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十四經發揮》~ 卷中 (6)

回本書目錄

卷中 (6)

1. 足太陰脾經穴歌

二十一穴太陰脾。隱白大都太白抵。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坳。血海箕門衝門開。府舍腹結大橫排。腹哀食竇連天谿。胸鄉周榮大包隨。

足太陰脾之經。凡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是經多氣少血。

脾廣三寸,長五寸,掩乎太倉,附著於脊之第十一椎。

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

覈骨:一作核骨,俗云孤拐骨是也。足跟後兩旁起骨為踝骨。足太陰起大趾之端隱白穴,受足陽明之交也。由是循大趾內側白肉際大都穴,過核骨後,歷太白、公孫、商丘,上內踝前廉之三陰交也。隱白:在足大趾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大都:在足大趾本節後陷中。太白: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

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商丘: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三陰交: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上腨內,循䯒骨後,交出厥陰之前。

腨,腓腸也,由三陰交上腨內,循䯒骨後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陰經之前,至地機、陰陵泉。漏谷: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地機:在膝下五寸。陰陵泉: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

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

髀內為股。臍上下為腹。自陰陵泉上循膝股內前廉之血海、箕門,迤邐入腹,經衝門、府舍,會中極、關元,復循腹結、大橫會下脘,歷腹哀,過日月、期門之分,循本經之裡,下至中脘、下脘之際,以屬脾絡胃也。血海: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箕門:在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中。

衝門: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端約中動脈。府舍:在腹結下三寸。中極、關元:並見任脈,皆足三陰、任脈之會。腹結: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大橫:在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臍旁。下脘:見任脈,足太陰、任脈之會。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日月:見足少陽經,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

期門:見足厥陰經,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也。衝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去腹中行各四寸半。

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咽:所以咽物者,居喉之前,至胃長一尺六寸,為胃系也。舌本,舌根也。

由腹哀上膈,循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由周榮外,曲折向下至大包,又自大包外,曲折向上,會中府上行,行人迎之裡,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而終焉。食竇:在天溪下一寸六分,舉臂取之。天溪:在胸鄉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胸鄉:在周榮穴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大包:在淵腋下三寸,淵腋見足少陽。中府:見手太陰經,足太陰之會也。人迎:見足陽明經。

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此支由腹哀別行,再從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於膻中之裡心之分,以交於手少陰。中脘、膻中:並任脈穴。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總共有21個穴位,左右雙腳合計有42個穴位。這條經脈特徵是氣多血少。

脾臟寬度約3寸,長度約5寸,覆蓋在胃部(太倉)上方,緊貼於脊椎第十一節椎骨處。

足太陰脾經的脈絡起始於大拇趾尖端,沿著腳趾內側的白色皮膚邊緣行進。經過孤拐骨後方,往上到達內踝前方。

孤拐骨是指腳跟後方兩側突出的骨頭,也就是踝骨。足太陰脾經起始於大拇趾尖端的隱白穴,接續足陽明胃經。接著沿著大拇趾內側白色皮膚邊緣的大都穴,穿越孤拐骨後方,經過太白、公孫、商丘等穴,再往上到達內踝前方的三陰交穴。隱白穴位於大拇趾內側末端,距離指甲邊緣像韭菜葉一樣的距離。大都穴位於大拇趾關節後方凹陷中。太白穴位於腳內側孤拐骨下方凹陷中。

公孫穴位於大拇趾關節後方一寸處,此穴與足陽明胃經相通。商丘穴位於腳內踝下方稍微前方的凹陷中。三陰交穴位於內踝上方三寸,骨頭下方的凹陷中。

往上行經小腿內側,沿著脛骨後方,交錯出現在足厥陰肝經之前。

小腿肚又稱為腓腸肌,從三陰交穴往上小腿內側,沿著脛骨後方的漏谷穴,再往上二寸,交錯出現在足厥陰肝經之前,到達地機和陰陵泉穴。漏谷穴位於內踝上方六寸,骨頭下方的凹陷中。地機穴位於膝蓋下方五寸。陰陵泉穴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方的凹陷中,伸展腳部即可找到。

繼續往上沿著膝蓋、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於脾臟並聯繫胃部。

大腿內側稱為股,臍上下區域稱為腹部。從陰陵泉穴往上,沿著膝蓋、大腿內側前緣的血海、箕門穴,蜿蜒進入腹部,經過衝門、府舍穴,會閤中極、關元穴,再沿著腹結、大橫穴會合下脘穴,經過腹哀穴,通過日月、期門穴的分界,沿著脾經的內側,往下到達中脘、下脘穴之間,屬於脾臟並聯繫胃部。血海穴位於膝蓋上方,內側白色皮膚邊緣二寸中。箕門穴位於大腿前側肌肉上方,大腿內側動脈中。

衝門穴位於大橫穴上方五寸,在府舍穴下方橫骨末端,約在動脈中。府舍穴位於腹結穴下方三寸。中極、關元穴均見於任脈,都是足三陰、任脈的會合點。腹結穴位於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大橫穴位於腹哀穴下方三寸五分,正對臍旁。下脘穴見於任脈,是足太陰、任脈的會合點。腹哀穴位於日月下

接著往上穿過橫膈膜,夾住咽喉,連接舌根,分散於舌下。

咽喉是吞嚥食物的通道,位於喉嚨前方,延伸至胃部長度約一尺六寸,是胃部的連接點。舌根是指舌頭的根部。

從腹哀穴往上穿過橫膈膜,沿著食竅、天溪、胸鄉、周榮穴,再從周榮穴外部彎曲向下到達大包穴,再從大包穴外部彎曲向上,會閤中府穴往上行,進入人迎穴內側,夾住咽喉,連接舌根,分散於舌下結束。食竅穴位於天溪穴下方一寸六分,抬臂可找到。天溪穴位於胸鄉穴下方一寸六分,需仰頭纔可找到。胸鄉穴位於周榮穴下方一寸六分的凹陷中,需仰頭纔可找到。

大包穴位於淵腋穴下方三寸,淵腋穴見於足少陽經。中府穴見於手太陰經,是足太陰的會合點。人迎穴見於足陽明經。

另外,有一分支從胃部開始,再從中脘穴外側往上穿過橫膈膜,注入心臟。

這一分支從腹哀穴分出,再從胃部中脘穴外側往上穿過橫膈膜,注入心臟部位的膻中穴,以交會手少陰心經。中脘、膻中穴均見於任脈穴。

當足太陰脾經運作失調時,可能出現舌頭根部僵硬,進食時會嘔吐,胃部疼痛,腹部脹氣,容易打嗝,排便或放屁後會感到舒緩,全身沉重無力。足太陰脾經主要管理脾臟相關的疾病,例如舌頭根部疼痛,身體活動受限,食慾不振,心煩意亂,胸口緊繃疼痛,寒熱交錯的瘧疾,腹瀉,水腫,黃疸,無法躺下,站立時大腿內側及膝蓋內側腫脹,足部厥冷,大拇趾功能障礙。如果氣血旺盛,寸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三倍;如果氣血虛弱,寸口脈搏反而比人迎脈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