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五癇湯
MA HUANG WU XI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三十五引《古今錄驗》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五癇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發汗解表,祛風散寒: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祛風散寒的功效。五癇症多由風寒外襲,或體內寒邪內伏,導致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麻黃可發汗解表,驅散寒邪,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治療五癇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麻黃五癇湯中,麻黃與其他藥物相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麻黃與白芷、蒼朮等藥物配伍,可加強祛風散寒的功效;麻黃與桂枝、芍藥等藥物配伍,可溫經通絡,緩解痙攣。
麻黃五癇湯方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解痙: 羌活性溫,味辛,能散風寒,止痛解痙,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肢體疼痛、痙攣等症。五癇症多因風寒濕邪侵犯經絡所致,而羌活能有效疏散風寒,解除痙攣,緩解患者的病痛。
- 配伍相宜,增效作用: 麻黃五癇湯中的其他藥物如麻黃、白芷、川芎等,也具有散風寒、止痛解痙的作用,與羌活的功效互相配合,增強療效。
麻黃五癇湯中包含葛根,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寒,解痙止痛: 葛根具有疏散風寒、解肌發表之功效,可緩解麻黃五癇湯主治的風寒內襲、筋脈拘急、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
- 升陽解表,通絡止痛: 麻黃五癇湯以麻黃為君藥,辛溫發散,易傷津液。葛根則能升陽解表,補氣生津,配合麻黃,既能發散風寒,又能防止麻黃燥傷津液,兼顧發散與滋養。
麻黃五癇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 調和藥性: 麻黃五癇湯中以麻黃、石膏等寒涼藥為主,容易傷及脾胃,而甘草性甘溫,具有調和藥性、緩解寒涼藥對脾胃的損傷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可以增強麻黃五癇湯的療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麻黃五癇湯中包含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降氣機,消痰止痙: 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的功效。五癇病症多因痰濁阻滯,氣機不暢而發,枳實可通降氣機,消痰止痙,緩解痙攣發作。
- 疏肝理氣,調和脾胃: 枳實也能疏肝理氣,調和脾胃,改善臟腑功能失調。五癇病症常與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有關,枳實能緩解肝氣鬱結,調和脾胃,從根本上改善病症。
麻黃五癇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是針對其止咳化痰的功效。
杏仁味苦甘,性溫,歸肺經,具有降氣止咳、潤肺止喘的功效。五癇症多因風痰阻肺,氣逆上衝,導致咳嗽、喘息等症狀。杏仁可化解痰濁,降逆氣,緩解咳嗽、喘息,輔助麻黃等藥物疏風解表,達到止咳平喘之效。
此外,杏仁還可潤肺,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改善肺部功能,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麻黃五癇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解表透邪: 升麻性微寒,具有疏散風寒、解表透邪的作用。麻黃五癇湯主治外感風寒,發熱頭痛、惡寒發熱、咳嗽痰多等症,升麻可以配合麻黃等藥物,共同疏散風寒,使邪氣外解,達到治療目的。
- 升陽舉陷,提氣解毒: 升麻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以提升陽氣,使氣機升發,並能解毒散結。麻黃五癇湯中,升麻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提升藥效,並幫助機體抵抗邪氣入侵,達到解毒散結的目的。
麻黃五癇湯中包含黃芩,主要是為了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麻黃五癇湯治風痰上擾,神志昏迷,發狂躁動,口眼歪斜等症狀,黃芩可清熱解毒,平息肝火,抑制痰火上炎,避免病情加重。同時,黃芩也能抑制麻黃的發汗作用,避免過度耗傷津液,達到平衡之效。
麻黃五癇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通便: 麻黃五癇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兼有痰熱內阻、胸悶氣促的症狀。大黃味苦性寒,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瀉除因風邪內襲而導致的熱邪,促進腸胃蠕動,排除積熱,達到清熱解表、通腑泄熱的功效。
- 引藥下行: 麻黃五癇湯中麻黃、桂枝等藥性較輕,主要作用於表,大黃性寒,可引藥下行,將藥力引導至腸胃,促進藥效發揮,並避免藥力上浮,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麻黃五癇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和解表裡: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的功效,能調節肝氣,使之條達暢通,同時又能解表散寒,和解表裡,協同麻黃等藥物,發揮散寒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
- 緩解痙攣,止痛安神:柴胡亦有平肝息風、止痛安神的功效,能緩解癲癇發作時伴隨的肢體痙攣、疼痛等症狀,並能安神定志,改善患者的意識狀態。
因此,麻黃五癇湯中加入柴胡,不僅能夠增強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還能緩解痙攣、止痛安神,更有效地治療癲癇發作。
麻黃五癇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痙攣,平息肝風:白芍性微寒,入肝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的功效。麻黃五癇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痰濁壅肺導致的寒痰阻肺、氣喘咳嗽,而白芍則可緩解因風寒痰濁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狀,平息肝風,使痰濁易於排出。
- 調和藥性,防止燥烈:麻黃五癇湯中麻黃、石膏等藥性偏燥,容易傷陰耗血。白芍入肝經,能滋陰養血,協同其他藥物,使藥性平和,防止燥烈傷陰,減輕對身體的副作用。
麻黃五癇湯中加入鉤藤,主要基於其平肝熄風之效。
鉤藤性味甘平,入肝經,能清熱平肝、息風止痙。此藥對肝風內動所致的各種痙攣症狀,如抽搐、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均有較佳療效。
麻黃五癇湯以麻黃、石膏、知母等藥為主,清熱瀉火、宣肺止咳。而鉤藤的加入,則能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平息肝風,緩解痙攣,從而達到治療癲癇的目的。
麻黃五癇湯中加入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蛇蛻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舒筋活絡的功效。麻黃五癇湯主治小兒驚癇,症狀多為筋脈拘急、抽搐痙攣,蛇蛻可與麻黃等藥物協同作用,緩解痙攣,消除風邪。
- 活血化瘀:蛇蛻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風寒阻滯經絡而引起的血液循環不暢,從而改善驚癇的症狀。
蛇蛻在麻黃五癇湯中,起到緩解痙攣、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治療驚癇的效果。
麻黃五癇湯中的蚱蟬,是因其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的功效。
蚱蟬入肝經,可清肝熱,止肝風,對於因肝熱上擾所致的驚癇、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此外,蚱蟬亦能疏風散熱,對於風熱所致的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麻黃五癇湯中加入蚱蟬,旨在清熱解毒、鎮驚止痙,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癲癇的功效。
麻黃五癇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五癇症多因熱邪內擾,心神不寧,故以石膏清熱瀉火,平息內熱,以緩解癲癇發作時的高熱、煩躁等症狀。
- 解痙止搐:石膏能清熱解毒,並能抑制神經興奮,達到解痙止搐的效果。五癇症多伴有抽搐、痙攣等症狀,石膏有助於緩解肌肉痙攣,控制病情發展。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麻黃五癇湯」介紹
中藥方劑「麻黃五癇湯」,主治百日及過百日兒發癇,連發不醒;及胎中帶風,體冷麪青後張。其組成包括麻黃、羌活、葛根、甘草、枳實、杏仁、升麻、黃芩、大黃、柴胡、白芍、鈎藤、蛇蛻、蚱蟬、石膏等。
-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 杏仁味甘苦,性溫,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柴胡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等功效。
-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 葛根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等功效。
- 鈎藤具有平肝息風、清熱瀉火之功。
-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羌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 升麻性味辛、苦、甘,微寒,可入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劑「麻黃五癇湯」具有清熱化痰、鎮靜安神、活血化瘀等功效,可治療百日及過百日兒發癇,連發不醒;及胎中帶風,體冷麪青後張等疾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麻黃五癇湯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通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百日及過百日兒發癇,連發不醒;及胎中帶風,體冷面青後張。但麻黃五癇湯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通絡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五癇湯, 出處:《外台》卷三十五引《古今錄驗》。 組成:麻黃(去節)2分,羌活2分,乾葛2分,甘草(炙)2分,枳實2分(炙),杏仁20枚,升麻4分,黃芩4分,大黃4分,柴胡3分,芍藥3分,釣藤皮1分,蛇蛻3寸(炙),蚱蟬2枚(炙,去羽),石膏6分(碎)。 主治:百日及過百日兒發癇,連發不醒;及胎中帶風,體冷面青後張。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