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解剖位置
- 在手臂內側靠近小指那一邊的尺骨邊緣,就在小指的伸展肌肉和手腕伸展肌肉之間可以找到這個穴位。
- 深層一點的地方,有著前臂裡的骨間背側動脈和靜脈。
- 這個區域由前臂背側的皮膚神經負責感覺,而在更深層次,則有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掌側神經通過。
針刺方法
穴道介紹
會宗穴功效「清熱解郁,聰耳鎮痙」。 主治耳鳴、耳聾、癲癇、上肢肌膚痛、膽囊炎。
穴道配伍
會宗穴,位於人體背部,屬三焦經。其功效主要在於疏通三焦經氣血,具有清熱利濕、通經活絡、舒筋止痛的功效。以下針對提供的配伍進行詳細分析:
1. 配曲池、合谷、臂臑,治上肢疼痛癱瘓: 此配伍取穴精準,針對上肢循行經絡進行整體調理。曲池為大腸經原穴,合谷為陽明經原穴,皆具有疏通經絡、理氣止痛的作用。臂臑穴與會宗穴同屬三焦經,加強三焦經的疏通,從而改善上肢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和癱瘓。原理為通經活絡,改善上肢氣血瘀滯。
2. 配耳門、翳風、聽會,治耳鳴,耳聾: 此配伍主要針對耳部經絡進行調理。耳門、翳風、聽會皆為與耳部相關的穴位,配合會宗穴清三焦之火,疏通經絡,改善耳部氣血循環,從而治療耳鳴、耳聾。原理為清熱通絡,改善耳部氣血運行。
3. 配百會、四神聰、大椎、巨闕穴治小兒癲癇: 此配伍為整體調理,針對癲癇的病因進行多方面調整。百會、四神聰為頭部要穴,大椎為督脈穴位,巨闕為任脈穴位,與會宗穴共同作用,調節臟腑氣血,清熱熄風,平肝鎮驚,達到治療癲癇的目的。原理為清熱熄風,寧心安神。
4. 會宗穴配大包穴治上肢肌肉疼痛,軟組織挫傷: 大包穴位於肩胛骨,與上肢肌肉相關,與會宗穴配合,可有效舒緩肩背部肌肉緊張,改善局部氣血循環,從而治療上肢肌肉疼痛和軟組織挫傷。原理為疏通經絡,活血止痛。
5. 會宗穴配外關穴治耳聾: 外關穴為小腸經原穴,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與會宗穴配合,共同疏通三焦經和小腸經,改善耳部氣血循環,治療耳聾。原理為通經活絡,改善耳部氣血運行。
6. 會宗穴配曲池穴,手五里穴,秉風穴治肘臂痛: 此配伍針對肘臂循行經絡進行調理,曲池、手五里、秉風穴與會宗穴共同作用,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治療肘臂疼痛。原理為疏通經絡,活血止痛。
7. 會宗穴配臂臑穴,曲池穴,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上肢痹痛: 此配伍與第一點類似,更側重舒筋活絡的作用,加強上肢經絡的疏通,改善氣血循環,治療上肢痹痛。原理為舒筋活絡,改善上肢氣血運行。
8. 會宗穴配聽會穴,翳風穴,有清三焦火,通經活絡的作用: 此配伍與第二點類似,強調清三焦之火,進一步説明治療耳鳴耳聾的機制。原理為清熱通絡,改善耳部氣血運行。
Youtube影片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腮腺炎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
神經系統疾病
- 癲癇
- 頭痛
耳與乳突疾病
- 耳鳴
- 耳聾
呼吸系統疾病
- 氣喘
消化系統疾病
- 慢性肝炎
艾灸刮痧
艾灸會宗穴
重點程序:
- 準備: 準備艾條、艾灸盒或艾灸罐、酒精棉球、打火機。
- 消毒: 用酒精棉球消毒艾灸盒或艾灸罐,以及會宗穴周圍皮膚。
- 點燃: 點燃艾條,待艾條燃燒穩定後,將艾條放入艾灸盒或艾灸罐中。
- 施灸: 將艾灸盒或艾灸罐置於會宗穴上,保持一定距離,以避免灼傷皮膚。
- 時間: 每次施灸時間約10-15分鐘,以患者自身感覺為準。若出現過熱或不適,應立即停止施灸。
- 結束: 施灸結束後,將艾灸盒或艾灸罐移開,觀察皮膚狀況。若有紅腫或其他異常,應及時就醫。
遠紅外線加熱會宗穴
重點程序:
- 準備: 準備遠紅外線燈,或使用遠紅外線熱敷袋。
- 位置: 將遠紅外線燈或熱敷袋對準會宗穴位置。
- 距離: 保持適當的距離,避免過度灼傷皮膚。
- 時間: 每次加熱時間約10-15分鐘,以患者自身感覺為準。若出現過熱或不適,應立即停止加熱。
- 結束: 加熱結束後,觀察皮膚狀況。若有紅腫或其他異常,應及時就醫。
注意事項:
- 施灸或加熱前,需確認患者無禁忌症。
- 施灸或加熱時,應注意周圍環境,避免引起火災或其他意外。
- 施灸或加熱後,應注意皮膚狀況,若有異常,應及時就醫。
- 以上方法僅供參考,具體操作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按摩推拿
會宗穴按摩方法
- 準備: 先將雙手搓熱,以增加手掌溫度,並促進血液循環。
- 定位: 找到支溝穴 (位於手背,小指側,手腕橫紋向上約1寸處),再向尺骨橈側緣移動約1寸,即可找到會宗穴。
- 手法:
- 指壓: 用食指指腹或拇指指腹垂直按壓會宗穴,力度以感到酸脹為宜,持續按壓3-5秒,重複5-10次。
- 揉按: 以指腹旋轉揉按會宗穴,力度適中,以感到舒適為宜,持續揉按1-2分鐘。
- 推拿: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從會宗穴向手腕方向推拿,力度適中,重複推拿5-10次。
- 注意事項:
- 按摩時,保持呼吸平穩,避免用力過猛。
- 若出現疼痛或不適,應立即停止按摩。
- 孕婦、患有皮膚病者、骨折者,應避免按摩此穴位。
古代中醫典籍摘錄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