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化毒散

小兒化毒散

XIAO ER HUA D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4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肝經 19%
脾經 15%
胃經 11%
肺經 10%
大腸經 4%
小腸經 4%
腎經 2%
膽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兒化毒散中包含牛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解毒: 牛黃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效。對於小兒因外感風熱、濕熱或食積化熱導致的發熱、煩躁、口渴、舌苔黃膩等症狀,牛黃能起到很好的清熱解毒作用。
  2. 開竅醒神: 牛黃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對於小兒高熱神昏、驚厥抽搐等症狀,牛黃能起到醒腦開竅的作用,幫助恢復神志。

因此,小兒化毒散中加入牛黃,可有效清熱解毒、開竅醒神,幫助小兒恢復健康。

小兒化毒散中加入珍珠,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珍珠性寒,味甘鹹,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小兒易患熱病,而珍珠可清熱解毒,緩解熱症所致的煩躁不安、抽搐等症狀。
  2. 鎮驚安神: 珍珠還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可緩解小兒驚癇、夜啼、夜驚等症狀。這是因為珍珠可以平息心火,安神定志,從而達到鎮驚安神的效果。

總之,小兒化毒散中加入珍珠,是為了利用其清熱解毒、鎮驚安神的功效,以治療小兒熱病、驚癇等病症。

小兒化毒散是一種在中醫中廣泛應用的方劑,其主要功能是清熱解毒,特別適合用於小兒的各類熱毒症狀。該方劑中包含雄黃,一種具強烈解毒和消腫功效的礦物性中藥。雄黃的主要成分是砷硫化物,對於抗菌、抗病毒有著顯著效果,能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

在小兒化毒散中使用雄黃,主要是因為其能增強整體方劑的解毒能力,從而更快緩解兒童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病、咽喉腫痛等症狀。此外,雄黃對於火熱引起的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等問題也有良好的療效。然而,由於雄黃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量的掌控和醫師的指導至關重要。因此,該方劑的組成需依據主治目的而定,確保安全有效。

小兒化毒散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通便解毒之效。對於小兒因熱毒內蘊、發熱便祕、口臭腹脹等症,大黃可以起到清熱瀉火、通便排毒的作用。
  2. 解毒消積:大黃對於小兒食積、積滯、腹痛等症,也能起到一定的解毒消積作用。其苦寒之性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並清除腸道積滯。

小兒化毒散中包含黃連,主要是因為黃連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

小兒化毒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濕熱蘊積所致的發熱、腹瀉、口渴、舌苔黃膩等症狀。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能清心火、瀉胃火、燥濕熱,且能解毒,對於小兒濕熱蘊積所致的發熱、腹瀉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此外,黃連還能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生長,進一步改善腹瀉症狀。因此,黃連是治療小兒濕熱蘊積的常用藥物,在小兒化毒散中起到重要的清熱解毒作用。

小兒化毒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護小兒稚嫩的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備解毒、抗炎、止咳等功效,與其他藥物配合,能協同作用,增強化解毒素、消炎止痛的效果,促進小兒康復。

甘草作為藥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或缺,為小兒的健康保駕護航。

小兒化毒散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止渴的功效,能有效清除小兒體內積熱,改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2. 消腫散結:天花粉還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能有效治療小兒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紅腫、瘡瘍等病症。

總之,天花粉在小兒化毒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小兒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病症。

小兒化毒散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小兒化毒散用於治療小兒外感風熱所致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川貝母可清熱化痰,宣肺止咳,緩解小兒呼吸道炎症。
  2. 解毒消腫: 川貝母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作用,可用於治療小兒因熱毒入侵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因此,川貝母在小兒化毒散中起到清熱化痰、解毒消腫的重要作用,可有效改善小兒外感風熱引起的咳嗽、咽痛等症狀。

小兒化毒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清熱涼血:赤芍味苦、甘,性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小兒化毒散多用於治療小兒熱毒壅盛引起的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赤芍可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發熱、口舌生瘡等症狀。

二、活血化瘀:赤芍亦能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毒素排出,減輕熱毒對機體的損害。對於小兒因熱毒導致的局部紅腫疼痛,赤芍可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小兒化毒散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小兒易受外邪侵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發熱、腫痛等症狀。乳香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達到消炎止痛的目的。
  2. 解毒消腫:乳香亦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對於小兒因毒邪入侵而引起的發熱、紅腫、疼痛等症狀,乳香可有效緩解其症狀,促進病情的恢復。

小兒化毒散中加入沒藥,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腫止痛: 沒藥味苦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小兒因熱毒引起的腫痛,如咽喉腫痛、乳腺炎等,能有效消散腫脹,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 沒藥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幫助清除體內熱毒,改善小兒因熱毒引起的發熱、煩躁等症狀。

因此,沒藥的加入,有助於小兒化毒散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達到治療小兒熱毒症的功效。

小兒化毒散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開竅醒神: 冰片性寒,味辛,入心、肺、脾經。其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效,可有效治療小兒高熱、神昏、驚厥等症狀,並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
  2. 外用消腫止痛: 冰片亦可外用於治療皮膚感染、瘡瘍腫毒等,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小兒化毒散中加入冰片,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兒化毒散」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疹後餘毒未盡所引發的各種症狀,包括:

  1. 煩躁不安:熱毒內擾心神所致
  2. 口渴:熱邪傷津,陰液不足
  3. 口瘡:熱毒上攻口腔,腐蝕黏膜
  4. 便秘:大腸燥熱,津液虧耗,傳導失司
  5. 疖腫潰爛:熱毒壅滯肌膚,氣血瘀阻化膿

此方針對小兒出疹後仍殘留熱毒的情況,具有清餘熱、解熱毒、活血消腫之效。

組成邏輯推理與可能功效

1. 清熱解毒為主

  • 牛黃(8克):苦涼,清心化痰,涼肝息風,為清熱解毒之要藥
  • 黃連(40克):苦寒,瀉心火,解熱毒,尤善清上焦熱邪
  • 大黃(80克):苦寒,瀉下攻積,清熱瀉火,導熱毒從大便而出
  • 天花粉(80克):甘寒,清熱生津,解毒消腫

此四味藥協同作用,針對熱毒內蘊的各種症狀,尤其對高熱、煩躁、口瘡、便秘有顯著效果。

2. 活血消腫

  • 赤芍(80克):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 乳香(制)(40克)、沒藥(制)(40克):活血行氣,消腫生肌,促進瘡瘍癒合

此三味藥用於氣血瘀滯引發的皮膚腫瘍、潰爛,能改善局部氣血循環,促進排膿與組織修復。

3. 生肌斂瘡

  • 珍珠(16克):甘鹹寒,清熱解毒,生肌斂瘡,適用於瘡瘍久潰不斂
  • 冰片(10克):辛涼,清熱止痛,防腐生肌,助藥物透皮吸收

此二藥多用於外用敷患處,直接作用於皮膚瘡瘍,促進癒合並減輕疼痛。

4. 化痰散結

  • 川貝母(40克):甘苦微寒,清熱化痰,散結消腫
  • 雄黃(40克):辛苦溫,殺蟲解毒,尤善治皮膚癰疽疔瘡

此二藥能針對疹後餘熱挾痰或皮膚感染,減少痰熱互結與毒邪壅滯。

5. 調和藥性

  • 甘草(30克):甘平,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緩和大黃、黃連苦寒之性

綜合治療原理

  1. 清上焦熱毒(黃連、牛黃)→ 改善口瘡、煩躁
  2. 通腑瀉熱(大黃)→ 解除便秘、內鬱熱毒
  3. 涼血活血(赤芍、乳香、沒藥)→ 消腫散瘀
  4. 生肌斂瘡(珍珠、冰片)→ 外用促進瘡口癒合
  5. 佐以化痰調藥(川貝母、雄黃、甘草)→ 兼顧痰熱與毒邪,減少副作用

適用範圍拓展

除傳統記載的疹後餘毒外,此方適用於小兒常見的熱毒症候,如:

  • 急性扁桃腺炎(熱毒壅盛)
  • 口腔潰瘍(心脾積熱)
  • 皮膚膿皰瘡(濕熱蘊結)
  • 輕度發熱伴煩躁(餘熱未清)

此方配伍寒溫並用,清解與活血並行,內服外敷兼施,體現中醫「清熱不留瘀、解毒兼生肌」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牛黃8克,珍珠16克,雄黃40克,大黃80克,黃連40克,甘草30克,天花粉80克,川貝母40克,赤芍80克,乳香(制)40克,沒藥(制)40克,冰片10克。
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上藥除牛黃、冰片外,雄黃、珍珠分別水飛或粉碎成極細末;其餘乳香等八味粉碎成細末;將牛黃、冰片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即得。
口服,1次0.6克,1日1至2次,三歲以內小兒酌減;外用敷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小兒疹後餘毒未盡,煩躁,口渴,口瘡,便秘,癤腫潰爛等症。但本方中含有大黃、黃連、雄黃等有毒中藥,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兒化毒散, 出處:《中國藥典》(一部)。 組成:牛黃8g,珍珠16g,雄黃40g,大黃80g,黃連40g,甘草30g,天花粉80g,川貝母40g,赤芍80g,乳香(制)40g,沒藥(制)40g,冰片10g。 主治: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主治:小兒疹後餘毒未盡,煩躁,口渴,口瘡,便秘,癤腫潰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