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發揮
元代醫家滑壽所著的《十四經發揮》,是中醫經脈學領域一部極具里程碑意義的古典文獻。此書刊於至正甲辰(1341年),系統性地整理和闡述了人體的十四經脈(包括手足三陰三陽共十二正經,以及任、督二脈),為後世醫者深入理解經絡循行、穴位功能及疾病診斷治療奠定了重要基礎。滑壽字伯仁,號攖寧生,許昌人,博通經史且深研醫學,其著作不僅學術紮實,行文亦溫雅有法。
此書結構嚴謹,共分三卷並附有圖說。其編排體現了作者由宏觀至微觀、由規律至具體的闡釋邏輯。
卷上:手足陰陽流註篇
此卷作為全書的開端,著眼於經脈總體循行的規律性。作者統論手足陰陽經脈的流註方向與相互關係。中醫理論認為,人身經脈的循行與天地自然的運行規律相應,晝夜循行不息,將氣血輸布全身,維繫臟腑功能。此篇旨在闡明營衛氣血在經脈中的環周流動,以及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經脈之間,以及陰陽經脈之間的銜接轉換規律(如陽順陰逆、兩陽合明、兩陰交盡等)。透過對「流註」這一核心概念的闡述,為讀者建立起對經脈系統整體運行模式的認知,如同呂復序中所言,「察理於地者,非經水無以別九圍之域。矧夫人身而不明經脈,又烏知營衛之所統哉」。理解氣血如何在人體內周流不息,是認識經絡功能及其失常致病的基礎。
卷中:十四經脈氣所發篇
這是全書的核心部分,詳細論述了十二正經以及任脈和督脈這十四條經脈的具體內容。滑壽在此依據各經脈氣血的流註次序,逐一闡述每條經脈的循行路線、所屬臟腑機能、經穴部位及該經脈所「是動」和「所生」的主病。這裡的「經脈氣所發」可以理解為經脈之氣在其循行路線上的重要顯現點,即經穴。作者不僅列出各經脈的穴位名稱與數量(如手太陰肺經左右各十一穴,足陽明胃經左右各四十五穴等),更結合歌訣形式,方便讀者記憶和掌握。值得注意的是,滑壽在此篇的論述,是以前人著作元·忽必泰列所撰的《金蘭循經》為基礎,並進行了深入的註釋和補充。這表明滑壽的著作是對前賢醫學成果的繼承與發展,他透過自身的理解和研究,使《金蘭循經》的內容得以發揮和光大,使其更加清晰和實用。此卷內容是臨床診斷和治療的直接依據,醫者必須熟練掌握各經脈的循行與穴位,才能準確判斷病邪所在,並選取相應的穴位進行治療。
卷下:奇經八脈篇
除了十二正經和任督二脈外,人體還有奇經八脈,包括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這些經脈與十二正經不同,它們不直接隸屬於特定的臟腑,而是有調節、溢蓄、聯繫十二正經氣血的作用。滑壽在此卷專門對奇經八脈進行了系統論述。他廣泛參考了《內經》、《難經》、《甲乙經》、《聖濟總錄》等古代醫學經典,對奇經八脈的起止點、循行路線、所屬穴位(雖然奇經八脈中部分穴位與十二正經及任督二脈重疊,但滑壽對其在奇經中的功能與主病進行了歸納)及其所主疾病進行了梳理。透過對奇經八脈的闡述,使經脈系統的概念更加完整,提示醫者在臨床中除了關注十二正經,也要考慮奇經八脈在某些複雜疾病或特殊生理狀態下的作用,如任督二脈「包乎腹背而有專穴,諸經滿而溢者,此則受之」。這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的精妙,即人體氣血的運行不僅有常規路線,也有調節和平衡的機制。
附錄:圖說
全書附有俯、仰人尺寸圖及十四經經穴圖。這些圖是《十四經發揮》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古代醫學著作中,圖說對於理解抽象的經絡循行和精確定位穴位至關重要。人體尺寸圖提供了測量穴位的依據(骨度分寸),而十四經經穴圖則直觀地展示了各經脈在人體表面的循行路線以及穴位的分佈位置。滑壽在凡例中提到,「考其陰陽之所以往來,推其骨之所以駐會,圖章訓釋」,足見圖說與文字註釋是緊密結合的,圖文並茂的形式極大地便利了後世學者的學習和實踐。正如自序中所言,他希望讀者能夠「考圖以窮其源,因文以求其義」,透過圖文對照來深入理解經脈與穴位。
作者撰述的動機與意義
從滑壽的自序及呂復、宋濂等人的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撰寫此書的動機和時代背景。滑壽生活的元代,雖然方藥之學已盛行,但針灸和經絡之學相對衰微,「針道遂寢不講,灸法亦僅而獲存」。然而,古聖先賢在《內經》、《難經》等書中,對針灸和經絡極為重視,認為這是治病「必捷如響」的有效方法。滑壽認為,針灸之術之所以衰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經絡為之不明;經絡不明,則不知邪之所在」,導致醫者無法精準施治。他深感「遠古之書,淵乎深哉。於初學或未易也」,尤其《靈樞·本輸篇》、《素問·骨空》等論,經脈辭旨簡嚴,讀者難以理解。
因此,滑壽發願「發前人之萬一」,旨在整理和闡明這些古典經絡學說,使其易於入門和掌握。他將這些知識「裒而集之」,加上自己的「圖章訓釋,綴以韻語」,最終形成了這部《十四經發揮》。這部書不僅是對古典醫學文獻的梳理和註解,更是作者結合自身臨證經驗和對經絡學說的深刻理解,進行的一次系統性的再創造和發揮。宋濂序中讚譽滑壽「以《內經·骨空》諸論,及《靈樞·本輸篇》所述經脈辭旨簡嚴,讀者未易即解,於是訓其字義,釋其名物,疏其本旨,正其句讀,釐為三卷...其有功於斯世也,不亦遠哉!」這評價準確地指出了此書在學術傳承和普及方面的巨大貢獻。
歷史影響
《十四經發揮》的問世,對後世中醫經脈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系統性地闡述了十四經脈的循行、穴位和主病,成為繼《內經》、《難經》、《甲乙經》之後,經脈學領域又一部承前啟後的經典著作。其條理清晰的編排、準確的註釋、實用的歌訣以及清晰的圖說,使其成為後世醫者學習經絡、穴位、針灸的入門必讀和重要參考書。明清以後的許多經絡學著作和針灸臨床書籍,都受到《十四經發揮》的啟發或直接引用其內容。它被收入《薛氏醫案二十四種》等醫學叢書,並在1949年後有排印校註本,足見其學術價值和生命力歷久彌新。此書不僅是研究元代經脈學的重要文獻,更是中國醫學史上經絡學理論發展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為中醫針灸、推拿等療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正如宋濂序所強調的,「學醫道者,不可不明乎經絡,經絡不明,而欲治乎疢疾,猶習射而不操弓矢」,《十四經發揮》正是為後世醫者提供了一把理解和運用這門古老而精深的醫學技藝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