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十四經發揮》~ 卷下 (1)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

1. 奇經八脈篇

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常,故謂之奇經。蓋以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其諸經滿溢,則流入奇經焉。奇經有八脈:督脈督於後,任脈任於前,衝脈為諸脈之海,陽維則維絡諸陽,陰維則維絡諸陰。陰陽自相維持,則諸經常調;維脈之外有帶脈者,束之猶帶也;至於兩足蹺脈,有陰有陽,陽蹺行諸太陽之別,陰蹺本諸少陰之別。譬猶聖人,圖設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濫溢之患。

人有奇經,亦若是也。今總集奇經八脈所發者,氣穴處所,共成一篇,附之發揮之後,以備通考云。

白話文:

人體脈象有正常和異常之分,十二經脈是正常的脈象,而八脈則不受常規限制,故稱奇經。這是因為人體氣血通常運行於十二經脈,當經脈充盈時,多餘的氣血就會流入奇經。奇經有八脈:督脈在背後,任脈在前方,衝脈是諸脈的匯集處,陽維脈連接所有陽經,陰維脈連接所有陰經。陰陽互相維持,則各經脈保持平衡;除了維脈外,還有帶脈,如同腰帶一般束縛各經脈;至於兩條腿部的蹺脈,分別有陰陽之分,陽蹺脈屬於太陽經的支脈,陰蹺脈屬於少陰經的支脈。就像聖人開挖溝渠,以備水患,便不會有水溢出來一樣。

人體有奇經,也是如此。現將奇經八脈的起止位置和穴位彙集為一篇,附在發揮篇後,以便詳細研究。

2. 督脈

督脈者,起於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之端。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腹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中。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治在督脈。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俠膂,上項而散,上頭,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脊強,虛則頭重,取之所別。故《難經》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也。此為病,令人脊強反折。

白話文:

督脈解說

督脈,起於小腹以下骨頭中央,女子則從系廷孔(陰道口)的末端開始。它沿著生殖器官向上,經過會陰,繞過肛門,再繞過臀部,到達少陰脈(足少陰腎經),與巨陽脈(足陽明胃經)相交於少陰脈,然後沿著腹部後側內側向上,穿過脊柱,連接到腎臟。

督脈與太陽脈(足太陽膀胱經)在目內眥(眼角內側)交會,然後向上沿著額頭到頭頂,進入腦部,再從腦部出來,向下經過頸部,沿著肩胛內側,貼著脊柱到達腰部,再進入脊柱內的膂脈(督脈的別支)連接到腎臟。男性則沿著生殖器向下到達會陰,與女性的督脈相同。

督脈從小腹直上,穿過肚臍中央,向上貫穿心臟,進入喉嚨,上至下巴,環繞嘴唇,最終連接到雙眼中央。

督脈生病,會出現以下症狀:從小腹向上衝向心臟,疼痛難忍,不能前後彎曲,稱為「衝疝」。女子則會出現不孕、痔瘡、尿失禁、喉嚨乾渴等症狀。治療則需要針對督脈進行鍼灸或藥物治療。

督脈的支脈,名為長強,緊貼著膂脈,向上經過頸部散開,一部分向上到達頭部,一部分向下到達肩胛骨兩側,與太陽脈交會,最後進入膂脈。

督脈實證,會出現脊柱僵硬難以彎曲的症狀,虛證則會出現頭昏沉重的症狀。治療需要針對督脈的別支进行鍼灸或藥物治療。

《難經》記載:督脈起於人體最下部的俞穴(督脈的起始穴),沿著脊柱內側向上,到達風府穴(督脈的交會穴),進入腦部,到達頭頂,再沿著額頭到鼻樑,是所有陽脈的匯聚之處。督脈生病,會導致脊柱僵硬反折。

督脈,從頭循脊骨入骶,長四尺五寸,凡二十七穴。

按《內經》督脈所發者二十八穴,據法,十椎下一穴名中樞,陰尾骨兩傍二穴名長強,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齦交一穴,少中樞一穴,會陽二穴,則系督脈別絡,與少陽會,故止載二十七穴。穴已見前。

白話文:

督脈的解說

督脈,從頭頂沿著脊椎骨一路向下,到骶骨處結束,全長四尺五寸,共有二十七個穴位。

根據《內經》的記載,督脈有二十八個穴位。依據醫學法則,第十節椎骨下方有一個穴位叫做“中樞”,而尾骨兩側各有一個穴位叫做“長強”,總共應該是二十九個穴位。但是,現今多數人將“齦交”穴、“少中樞”穴以及“會陽”穴歸為督脈的別絡,它們屬於少陽經的範圍,因此只記載了二十七個穴位。這些穴位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了。

3. 任脈

任脈者,與衝脈皆起於胞中: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數下,任沖並傷故也。任沖之交脈,不營其口唇,故髭鬚不生。是以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故《難經》曰: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屬陰脈之海。

凡此任脈之行,從胞中上注目,長四尺五寸,總二十四穴。穴見前。

按《內經》云,任脈所發者二十八穴,經闕一穴。實有二十七穴,內齦交一穴屬督脈,承泣二穴,屬足陽明蹺脈,故止載二十四穴。穴已見前。

白話文:

任脈的解說:

任脈,與衝脈皆起源於胞中(指子宮或卵巢),沿著脊柱內側上行,為所有經脈的總匯。任脈的氣血上浮外行,循著腹部上行,匯聚於咽喉,再分開絡於唇口。

當氣血旺盛時,肌肉會感到溫熱;若僅血氣旺盛,則會滋潤皮膚,促進毛髮生長。女性因月經週期性流失血液,容易氣盛血虛,這是因為任脈和衝脈在月經期間承受較大壓力而受損。

任脈與衝脈的交匯處不負責供應口唇的氣血,所以女性通常不會長鬍鬚。

任脈生病時,男性會出現七疝,女性則會出現帶下、瘕聚等病症。

《難經》中記載,任脈起於中極穴之下,沿著腹部內側上行,經關元穴,至咽喉,再上行至下巴,沿著面部進入眼睛,屬陰脈之海。

任脈的循行路線從胞中到眼睛,長四尺五寸,共有二十四個穴位,具體穴位已列於前文。

《內經》中記載,任脈共有二十八個穴位,但其中有一個穴位屬於督脈,另外兩個穴位屬於足陽明蹺脈,故此處僅列舉二十四個穴位,具體穴位已列於前文。

4. 陽蹺脈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令人陰緩而陽急。兩足蹺脈本太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蹺脈長八尺。

所發之穴,生於申脈外踝下屬足太陽經,以輔陽為郄外踝上,本於僕參,跟骨下,與足少陰會於居髎章門下,又與手陽明會於肩髎及巨骨並在肩端,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臑俞在肩髎後胛骨上廉,與手足陽明會於地倉口吻兩旁,又與手足陽明會於巨髎鼻兩旁,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承泣目下七分,以上為陽蹺脈之所發,凡二十穴,陽蹺脈病者宜刺之。

白話文:

陽蹺脈的解說:

陽蹺脈,起於腳跟中央,沿著外踝向上走,到達風池穴。

陽蹺脈出現病症時,會導致身體陰虛而陽亢,也就是說,人會感到身體虛弱、陰寒,卻又伴隨著陽氣過盛的症狀。

兩足的蹺脈本是太陽經的支脈,與太陽經相連。陽氣上行,氣息彼此交匯,就會滋潤眼睛,使眼睛明亮。如果陽氣不能正常運作,眼睛就會失明。

男子要數陽經,女子要數陰經。能被數到的經脈是正經,不能被數到的經脈是絡脈。

蹺脈的長度是八尺。

陽蹺脈所發的穴位:

陽蹺脈所發的穴位,源自申脈穴(位於外踝下方,屬足太陽經),並由輔陽穴(位於外踝上方)、郄穴(位於外踝上方)、僕參穴(位於跟骨下方)等穴位輔助。陽蹺脈與足少陰經在居髎穴(位於章門穴下方)交會,與手陽明經在肩髎穴(位於肩端)、巨骨穴(位於肩端)交會,與手足太陽陽維經在臑俞穴(位於肩髎穴後、胛骨上緣)交會,與手足陽明經在地倉穴(位於口吻兩側)、巨髎穴(位於鼻兩側)交會,與任脈、足陽明經在承泣穴(位於目下七分處)交會。

以上是陽蹺脈所發的二十個穴位。陽蹺脈出現病症時,可以針刺這些穴位治療。

5. 陰蹺脈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

此為病者,令人陽緩而陰急。故曰蹺脈者,少陰之別,別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眥,合於太陽。女子以之為經,男子以之為絡。兩足蹺脈,長八尺,而陰蹺之郄在交信內踝上二寸,陰蹺脈病者取此。

白話文:

陰蹺脈從腳跟內側開始,沿著內踝向上,經過咽喉,與衝脈交會。

這個脈絡如果生病,會導致陽氣虛弱而陰氣過盛。因此,陰蹺脈是少陰經的支脈,從然谷穴之後分出,沿著內踝向上,直線穿過大腿內側,向上進入胸腔,經過鎖骨上緣,從人迎穴前方出來,進入鼻腔,連接到眼角內側,與太陽經交匯。女性以陰蹺脈為經脈,男性以之為絡脈。兩條陰蹺脈,每條長八尺。陰蹺脈的郄穴,位於內踝上二寸的交信穴,如果陰蹺脈生病,就應該取穴於此。

6. 衝脈

衝脈者,與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於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故曰: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此為病,令人逆氣裡急。《難經》則曰:並足陽明之經,以穴考之,足陽明挾臍左右各二寸而上行,足少陰挾臍左右各五分而上行。《針經》所載:衝脈與督脈,同起於會陰,其在腹也,行乎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陰之分也。然則衝脈,並足少陰之經明矣。

白話文:

衝脈的解說

衝脈,與任脈皆起源於胞中(即子宮或卵巢),沿著脊柱內側向上運行,是經絡之海,其外側分支沿著腹部向上運行,匯聚於咽喉,再分開絡於嘴唇和口腔。

因此說:衝脈起源於氣衝穴,與足少陰經並行,沿著臍部向上運行,到達胸部而散開。

若衝脈有病,會導致逆氣、裡急等症狀。

《難經》中記載:衝脈與足陽明經並行,以穴位考證,足陽明經沿著臍部左右各二寸向上運行,足少陰經沿著臍部左右各五分向上運行。

《針經》中記載:衝脈與督脈,共同起源於會陰,在腹部則分別經過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等二十二個穴位,這些穴位皆是足少陰經的分支。

由此可見,衝脈與足少陰經並行是確切的。

7. 陽維脈

陽維、維於陽,其脈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若陽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在足外踝下太陽之郄,以陽交為郄在外踝上七寸,與手足太陽及蹺脈會於臑俞肩後胛上廉,與手足少陽會於天髎在缺盆上,又會於肩井肩上,其在頭也,與足少陽會於陽白在肩上,上於本神及臨泣,上至正營,循於腦空,下至風池,其與督脈會,則在風府及啞門。《難經》云:陽維為病,苦寒熱。

此陽維脈氣所發,凡二十四穴。

白話文:

陽維脈解說:

陽維脈,顧名思義,是維繫陽氣的經脈。它起源於全身陽經的交會處,與陰維脈一同遍佈全身,猶如兩條繩索將身體緊緊維繫。

如果陽維脈的功能失調,陽氣無法正常運作,身體就會感到無力、虛弱,難以自持。

陽維脈的脈氣起於足外踝下方太陽經的郄穴,稱為“陽交”,位置在足外踝上七寸處。接著,它與手足太陽經和蹺脈在臑俞穴(肩後胛骨上緣)交會,再與手足少陽經在天髎穴(鎖骨上窩)和肩井穴(肩上)交會。

陽維脈上行至頭部,與足少陽經在陽白穴(眉梢上方)交會,並繼續向上循行,經過本神穴、臨泣穴,到達正營穴。之後,它沿著腦部空隙(腦空)往下,至風池穴與督脈交會。陽維脈與督脈交會的穴位還包括風府穴和啞門穴。

《難經》中記載,陽維脈病變時,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

陽維脈的脈氣所發的穴位共有二十四個。

8. 陰維脈

陰維、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若陰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志,其脈氣所發者,陰維之郄,名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難經》云:陰維為病,苦心痛。此陰維脈氣所發,凡十二穴。

白話文:

陰維經脈,主管陰氣,其脈氣從陰陽交界處開始。若陰氣不足,則人會感到失落無志,這時陰維經脈的氣血會發散到一個叫築賓的穴位。陰維經脈與足太陰脾經在腹哀、大橫穴位相交,與足太陰脾經、厥陰肝經在府舍、期門穴位相交,與任脈在天突、廉泉穴位相交。《難經》記載:陰維經脈有病,會感到心痛。陰維經脈的氣血會流經十二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