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必安丹

黃耆必安丹

HUANG QI BI AN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7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17%
肺經 13%
腎經 13%
心經 13%
膀胱經 7%
胃經 7%
膽經 4%
心包經 1%
大腸經 1%
脾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必安丹中添加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氣血,促進傷口癒合:黃耆為補氣要藥,能提升機體免疫力,加速傷口癒合;沒藥則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組織修復。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傷口癒合。
  2. 抗菌消炎,預防感染:沒藥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傷口感染,避免傷口惡化。與黃耆等藥材配合,可有效預防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黃耆必安丹」方劑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息風止痙:全蠍性寒,具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因風邪入絡、筋脈拘急所致的抽搐、痙攣等症。黃耆補氣固表,與全蠍配伍,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既可補氣,又可止痙。
  2. 清熱解毒:全蠍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發熱、神昏、咽痛等症。此藥物與黃耆配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功效,同時又可補氣生津,改善患者的體質。

總而言之,全蠍在「黃耆必安丹」方劑中,不僅有助於止痙,還可清熱解毒,為整體方劑增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標。

黃耆必安丹方劑中加入羌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解表,散寒止痛: 羌活性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黃耆必安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而羌活能有效驅散外邪,緩解頭身疼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2. 配合黃芪益氣固表: 黃芪性溫,具有益氣固表、託毒生肌的作用。羌活則能疏散外邪,使黃芪的益氣作用得以更好地發揮,雙管齊下,達到治療風邪外侵,正氣不足的功效。

黃耆必安丹中包含虎骨,主要是因其具有 祛風濕、強筋骨、止痛 等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腰膝酸軟等症狀。

虎骨性溫,味甘,入肝、腎經,能通經活絡、祛風除溼,與黃芪的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功效相輔相成,增強了方劑的治療效果。

然而,現代醫學已證實虎骨並非必需藥材,且由於野生虎的瀕危,使用虎骨存在倫理問題。因此,建議使用其他替代藥材,如牛膝、杜仲、桑寄生等,以達到同樣的治療效果。

黃耆必安丹方劑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祛除痺痛:獨活性溫,具有疏散風寒、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對於黃耆必安丹所針對的風寒濕痺證,獨活可以有效地祛除體內寒邪,緩解疼痛,配合黃芪補氣固表,達到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效果。
  2. 通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獨活可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痺痛部位的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痺痛,恢復肢體功能。與黃芪配合,可達到扶正祛邪,活血通絡的效果。

「黃耆必安丹」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解表,止咳化痰: 防風性辛溫,善於疏散風寒,並能止咳化痰。黃耆性溫,補氣固表,兩藥合用,可有效驅散風邪,改善因風寒外襲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2. 扶正祛邪,增強體質: 黃耆補氣固表,提高人體免疫力,而防風則能解表散寒,祛除病邪。兩藥相輔相成,可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增強人體抵禦外邪的能力,進而有效地改善病患的體質。

黃耆必安丹方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兩方面的作用:

1.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表所致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川芎可以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活血化瘀,改善循環: 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頭昏、頭脹、胸悶等症狀,川芎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黃耆必安丹中加入川芎,可以起到疏散風寒、通竅止痛、活血化瘀、改善循環的功效,對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黃耆必安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擅長補氣固表。兩藥相配,可補氣養血,調和氣血,增強藥效,更能有效改善因氣血不足引起的症狀。
  2. 增強藥性,提高療效: 黃耆擅長補氣固表,但對於氣血不足、血虛證狀,療效有限。加入當歸,可補血活血,與黃耆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氣養血、益氣活血的功效,從而提高整體療效。

黃耆必安丹方劑中加入薏苡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的作用。黃耆必安丹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氣血不足所致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脹便溏、肢體倦怠等症狀。薏苡仁加入方劑中,可以幫助利水滲濕,減少脾胃濕氣,同時健脾止瀉,改善消化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黃耆必安丹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解脾胃,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苦,性微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黃耆必安丹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虛乏力、心悸氣短等症,而半夏可以和解脾胃,降逆止嘔,輔助黃耆益氣健脾,增強藥效。
  2. 調和藥性: 黃耆性溫,具有補氣升陽的作用,但長期服用易於燥熱。半夏性微溫,可以調和黃耆的燥性,避免藥物過於溫燥,減輕對人體的副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

黃耆必安丹方劑中含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1. 溫經散寒止痛: 烏頭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寒邪凝滯、經脈不通引起的疼痛,烏頭能起到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的作用,與黃芪等藥材配合,可有效緩解疼痛。
  2. 扶正祛邪: 烏頭雖有毒性,但其溫陽散寒之力較強,能扶助正氣,抵抗外邪。與黃芪等補氣藥材配伍,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氣血運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黃耆必安丹中加入天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鎮靜安神,緩解心悸失眠: 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鎮靜安神之效。黃耆性溫,補氣固表,但長期服用易出現燥熱之症。加入天麻可中和黃耆的燥性,起到鎮靜安神、緩解心悸失眠的作用,使藥性更平和。
  2. 協同黃耆補氣,增強藥效: 天麻能補益肝腎,而黃耆則補益脾肺,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補氣益血、強健筋骨的功效。天麻的平肝熄風作用,也能防止黃耆補氣過度而導致氣盛上沖,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黃耆必安丹方劑中加入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一、 緩解黃耆補氣過度之弊: 黃耆性溫,補氣之力強,若單獨使用過多,易導致氣機鬱滯,出現胸悶、口乾等不適。枳殼味苦,性寒,能理氣寬中,降逆止嘔,可有效緩解黃耆補氣過度所致的副作用。

二、 配合黃耆疏通氣血: 枳殼不僅能理氣,還能行氣活血,與黃耆相輔相成,共同疏通氣血,增強藥效。同時,枳殼還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黃耆補氣的效果更好地發揮。

黃耆必安丹中加入前胡,主要是為了疏散風寒、止咳化痰

前胡性微寒,味辛,歸肺經,具有宣肺解表、降氣止咳、消痰散結之效。其辛散之性,可疏散風寒,並能降氣止咳,配合黃芪等藥物,能有效緩解風寒咳嗽、痰多粘稠等症狀。

此外,前胡還有清熱解毒之效,在一些伴有熱證的風寒咳嗽中,也能起到輔助作用,增強藥效。

黃耆必安丹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黃耆性溫,補氣固表,但有時會出現脾胃虛弱、氣機不暢的情況,陳皮的加入可協同黃耆補氣之力,同時理氣健脾,使藥效更全面。

2. 和解藥性:黃耆性溫,長期服用可能出現燥熱之弊,陳皮能降氣化痰,和解黃耆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副作用。

黃耆必安丹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辛溫解表,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溫經止痛之效。對於因寒邪侵襲而引起的風寒感冒、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細辛能起到溫陽散寒、宣通鼻竅的作用。
  2. 協同黃芪,增強扶正功效: 黃芪為補氣固表之藥,與細辛相配,可溫陽解表,扶正祛邪。細辛的辛溫之性,可助黃芪之力,使藥效更加顯著,對於體虛易感之人,更能起到增強抵抗力、預防疾病的作用。

「黃耆必安丹」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能起到安撫心神、改善睡眠的作用。
  2. 祛風止痛: 硃砂也具有一定的祛風止痛功效,能緩解頭風、頭痛、眩暈等症狀。

然而,硃砂含有汞元素,具有一定的毒性,長期服用或用量過大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因此,使用「黃耆必安丹」應遵醫囑,嚴格控制用量,並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黃耆必安丹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與黃耆同用,可加強補氣健脾之效,增強機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各種病症。
  2. 燥濕化痰: 白朮能燥濕化痰,對於因脾虛濕困而引起的痰多咳嗽、胸悶氣短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與黃耆配合,既可補氣,又能化痰,相輔相成,達到治療效果。

黃耆必安丹中加入麝香,主要原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辛溫,能通經絡、開竅醒神,對於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有明顯改善作用。黃耆補氣固表,與麝香配伍,可增強其開竅醒神之效,更能提高藥效。
  2. 活血止痛: 麝香亦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有助於改善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在黃耆必安丹中,麝香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能更有效地達到活血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耆必安丹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黃耆必安丹主治「血虛生風,左癱右瘓,口眼斜,語言謇澀諸疾」,主要針對因血虛導致內風而生的中風後遺症狀。這種證候表現為:

  • 血虛生風:血液不足無法濡養經絡,虛風內動
  • 左癱右瘓:半身不遂,行動不便
  • 口眼斜:面部神經麻痹,表情不對稱
  • 語言謇澀:言語不清或表達困難

這些症狀常見於中風後或風痰阻絡之證,方劑通過補血、祛風、通絡來改善症狀。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組成邏輯

此方劑組成可分為以下幾個功能群:

1. 祛風通絡組

  • 全蠍、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頭: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 虎骨(現多以其他藥物替代):強筋骨、祛風濕
  • 天麻:平息內風、通絡止痛

2. 活血化瘀組

  • 沒藥、川芎、當歸: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 麝香:開竅醒神、活血散瘀

3. 化痰祛濕組

  • 半夏、陳皮、前胡、薏苡仁:化痰祛濕、健脾利水
  • 白朮、枳殼:健脾理氣、化痰消積

4. 安神開竅組

  • 朱砂(現很少使用)、腦子(冰片):安神定驚、開竅醒神
  • 細辛:溫經通竅、散寒止痛

5. 健脾益氣組

  • 糯米:補中益氣、健脾和胃

治療原理推理

  1. 標本兼治:既治血虛之本(當歸、川芎、薏苡仁補血),又治風痰瘀阻之標(祛風化痰活血)

  2. 祛風通絡:針對癱瘓斜等症狀,使用多種祛風藥與蟲類藥(全蠍、烏頭)強力通絡

  3. 活血與化痰並重:痰瘀往往互結,方中化痰藥與活血藥同用,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

  4. 兼顧神志:中風常有神志影響,朱砂、麝香等藥有助開竅醒神

  5. 給藥方式:酒送服增強藥力運行,荊芥湯送服加強祛風功效

功效推論

綜合方劑組成,可推測其可能功效包括:

  • 祛風通絡,改善肢體運動功能
  • 活血化瘀,促進氣血循環
  • 化痰開竅,改善語言與認知功能
  • 鎮靜安神,調節神經系統功能
  • 補血健脾,改善體質基礎

此方適合於風痰瘀血阻絡型中風後遺症,體現了中醫治療中風「祛風化痰、活血通絡」的基本法則,同時兼顧了補虛固本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沒藥2兩,全蠍2兩(酒浸,焙乾),羌活2兩,虎骨2兩(酥炙),獨活2兩,防風2兩(去蘆),川芎2兩,當歸2兩,薏苡仁2兩,半夏(薑制)2兩,川烏頭1兩(炮,去皮尖),天麻1兩,枳殼1兩(去白,麩炒),前胡1兩,陳皮紅1兩,細辛1兩,朱砂(別研為衣)1兩,白朮半兩,麝香1錢(別研),腦子半錢(別研)。
上為細末,糯米糊為丸,如龍眼大,朱砂為衣。
每服1丸,食後以酒嚼下,或荊芥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必安丹,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三引《衛生家寶》。 組成:沒藥2兩,全蠍2兩(酒浸,焙乾),羌活2兩,虎骨2兩(酥炙),獨活2兩,防風2兩(去蘆),川芎2兩,當歸2兩,薏苡仁2兩,半夏(薑制)2兩,川烏頭1兩(炮,去皮尖),天麻1兩,枳殼1兩(去白,麸炒),前胡1兩,陳皮紅1兩,細辛1兩,朱砂(别研爲衣)1兩,白朮半兩,麝香1錢(别研),腦子半錢(别研)。 主治:血虛生風,左癱右瘓,口眼歪斜,語言謇澀諸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