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十四經發揮》~ 卷中 (7)

回本書目錄

卷中 (7)

1. 足太陰脾經穴歌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穴歌

如果脾經氣血運行受阻:就會出現舌根強硬、吃東西就嘔吐、胃脘疼痛、腹部脹滿、容易打嗝等症狀,等到氣血運行恢復後,就會感到輕鬆舒適,但全身會感到沉重。

如果脾臟本身生病了:會出現舌根疼痛、身體不能活動、吃不下東西、煩躁不安、心窩部劇烈疼痛、寒熱交替、腹瀉、水腫、黃疸、無法平躺只能強撐著站立、膝蓋內側腫脹、厥逆(肢體厥冷)以及大腳趾無力等症狀。

如果脾經氣血盛實:寸口脈(橈動脈)的脈搏會比人迎脈(頸動脈)大三倍。

如果脾經氣血虛弱:寸口脈的脈搏反而會比人迎脈小。

2. 手少陰心經穴歌

九穴心經手少陰。極泉青靈少海深。靈道通里陰郄邃。神門少府少衝尋。

手少陰心之經。凡九穴,左右共十八穴。是經多氣少血。

心形如未敷蓮花,居肺下膈上,附著於脊之第五椎。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通,而入肺兩大葉間。一則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並脊膂,細絡相連,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蓋五臟系皆通於心,而心通五臟系也。手少陰經起於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

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而挾咽系目也。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

直者,復出心系。直上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也。穴在臂內腋下兩筋間,動脈入胸。

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

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下肘內廉,抵少海,青靈:在肘上三寸,舉臂取之。少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

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腕下踝為兌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後廉,歷靈道、通里,至掌後銳骨之端,經陰郄、神門,入掌內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衝而終,以交於手太陽也。心為君主之官,示尊於他臟,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於支別云。靈道:在掌後一寸五分。通里:在腕後一寸陷中。陰郄: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

神門:在掌後銳骨之端陷者中。少府: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直勞宮。少衝:在乎小指內廉端,去爪甲如韭葉。

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謂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這首詩歌描述了手少陰心經的九個穴位,包括極泉、青靈、少海、靈道、通裏、陰郄、神門、少府和少衝。

手少陰心經總共有九個穴位,兩手合計十八個。此經脈特點為氣多血少。

心臟形狀類似未開的蓮花,位於肺部下方,橫隔膜上方,緊鄰脊椎第五節。

手少陰脈起始於心臟,延伸到心臟的相關組織,向下穿過膈肌,連接小腸。

一條分支從心臟相關組織出發,向上夾住咽喉,連結眼睛。

另一條直接從心臟相關組織出發,再次向上到達肺部,然後從腋下穿出。極泉穴就在手臂內側腋下,兩條筋肉之間,脈動處入胸。

接著沿著上臂內側後緣,行走在肺和心包兩經之後,直到肘部內側。

沿著上臂內側後緣,經過青靈穴,到達肘部內側,少海穴就在肘部內側大骨外側,距離肘尖五分處。

沿著前臂內側後緣,抵達手掌後方的兌骨末端,進入手掌內側,沿著小指內側,到達指尖。

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這些都是心經失調可能產生的症狀,稱為臂厥。

心經主要管理心臟相關疾病,如眼睛黃疸、脅痛、上臂內側後緣疼痛、手掌中熱痛。

若心經氣血過盛,脈搏會比正常時大兩倍;若心經氣血不足,脈搏反而比正常時小。

3. 手太陽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後谿遇。腕骨陽谷可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走。臑俞天宗及秉風。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天容上顴髎。卻入耳中循聽宮。

手太陽小腸之經。凡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是經多血少氣。

小腸長三丈二尺,左回疊積十六曲。胃之下口,小腸上口也,在臍上二寸,水穀於是入焉。臍上一寸,為水分穴,則小腸下口也,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滓穢入大腸。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臂骨盡處為腕。腕下兌骨為踝。本經起小指端少澤穴,由是循手外側之前谷,後谿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老穴也。少澤: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陽谷: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下陷中。養老: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後一寸陷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

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一名膊。自養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肘內側兩骨之間,歷小海穴,上循臑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上肩,循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乃上會大椎,因主右相交於兩肩之上。支正:在腕後五寸。

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肩貞: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臑俞:在挾肩髎手少陽穴,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天宗: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秉風:在天髎外肩上小髃後,舉臂有空。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

肩中俞: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大椎:見督脈,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之分絡心,循胃系下膈,過上脘、中脘,抵胃下,行任脈之外,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膻中、上脘、中脘,並見任脈會穴也。

其支者:別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目外角為銳眥。支者,別從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上頰,抵顴髎,上至目銳眥,過瞳子髎,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也。天窗: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天容:在耳曲頰後。顴髎:在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瞳子髎:足少陽經穴。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目下為䪼。目大角為內眥。其支者,別循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睛明穴,以交於足太陽也。睛明:足太陽經穴。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上有19個穴位,左右兩側共有38個。這條經脈特點是血多氣少。

小腸全長約三丈二尺,左側盤繞堆疊形成16道彎曲。位於胃的下方,小腸的起始點在肚臍上方二寸的位置,水穀從這裡進入。肚臘上方一寸是水分穴,這是小腸的終點,於此處分離清濁,水分流入膀胱,糟粕進入大腸。

手太陽小腸經的脈絡起始於小指末端,沿著手背外側向上延伸,穿過手腕,然後出現在腳踝中間。

脈絡直上沿著手臂骨下緣,穿過肘部內側兩骨之間,再沿著上臂外後緣,穿出肩胛,繞過肩胛骨,交錯在肩膀上方。

這條經脈還會進入鎖骨凹陷,聯繫心臟,沿咽喉下行,穿過膈肌,到達胃部,連接小腸。

其中有一分支,從鎖骨凹陷處分出,沿著頸部上行至臉頰,到達眼睛外角,再進入耳中。

另一分支,從臉頰部分出,到達鼻子,再到達眼睛內角。

如果這條經脈出現問題,可能會有咽喉痛、頜部腫脹、不能轉頭、肩部像被拉扯、手臂像被折斷的症狀。這條經脈掌管與液體相關的疾病,例如耳聾、眼黃、臉頰腫脹、頸部和頜部疼痛、肩臂外側後方疼痛。當身體處於旺盛狀態時,人迎穴的脈搏會比寸口穴的脈搏大兩倍;反之,當身體虛弱時,人迎穴的脈搏會比寸口穴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