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發揮》~ 卷中 (8)
卷中 (8)
1. 任脈經穴歌
任脈分三八起於會陰上曲骨。中極關元到石門。氣海陰交神闕立。水分下脘循建里,中脘上脘巨闕起。鳩尾中庭膻中萃。玉堂紫宮華蓋樹。璇璣天突廉泉清。上頤還以承漿承。
任脈:凡二十四穴。
任之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為婦人生養之本,奇經之一也。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也。
任與督,一源而二歧,督則由會陰而行背;任則由會陰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於以見陰陽之不雜,合之於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會陰之分也。
白話文:
任脈解說:
經絡循行:
任脈從會陰穴開始,向上經過曲骨穴,再向上經過中極穴、關元穴,到達石門穴。氣海穴、陰交穴、神闕穴依次排列。接著向下經過水分穴、下脘穴,循行至建里穴,再向上經過中脘穴、上脘穴、巨闕穴。最後經過鳩尾穴、中庭穴、膻中穴,到達玉堂穴、紫宮穴、華蓋穴。最後向上經過璇璣穴、天突穴、廉泉穴,到達上頤穴,最後止於承漿穴。
穴位數目:
任脈共有二十四個穴位。
任脈的功能:
任脈的「任」字,意為「妊」,也就是懷孕的意思。任脈循行於腹部中央,是婦女生育之根本,也是奇經八脈之一。
任脈起止:
任脈起於中極穴之下,也就是會陰部位,向上經過毛際(腹部正中線),沿著腹部內側循行,經過關元穴,一直到喉嚨部位。任脈是陰脈之海,統攝全身陰氣。
任脈與督脈關係:
任脈與督脈同出一源,但分為兩條,督脈從會陰穴開始,沿著背部循行;任脈則從會陰穴開始,沿著腹部循行。人體有任督二脈,就像天地有子午線一樣,可以分開,也可以合在一起。分開時,可以看出陰陽之氣不混雜;合在一起時,可以看出渾然一體、沒有間隔。任脈與督脈,一而二,二而一,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任脈起始點:
任脈起於中極穴之下,也就是會陰部位,是任脈的起始點,也是陰陽之氣分化的開始。
由是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行腹裡,上循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環唇上,至齦交分行,系兩目下之中央,會承泣而終也。云陰脈之海者,亦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陰之分,譬猶水也,而任脈則為之總任焉,故曰陰脈之海。會陰:一名屏翳,在兩陰間。
曲骨:在橫骨上,毛際陷中,動脈應手。中極:在關元下一寸。關元:在臍下三寸。石門:在臍下二寸。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陰交:在臍下一寸。神闕:當臍中。水分:在下脘下一寸,上臍一寸。下脘:在建里下一寸。建里:在中脘下一寸。中脘:在上脘下一寸,《靈樞經》云:𩩲骭,即岐骨也。
白話文:
從曲骨穴開始,向上沿著毛際線,到達中極穴,經過腹腔內部,向上循行經過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向上至下巴,沿著承漿穴,繞過嘴唇上方,到達齦交,分行至兩眼下方中央,與承泣穴交匯而止。
任脈被稱為陰脈之海,是因為它像水流一樣,貫穿人體各陰經,而任脈則統管這些陰經,因此被稱為陰脈之海。
會陰穴,又名屏翳,位於兩陰之間。
曲骨穴,位於橫骨上,毛際凹陷處,脈搏應手可觸。中極穴,位於關元穴下1寸。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石門穴,位於臍下2寸。氣海穴,位於臍下1.5寸。陰交穴,位於臍下1寸。神闕穴,位於臍中。水分穴,位於下脘穴下1寸,上臍1寸。下脘穴,位於建里穴下1寸。建里穴,位於中脘穴下1寸。中脘穴,位於上脘穴下1寸。《靈樞經》中提到,𩩲骭即岐骨。
以下至天樞,天樞足陽明經穴,挾臍二寸,蓋與臍平直也。長八寸,而中脘居中是也。然人胃有大小,亦不可拘以身寸,但自𩩲骭至臍中,以八寸為度,各依部分取之。上脘:在巨闕下一寸,當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巨厥:在鳩尾下一寸。鳩尾:在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鳩形,故以為名,臆前蔽骨下五分也;人無蔽骨者,從歧骨際下行一寸。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膻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玉堂:在紫宮下一寸六分。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華蓋,在璇璣下二寸,《資生經》云一寸。璇璣:在天突下一寸陷中。天突:在頸結喉下一寸宛宛中。廉泉:在頸下結喉上舌本,陰維、任脈之會,仰而取之。承漿,在唇下陷中,任脈足陽明之會。
白話文:
以下到天樞,天樞是足陽明經的穴位,位於肚臍旁邊兩寸的地方,正好和肚臍在同一水平線上。長度約為八寸,而中脘則處於中央。然而人的胃有大有小,不能只用身體的尺寸來衡量,只要從膝蓋到肚臍中間,以八寸為標準,再依照各部位來選取穴位。
上脘:在巨闕下方一寸,距離蔽骨三寸。巨厥:在鳩尾下方一寸。鳩尾:在蔽骨的末端,因為骨頭向下垂如鵝蛋形狀,所以稱為鳩尾,位於臆前蔽骨下五分;若人沒有蔽骨,就從歧骨邊線開始,往下行一寸。中庭:在羶中下方一寸六分。
羶中:在玉堂下方一寸六分,兩乳之間。玉堂:在紫宮下方一寸六分。紫宮:在華蓋下方一寸六分。華蓋:在璇璣下方兩寸,《資生經》提到是一寸。璇璣:在天突下方一寸的凹陷處。天突:在頸結喉下方一寸的軟墊中。廉泉:在頸下結喉上方舌根的位置,陰維、任脈的交匯點,需要仰頭來按壓。承漿:在嘴脣下方的凹陷處,是任脈與足陽明經的交匯點。
齦交:見督脈,任、督二脈之會。承泣:見足陽明,蹺脈、任脈、足陽明之會也。
按,任督二脈之直行者,為腹背中行諸穴所繫,今特取之,以附十二經之後,如《骨空論》所載者,茲不與焉。其餘如沖、帶、維、蹺所經之穴,實則寄會於諸經之間爾。誠難與督任二脈之灼然行腹背者比,故此得以略之。雖然,因略以致詳,亦不害兼取也,故其八脈全篇,仍別出於左方云。
在十四經正文,並上金蘭循經同。
白話文:
齦交穴位於督脈,是任脈和督脈的交匯點。承泣穴位於足陽明經,是蹺脈、任脈和足陽明經的交匯點。
任脈和督脈在腹部和背部直行,並與其他經脈上的穴位相連。這裡只列出一些特殊穴位,並放在十二經之後,如同《骨空論》所記載的那樣。其他一些像沖脈、帶脈、維脈、蹺脈等所經過的穴位,實際上都是依附於其他經脈上的。這些穴位與督脈和任脈在腹部和背部明確行走的路線相比,很難與之相比,因此這裡省略了。
雖然省略了一些內容,但為了更加詳細,並不妨礙我們兼顧所有經脈,所以八脈的全部內容仍然放在左側。
在十四經的正文中,金蘭循經同列,並列在正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