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古籍記載「五癇」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古代對各種癇證的統稱。按五臟分屬命名。出《小兒藥證直訣》。又名五臟癇。即肝癇、心癇、脾癇、肺癇、腎癇。詳各條。按五畜叫聲及發病時體態命名。《小兒藥證直訣》作犬癇、羊癇、牛癇、雞癇、豬癇,而《名醫別錄》則作馬癇、牛癇、雞癇、豬癇、牛癇。《丹溪心法》、《古今醫鑒》等均認為癇病發作時的似豬羊叫聲,為痰涎阻塞諸竅所致,治法不需細分。參見癇條。
1.《針灸大成》:「主心胸痛,咳嗽上氣,短氣不得語,唾膿,不嗜食,寒熱淒淒不得臥,驚悸,瘛瘲,癲疾,五癇,風痺,耳聾嗌腫,喉痺汗出,目銳眥痛,頰腫痛,耳後臑臂肘痛,捉物不得,嗜臥,扑傷腰髖疼,振寒頸項痛,大風默默不知所痛,悲傷不樂,腳氣上攻。」
2.《子午流注說難》:「證治:咳嗽上氣。胸滿不得語。唾膿不嗜食。寒熱悽悽不得臥。驚悸悲傷。瘛瘲癲疾五癇。風痹頭頸肩背痛。耳聾目銳眥頰肘痛腫。臂腕不得捉物。及瀉一切瘰癧瘡腫疹。」
1.《子午流注說難》:「證治:瘧。心煩甚。欲得飲冷。惡寒則欲處溫中。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熱狂悲狂笑。嘔血。上氣遺溺。大小人五癇。」
2.《針灸易學》:「五癇:後谿、鳩尾、神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