錢,山楂20兩,木香10兩,白芍30兩,茯苓30兩,神曲(炒)20兩,半夏曲25兩,白朮(炒)160兩,麥芽(炒)30兩,當歸40兩,香附(炙)40兩,蔻仁12兩5錢,蒼朮(炒)80兩,甘草15兩。 主治:和胃健脾,理氣寬中。主治:脾胃不和,飲食減少,呃逆胸滿,肢體倦怠。

太和丸,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人參(去蘆)5錢,白朮(去蘆,土炒)4兩,白茯苓(去皮)半兩,陳皮1兩,半夏(面炒)2兩2錢,枳實(麸炒)1兩,黃連(薑汁炒)1兩,當歸(酒洗)1兩,山楂(蒸,去子)1兩,木香5錢,白芍(酒炒)1兩半,香附(童便炒)1兩,神曲(炒)1兩半,麥芽(炒)1兩半,白豆蔻(去殼)1兩3錢,龍眼肉1兩3錢,大粉草(炙)7錢。 主治:補氣生血,健脾養胃,開胸快膈,清鬱化痰,消食順氣,平和調理。主治:元氣、脾胃虛損,不思飲食,肌體羸瘦,四肢無力,面色萎黃。

太和丸, 出處:《魯府禁方》卷二。 組成: 太和丸(《魯府禁方》卷二。)出處:《魯府禁方》卷二。組成:人參2兩,白朮(土炒)2兩,白茯苓(去皮)3錢,半夏(湯泡,切片,薑汁炒)2錢,枳實(麸炒)2錢,陳皮3錢,黃連(薑炒)3錢,當歸(酒洗)3錢,川芎2錢,香附(炒)2錢,白芍藥(酒炒)3錢,神曲(炒)3錢,麥芽(炒)2錢,山楂(去子)3錢,木香2錢,厚朴(薑炒)3錢,蘿蔔子(炒)2錢,縮砂(炒)2錢,甘草(炙)2錢。主治:補元氣,健脾胃,養心血,平肝火,清濕熱,化痰涎,開胸膈,消鼓脹,化積滯,進飲食,順氣寬中;解鬱結。 。 主治:補元氣,健脾胃,養心血,平肝火,清濕熱,化痰涎,開胸膈,消鼓脹,化積滯,進飲食,順氣寬中;解鬱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