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十四經發揮》~ 卷中 (10)
卷中 (10)
1.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
承筋:在腨腸中央陷中。承山:在腨腸下分肉間。飛揚:在外踝上七寸。跗陽:在外踝上三寸。崑崙: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僕參: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申脈: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金門:在足外踝下。京骨: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陷中。
通谷: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前陷中。至陰: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如韭葉。
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謂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鼻丸衄,項背、腰尻、膕腨、腳皆痛,小趾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
承筋穴:位於小腿肚中央的凹陷處。 承山穴:位於小腿肚下方肌肉之間的凹陷處。 飛揚穴:位於外踝骨上方七寸處。 跗陽穴:位於外踝骨上方三寸處。 崑崙穴:位於外踝骨後方跟骨上方凹陷處。 僕參穴:位於跟骨下方凹陷處,需彎曲腳趾才能找到。 申脈穴:位於外踝骨下方凹陷處,在指甲白肉交界處。 金門穴:位於足外踝下方。 京骨穴:位於足外側大骨下方,赤白肉交界處的凹陷處。 束骨穴:位於小趾外側,腳趾關節後方的凹陷處。 通谷穴:位於小趾外側,腳趾關節前方的凹陷處。 至陰穴:位於小趾外側,距指甲邊緣約一指寬。
如果這些穴位出現問題,會導致頭痛、眼睛好像要掉出來、脖子好像要斷了、脊椎疼痛、腰好像要折斷、大腿無法彎曲、膝蓋像打結一樣、小腿肚像裂開一樣,這就是踝厥症候群。 這些穴位主要治療與筋脈相關的疾病,例如:痔瘡、瘧疾、狂症、癲癇,以及頭痛、眼睛發黃、流淚、鼻出血,頸部、背部、腰部、臀部、膝蓋、小腿、腳部疼痛,小趾不能活動等。 病情嚴重者,人迎脈跳動比寸口脈跳動快一倍多;病情虛弱者,人迎脈跳動反而比寸口脈跳動慢。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