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發揮》~ 卷中 (9)
卷中 (9)
1.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
腎俞:在第十四椎下,與臍平。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中膂俞:在第二十椎下,挾脊起肉。白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伏而取之。自大杼至白環俞諸穴,並背部第二行,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其支別者從腰中下貫臀,入膕中。
臀,尻也。挾腰髖骨兩旁為機。機後為臀。腓腸上,膝後曲處為膕。
其支者,從腰中循腰髁,下挾脊,歷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按腰髁即腰監骨,人脊椎有二十一節,自十六椎節而下為腰監骨,挾脊附著之處,其十七至二十凡四椎,為腰監骨所掩附,而八髎穴則挾脊第一二空云云也,會陽在尾骶骨兩旁,則二十一椎乃復見而終焉。又按:督脈當脊中起於長強,在二十一椎下,等而上之,至第十六椎下為陽關穴,其二十椎至十七椎皆無穴,乃知為腰監骨所掩明矣。會陽下貫臀,至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入膕中之委中穴也。
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陷中。次髎:在第二空挾脊陷中。中髎:在第三空挾脊陷中。下髎:在第四空挾脊陷中。會陽:在尾髎骨兩旁。承扶:在尻臀下,股陰上,紋中。殷門:在肉郄下六寸。浮郄: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委陽:在承扶下六寸,屈膝取之,在足太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
委中:在膕中央約文中動脈。
其支別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胛膂肉曰胛,夾脊肉也。其支者,為挾脊兩旁第三行,相去各三寸之諸穴。自天柱而下,從膊內左右別行,下貫胛膂,歷附分、魄戶、膏肓、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下歷尻臀,過髀樞也。股外為髀,𣓉骨之下為髀樞。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魄戶:在第三椎下。膏肓:在第四椎下,近五椎上,取穴時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動搖。神堂:在第五椎下。噫嘻:在肩膊內廉,挾第六椎下。膈關:在第七椎下,正坐闊肩取之。魂門:在第九椎下。
陽綱:在第十椎下。意舍:在第十一椎下。胃倉:在第十二椎下。肓門:在第十三椎下叉肋間。志室:在第十四椎下,並正坐取之。胞肓:在第十九椎下。秩邊:在第二十椎下,並伏而取之。
循髀外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端。
腨,腓腸也,循髀外後廉、髀樞之裡,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間而下,與前之入膕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陽穴,下貫腨內,歷承筋、承山、飛揚、跗陽,出外踝後之崑崙,僕參、申脈,金門,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趾外側端之至陰穴,以交於足太陰也。合陽:在膝約紋中央下三寸。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白話解說: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節胸椎下方,與肚臍平齊。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節胸椎下方。小腸俞穴位於第十八節胸椎下方。膀胱俞穴位於第十九節胸椎下方。中膂俞穴位於第二十節胸椎下方,靠近脊椎突起的肌肉旁。白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節胸椎下方,需要俯臥取穴。從大杼穴到白環俞穴,這些穴位都位於背部第二行的穴位線上,彼此之間相隔約一寸五分(約1.5公分)。
膀胱經的支線從腰部中央向下,穿過臀部,進入膕窩(膝蓋後方)。臀部指的是屁股,位於腰部和髖骨兩側肌肉的交接處。膕窩指的是膝蓋後方彎曲處。
膀胱經的另一支線從腰部中央沿著腰椎棘突兩旁向下走,經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等穴位。腰椎棘突指的是腰椎骨突起的部分,從第十六節胸椎以下的四節腰椎都受到腰椎骨的遮掩。八髎穴位於腰椎棘突兩旁的第一到第四個空隙處。會陽穴位於尾骶骨兩側。因此,第21節胸椎的下方,膀胱經的走向又會重新出現。督脈沿著脊柱中線向上,從長強穴(尾椎骨尖端)開始,經過第21節胸椎下方,向上至第十六節胸椎下方為陽關穴。第十七到第二十節胸椎之間沒有穴位,這是因為被腰椎骨遮擋的緣故。會陽穴向下穿過臀部,到達承扶、殷門、浮郄、委陽穴,最後到達膕窩的委中穴。
上髎穴位於第一個空隙,在腰椎棘突下方一寸處,位於脊柱凹陷處。次髎、中髎、下髎穴位依次位於第二、三、四個空隙,同樣位於脊柱凹陷處。會陽穴位於尾骨兩側。承扶穴位於臀部下方,股溝(大腿內側)上方,肌肉紋路中間。殷門穴位於委陽穴下方六寸處。浮郄穴位於委陽穴上方一寸處,屈膝取穴。委陽穴位於承扶穴下方六寸處,屈膝取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後方,在膕窩外側兩條肌腱之間。
委中穴位於膕窩中央,大約在腘動脈附近。
膀胱經的另一支線從肩胛骨內側分出,向下穿過肩胛骨,沿著脊柱內側,經過髀樞(大腿外側,股骨大轉子下方)。肩胛骨內側的肌肉稱為胛,也就是夾脊肌。這一支線的穴位位於脊柱兩側的第三行,穴位間隔約三寸(約3公分)。從天柱穴向下,從肩胛骨內側分出,向下穿過肩胛骨,經過附分、魄戶、膏肓、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穴,向下經過臀部,到達髀樞。髀指的是大腿外側,髀樞指的是股骨大轉子下方。
附分穴位於第二節胸椎下方,靠近項部內側。魄戶穴位於第三節胸椎下方。膏肓穴位於第四節胸椎下方,靠近第五節胸椎上方,取穴時需讓患者正坐,彎曲脊背,伸展雙臂,用肘部支撐,保持手臂不動。神堂穴位於第五節胸椎下方。噫嘻穴位於肩胛骨內側,靠近第六節胸椎下方。膈關穴位於第七節胸椎下方,正坐,肩部放鬆取穴。魂門穴位於第九節胸椎下方。
陽綱穴位於第十節胸椎下方。意舍穴位於第十一節胸椎下方。胃倉穴位於第十二節胸椎下方。肓門穴位於第十三節胸椎下方,在肋骨之間。志室穴位於第十四節胸椎下方,正坐取穴。胞肓穴位於第十九節胸椎下方。秩邊穴位於第二十節胸椎下方,俯臥取穴。
膀胱經沿著大腿外側後緣向下,與膕窩會合,向下穿過腓腸肌內側,從外踝後方穿出,沿著跟骨後方,到達小趾外側端。
腓腸肌指的是小腿肌肉,膀胱經沿著大腿外側後緣,股骨大轉子內側一寸五分處向下,與前面進入膕窩的經脈會合,向下經過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穴,從外踝後方的崑崙穴穿出,經過僕參、申脈、金門穴,沿著跟骨、足跟,到達小趾外側端的至陰穴,與足太陰脾經相交。合陽穴位於膝蓋窩紋路中央下方三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