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之後,每個人的體內多少都會遇到寒氣入侵,漢朝的《傷寒論》就已經提到如何處理這些寒氣的方法,至今運用了千年依然還是有效。
寒氣侵入體內之後,除了在剛開始會有一些症狀之外,往往會深入體內伏藏起來。所以,如何應付深入體內的寒氣,是每個對中醫養生有興趣的人,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
透過這篇文章,整理這本書面對寒氣的中藥「藥對」總結,只要學習少數幾種,就可以進入《傷寒論》的核心思維,簡單且有效,非常值得學習,提供對中藥養生有興趣的人士參考:
一、透過發汗散寒解表
從漢朝開始,「發汗」便被用來驅散寒氣,成為排除寒邪的主要方法之一。
這種療法專門應對寒氣剛開始侵入體內的初期階段,即寒邪侵襲「表部」。
當外邪侵入體內之後,正氣會與邪氣在表層對抗,因此治療應順應病勢,透過發汗將邪氣排出。
由於外界寒氣的侵襲停留在體表,引起了傷寒「太陽病」。醫聖張仲景常使用「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大青龍湯」及「小青龍湯」等經典方劑,來幫助發散體表的寒氣。
這些中藥方劑的核心原理,是透過促進發汗來驅散寒氣。這些方劑簡單實用,只要學會了這幾種,便能受用一生。
直到2024年,醫學科技已經高度發展,但現代醫學仍無法全面解釋透過發汗治療感冒的原理。
然而,早在數千年前,古人已經熟練運用這種方法,並證實其療效顯著。
這些中藥方劑的核心組成中,有一個關鍵的藥物配對:「麻黃+桂枝」的搭配。
為了促進發汗,張仲景常建議患者在服用中藥後,配合溫覆(蓋棉被保暖促汗)以及喝熱粥等方式幫助流汗。
如果患者體內濕氣較重,他則會加入附子、白朮進行調配,以達到散寒燥濕的效果。
若寒氣已深入體內,進入少陰病階段,則會採用「麻黃+附子」或「桂枝+乾薑」的組合。這些靈活的方劑搭配,體現了古代中醫對症下藥的智慧和療效。
二、溫里散寒
如果每一個人在面對寒氣的侵擾,在表症的階段就解決了,這會是一件非常完美的事。
然而,多數人的體寒氣都會入侵體內,這時候就要運用「溫里散寒」的方法,分類如下
1.溫脾散寒
從寒氣堆積的部位來看看,最容易堆積的就是胸部與腹部,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所以這時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溫暖腹部的脾胃,這就是「溫脾散寒」,代表方劑是「理中湯」。
理中湯是一劑改善脾胃虛寒的經典方劑。凡是由於脾胃虛寒引起的病症,都可用理中湯進行溫補。
運用甘草、乾薑、人參、白朮四味中藥,如果寒氣較重,可以將「理中湯」加上「四逆湯」,組成「附子理中湯」,以增強溫陽散寒的效力。。
事實上理中湯包含的核心藥對是「甘草+乾薑」,這就是二神湯,加減人參、白朮、附子...等等,都是非常經典的藥對,非常值得學習。
雲端中醫有不少會員,長期以來只要感到脾胃虛寒,就服用「附子理中湯」,幾乎可以應付萬病。
2.溫肺散寒
寒氣進入體內之後,也會進入肺臟,出現咳嗽、吐出清稀痰液、不渴、頻尿...等症狀。
這時候,不要以為張仲景會用什麼特殊的中藥治療肺病,他還是運用「炙甘草+乾薑」。
因為從中醫的角度看來,許多肺部太寒的疾病,都是源自於脾胃虛寒,而這兩味中藥確實就可以改善肺部的許多症狀。
3.溫心散寒
當寒氣進入胸部之後,除了影響到肺臟,還會影響到心臟,出現胸悶、心悸,嚴重時心胸劇痛。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也印證了這個事實,通常心經、心包經虛證的人,會連帶肺經也是虛證。
反過來肺經虛證的人,也會連帶出現心經、心包經虛證,這類人的典型經絡型態,就是「手三陰經」(肺經、心經與心包經)虛證。
這時候張仲景會以運用以桂枝為主的藥對來溫通心脈,散寒止痛。
常見如「桂枝+炙甘草」、「桂枝+生薑」,依照狀況與嚴重程度,配合加減薤白、附子、烏頭...等。
從2024年開始,因為中醫非常重視且觀察改善「手三陰經」虛證的改善方法,因為受到影響的人隨著疫情之後越來越多,請大家一定要特別重視這種經絡現象。
4.暖肝散寒
當寒氣進入腹部之後,也會影響到肝臟,連帶出現乾嘔、吐涎沫、頭頂或兩脅疼痛、少腹疼痛、經期疼痛...等等症狀。
這些症狀,都可以透過肝經的運行路線來理解,尤其是頭頂痛,陰部生殖器官的疾病,就是肝經的運行路線。
尤其是寒氣深入體內的人,通常肝經都是非常陰寒的,所要要運用溫暖肝臟、祛除寒邪的藥對。
最常用的是「吳茱萸+當歸」、「吳茱萸+生薑」,代表方劑是「吳茱萸湯」。
5.溫腎散寒
當寒氣進入腹部之後,也會影響到腎臟,出現腎陽不足,陰寒內盛的相關症狀,例如:怕冷、四肢冰冷、腰酸、腳沒力...等等。
寒氣滯留體內是許多疾病的根源,特別是對於中年以後的人來說更為常見。因為中年以後,先天腎氣逐漸衰弱,生命之火不再旺盛,所以溫腎散寒非常重要。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幾乎多數的中老年人腎經都是虛證,所以溫腎散寒是常用的方法。
要將寒氣排出體外時,人體需要耗費大量能量,而透過一些中藥就可以增強能量,這就是古人的智慧。
這時候就要溫補腎陽,去寒止痛。常用的藥對是「附子+乾薑」、「附子+細辛」,這都可以用來散寒止痛。
代表方劑是「四逆湯」、「真武湯」,這些方劑皆以溫腎去寒為基礎,針對寒邪內侵腎臟所導致的不同症候,可以靈活應用。
6.寒邪內結於腸道
當寒氣深入腹部之後,會凝結於腸道,出現氣機壅阻、腸道不通的「寒實內結證」,常見症狀是腹痛且便秘。
這時候,吃一般的降火氣、拉肚子中藥就沒什麼效果了,反而要運用溫陽散寒來攻下,清理腸道的瘀阻。
最常見的藥對就是「大黃+附子」或「大黃+細辛」。
有一些會員都曾經分享,寒氣造成的便秘,通常就是運用「附子理中湯」加上「大黃」,就會很快拉出來,「溫脾湯」也就是基於這樣的概念。
7.寒邪痰實阻於胸膈
古人還發現,深深地寒氣進入胸部腹部之後,會與體內的痰結合,阻塞氣機導致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等。
這時候會出現胸痛、胸悶、氣息上衝到喉嚨,導致呼吸不暢,痰多堵塞喉嚨,無法說話,心裡煩躁不安,想吐又吐不出來...等等。
古人會運用一種很特殊的方法讓你催吐,劇烈嘔吐,代表方劑是「瓜蒂散」或是「三物白散」。由於這種方法現代中醫師完全不敢用,所以這裡提出來只能做為參考。
以上兩種方法(6,7),不是讓你狂拉就是狂吐,不要以為這樣會讓病情更嚴重,這通常是非常速效的方法,就看你自己有沒有看對時機運用。
總結:
以上提出的「藥對」並不複雜,每個人只要學習一些《傷寒論》的核心藥對,就可以應付一輩子深入體內的寒氣,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