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五癇」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五癇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主要以抽搐、痙攣為主要症狀。五癇的病因病機較為複雜,主要包括肝腎陰虛、痰熱上擾、風邪外襲等。臨床表現主要有抽搐、痙攣、角弓反張、口吐白沫、舌強語塞、肢體麻木、頭痛眩暈等。治療上以滋陰降火、熄風通絡為主。

五癇的證候主要包括:

  • 抽搐:指肌肉不自主地收縮,可見於全身或局部。
  • 痙攣:指肌肉強直不屈,可見於全身或局部。
  • 角弓反張:指全身肌肉強直,呈角弓狀。
  • 口吐白沫:指口中不自主地流出白色泡沫。
  • 舌強語塞:指舌頭強硬,不能言語。
  • 肢體麻木:指肢體出現麻木感。
  • 頭痛眩暈:指頭部疼痛,伴有頭暈目眩。

五癇的治療以滋陰降火、熄風通絡為主。常用方藥有天麻鉤藤飲、羚羊角鉤藤湯、鎮肝熄風湯等。

五癇的預後一般良好,但如果治療不當,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果出現五癇的症狀,應儘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鳩尾

鳩尾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五癇之症不尋常,鳩尾之中仔細詳。
  • 2.《針灸大成》:「**頭痛眩暈百會好,心疼脾痛上脘先。後谿鳩尾及神門,治療五癇立便痊。**
  • 3.《針灸逢源》:「五癇百會內關(通陰維脈與公孫應)稽。鬼腿(曲池穴)神門與後谿。鳩尾。心腧刺灸得上星通里愈癡迷。
  • 4.《針灸問答》:「頭痛眩暈百會好,心疼脾痛上脘先,後谿鳩尾及神門,治療五癇立便痊。

少衝

少衝

  • 1.《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正五穴,其支二穴,共計七穴)少衝,為井木。在手小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治五癇,心痛,熱病,胸滿氣急,手攣臂痛,掌熱。虛悲驚;實喜笑。

上脘

上脘

  • 1.《針灸大成》:「**頭痛眩暈百會好,心疼脾痛上脘先。後谿鳩尾及神門,治療五癇立便痊。**
  • 2.《灸法秘傳》:「癇症者,忽倒無知,神昏牙閉,角弓反張,抽搐流涎。古人分為五癇,有馬鳴、羊嘶、牛吼、犬吠、豬啼等語,究屬痰涎蓄於經絡也。灸家不須細別,當其初發之時,先灸百會,兼灸上脘。每發每灸,日漸自瘥。
  • 3.《針灸問答》:「頭痛眩暈百會好,心疼脾痛上脘先,後谿鳩尾及神門,治療五癇立便痊。

百會

百會

  • 1.《針灸大成》:「**頭痛眩暈百會好,心疼脾痛上脘先。後谿鳩尾及神門,治療五癇立便痊。**
  • 2.《針灸逢源》:「五癇百會內關(通陰維脈與公孫應)稽。鬼腿(曲池穴)神門與後谿。鳩尾。心腧刺灸得上星通里愈癡迷。
  • 3.《灸法秘傳》:「癇症者,忽倒無知,神昏牙閉,角弓反張,抽搐流涎。古人分為五癇,有馬鳴、羊嘶、牛吼、犬吠、豬啼等語,究屬痰涎蓄於經絡也。灸家不須細別,當其初發之時,先灸百會,兼灸上脘。每發每灸,日漸自瘥。
  • 4.《針灸問答》:「頭痛眩暈百會好,心疼脾痛上脘先,後谿鳩尾及神門,治療五癇立便痊。

神門

神門

  • 1.《針灸大成》:「**頭痛眩暈百會好,心疼脾痛上脘先。後谿鳩尾及神門,治療五癇立便痊。**
  • 2.《針灸逢源》:「五癇百會內關(通陰維脈與公孫應)稽。鬼腿(曲池穴)神門與後谿。鳩尾。心腧刺灸得上星通里愈癡迷。
  • 3.《針灸逢源》:「五癇口中吐沫。後谿,神門,心俞,鬼眼
  • 4.《針灸神書》:「神門二穴(治心癡呆,五癇等證)。
  • 5.《針灸集成》:「神門腧土,也在掌後銳骨端陷中,治五癇,針(三分,留七呼),灸(七壯,炷如小麥)
  • 6.《針灸集成》:「五癇吐沫、後谿、神門、心俞百壯、鬼眼四穴各三壯、間使
  • 7.《針灸集成》:「五癇,神門,間使,鬼眼,申脈。
  • 8.《普濟方·針灸》:「_神門二穴_,土也。一名兌沖。在掌後兌骨端陷中。灸七壯。炷如小麥。針二分。留七呼。銅人經云。手少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瘧心煩甚。欲得飲冷。惡寒則欲處溫。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臂寒。喘逆。身熱狂悲哭。嘔血少氣遺溺。大人小兒五癇。西方子云。笑若狂手掣攣攣。主喉痹。
  • 9.《普濟方·針灸》:「治大人小兒五癇。穴神門
  • 10.《針灸問答》:「頭痛眩暈百會好,心疼脾痛上脘先,後谿鳩尾及神門,治療五癇立便痊。
  • 11.《勉學堂針灸集成》:「_神門_,輸土也。在掌後銳骨端陷中。治五癇。針三分,留七呼;灸七壯,炷如小麥。
  • 12.《勉學堂針灸集成》:「_五癇吐沫_,後谿、神門、心俞百壯,鬼眼四穴各三壯,間使。
  • 13.《勉學堂針灸集成》:「_五癇_,神門、間使、鬼眼、申脈。
  • 14.《針方六集》:「神門,穴在掌後兌骨端。治傷寒發狂,單瀉;發寒睡不省,單補;及治五癇。

心俞

心俞

  • 1.《針灸大成》:「戊辰歲,戶部王縉庵公乃弟,患心癇疾數載矣。徐堂翁召余視之,須行八法開闔方可,公如其言。而刺照海、列缺,灸心俞等穴,其針待氣至,乃行生成之數而愈。凡治此症,須分五癇,此卷前載之詳矣,茲不悉錄。
  • 2.《針灸逢源》:「五癇口中吐沫。後谿,神門,心俞,鬼眼
  • 3.《針灸集成》:「五癇吐沫、後谿、神門、心俞百壯、鬼眼四穴各三壯、間使
  • 4.《勉學堂針灸集成》:「_五癇吐沫_,後谿、神門、心俞百壯,鬼眼四穴各三壯,間使。

列缺

列缺

  • 1.《針灸大成》:「戊辰歲,戶部王縉庵公乃弟,患心癇疾數載矣。徐堂翁召余視之,須行八法開闔方可,公如其言。而刺照海、列缺,灸心俞等穴,其針待氣至,乃行生成之數而愈。凡治此症,須分五癇,此卷前載之詳矣,茲不悉錄。

照海

照海

  • 1.《針灸大成》:「戊辰歲,戶部王縉庵公乃弟,患心癇疾數載矣。徐堂翁召余視之,須行八法開闔方可,公如其言。而刺照海、列缺,灸心俞等穴,其針待氣至,乃行生成之數而愈。凡治此症,須分五癇,此卷前載之詳矣,茲不悉錄。

上星

上星

  • 1.《針灸逢源》:「五癇百會內關(通陰維脈與公孫應)稽。鬼腿(曲池穴)神門與後谿。鳩尾。心腧刺灸得上星通里愈癡迷。

內關

內關

  • 1.《針灸逢源》:「五癇百會內關(通陰維脈與公孫應)稽。鬼腿(曲池穴)神門與後谿。鳩尾。心腧刺灸得上星通里愈癡迷。
  • 2.《針方六集》:「內關二穴,主心腹一切痛苦,肘臂攣痛,腋痛,胸脅煩滿,失志狂言,心中大動,喜笑悲哭,面赤目黃,五癇,久瘧,中指不用。諸病宜吐不得吐者取此穴。內關為八法之一,以其合陰維而會衝脈於心胸也。

公孫

公孫

  • 1.《針灸逢源》:「五癇百會內關(通陰維脈與公孫應)稽。鬼腿(曲池穴)神門與後谿。鳩尾。心腧刺灸得上星通里愈癡迷。

曲池

曲池

  • 1.《針灸逢源》:「五癇百會內關(通陰維脈與公孫應)稽。鬼腿(曲池穴)神門與後谿。鳩尾。心腧刺灸得上星通里愈癡迷。

通里

通里

  • 1.《針灸逢源》:「五癇百會內關(通陰維脈與公孫應)稽。鬼腿(曲池穴)神門與後谿。鳩尾。心腧刺灸得上星通里愈癡迷。

湧泉

湧泉

  • 1.《針灸神書》:「湧泉二穴(治大小便閉結,心中發熱,五癇等證)。

間使

間使

  • 1.《針灸集成》:「五癇吐沫、後谿、神門、心俞百壯、鬼眼四穴各三壯、間使
  • 2.《針灸集成》:「五癇,神門,間使,鬼眼,申脈。
  • 3.《勉學堂針灸集成》:「_五癇吐沫_,後谿、神門、心俞百壯,鬼眼四穴各三壯,間使。
  • 4.《勉學堂針灸集成》:「_五癇_,神門、間使、鬼眼、申脈。

申脈

申脈


小海

小海

  • 1.《經脈圖考》:「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頭取之。手太陽所入為合。(刺二分,留七呼,灸五壯、七壯。主治肘臂肩臑頸項痛,寒熱,齒根痛,風眩瘍腫,小腹痛,五癇,瘛瘲。)

支溝

支溝

  • 1.《勉學堂針灸集成》:「_會宗_,在陽池後三寸於支溝平,微前五分。針三分,灸三壯,一曰:禁針。主治五癇,耳聾,肌膚痛。

陽池

陽池

  • 1.《勉學堂針灸集成》:「_會宗_,在陽池後三寸於支溝平,微前五分。針三分,灸三壯,一曰:禁針。主治五癇,耳聾,肌膚痛。

會宗

會宗

  • 1.《勉學堂針灸集成》:「_會宗_,在陽池後三寸於支溝平,微前五分。針三分,灸三壯,一曰:禁針。主治五癇,耳聾,肌膚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