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十四經發揮》~ 卷中 (6)

回本書目錄

卷中 (6)

1. 手少陽三焦經穴歌

二十三穴手少陽。關衝液門中渚傍。陽池外關支溝會。會宗三陽四瀆配。天井合去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偏天髎大牖同翳風。瘈脈顱息角孫通。耳門禾髎絲竹空。

手少陽三焦之經。凡二十三穴,左右共四十六穴。是經多氣少血。

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直兩乳間陷者中;中焦在胃中脘,當臍上四寸,不上不下,其治在臍旁,下焦當膀胱上口,其治在臍下一寸。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臂骨盡處為腕。臑盡處為肘。手少陽起小指次指端關衝穴。上出次指之間,歷液門、中渚,循手表腕之陽池出臂外兩骨之間,循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乃上貫肘,抵天井穴也。關衝: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

白話文:

手少陽經脈共有二十三穴,左右兩邊各四十六穴,這條經絡氣盛血少。三焦是水穀運行的通道,也是氣的起始和終結之處。上焦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之上、胃的入口處,掌管膻中穴,也就是兩乳之間凹陷的地方;中焦位於胃的中脘穴,即肚臍上方四寸,不屬於上下焦,掌管臍旁;下焦位於膀胱的入口處,即肚臍下方一寸。

手少陽經脈從小指與無名指的末端關衝穴開始,向上經過無名指與中指之間的液門穴、中渚穴,沿著手腕外側的陽池穴,再沿著胳膊外側的兩骨之間向上,經過外關穴、支溝穴、會宗穴、三陽絡穴、四瀆穴,最後到達肘部的天井穴。關衝穴位於小指與無名指的末端,距離指甲約一寸,像韭菜葉那樣寬。

液門: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中渚: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陽池:在手表腕上陷中。外關:在腕後二寸陷中,別走手心主。支溝: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會宗:在腕後三寸,空中一寸。三陽絡: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四瀆: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天井:在肘外大骨後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得之,甄權云:曲肘後一寸,叉手按膝頭取之,兩筋骨罅。

循臑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交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偏屬三焦。

肩肘之間,膊下對腋處為臑。從天井上行,循臂臑之外,歷清冷淵、消濼,行手太陽之裡,陽明之外,上肩,循臑會、肩髎、天髎,交出足少陽之後,過秉風、肩井,下入缺盆,復由足陽明之外而交會膻中,散布絡繞於心包,乃下膈,當胃上口以屬上焦,於中脘以屬中焦,於陰交以屬下焦也。清冷淵: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

白話文:

液門位於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凹陷處,中渚位於無名指第一節後面的凹陷處,陽池位於手腕上的凹陷處,外關位於手腕後方兩寸的凹陷處,別走手心。支溝位於手腕後方三寸,兩骨之間的凹陷處,會宗位於手腕後方三寸,離骨頭向上約一寸。三陽絡位於手臂上大交脈,支溝上方一寸。四瀆位於肘前五寸,外側邊緣的凹陷處。天井位於肘外側大骨後方一寸,兩筋之間的凹陷處,屈肘時更容易找到,甄權說:曲肘後一寸,叉手按著膝蓋,兩筋骨之間的縫隙就是此穴。

從天井向上循著手臂外側,經過肩部,再穿過足少陽經脈之後,進入缺盆,與膻中相交,散布到心包,下行至膈肌,偏屬三焦經。

肩和肘之間,腋窩下方稱為臑。從天井向上,循著手臂外側臑部,經過清冷淵、消濼,行走在手太陽經脈的內側,陽明經脈的外側,上至肩部,經過肩會、肩髎、天髎,穿過足少陽經脈之後,再經過秉風、肩井,下行至缺盆,接著再從足陽明經脈的外側與膻中相交,散布到心包,下行至膈肌,屬於上焦經,位於中脘則屬中焦經,位於陰交則屬下焦經。清冷淵位於肘上二寸,伸肘舉臂時更容易找到。

消濼:在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行。臑會,在肩前廉,去肩頭三寸。肩髎:在肩端臑上舉臂取之。天髎: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中。秉風:見手太陽經,手足少陽、手太陽、陽明之會。肩井:見足少陽經,手足少陽、陽維之會。缺盆:足陽明經穴。膻中:見任脈,心包相火用事之分也。

中脘、陰交:見任脈,三焦之募,任脈所發也。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挾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

腦戶後為項。目下為䪼。其支者,從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項過大椎,循天牖上,挾耳後,經翳風、瘈脈、顱息,直上出耳上角,至角孫,過懸釐、頷厭,及過陽白、睛明,屈曲下頰至䪼,會顴髎之分也。大椎:見督脈,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天牖:在頸大筋外,缺盆上,天窗後,天窗後《資生經》作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髮際上。懸釐、頷厭:見足少陽經,手足陽明、少陽之交會也。

白話文:

消濼穴位於肩膀下方、手臂外側,從腋窩斜向下延伸至肘部。臑會穴在肩膀前側,距離肩頭三寸。肩髎穴位於肩膀末端,向上舉起手臂即可觸摸到。天髎穴位於肩膀的缺盆中,靠近上毖骨的凹陷處。秉風穴位於手太陽經,是手足少陽、手太陽、陽明三條經脈的交會點。肩井穴位於足少陽經,是手足少陽、陽維三條經脈的交會點。缺盆穴位於足陽明經。膻中穴位於任脈,是心包相火作用的地方。

中脘穴和陰交穴也位於任脈,是三焦的募穴,也是任脈的起始點。

從膻中穴向上延伸,經過缺盆穴,到達頸部,沿著耳後向上,經過耳廓上角,再向下彎曲至䪼(下顎)。

腦戶穴的後方是項部。眼睛下方是䪼。從膻中穴向上延伸,經過缺盆穴的外側,到達頸部,經過大椎穴,沿著天牖穴向上,經過耳後,再經過翳風穴、瘈脈穴、顱息穴,直上至耳廓上角,到達角孫穴,經過懸釐穴、頷厭穴,再經過陽白穴、睛明穴,向下彎曲至䪼,與顴髎穴交會。大椎穴位於督脈,是手足三陽、督脈的交會點。天牖穴位於頸部大筋的外側,缺盆穴的上方,天窗穴的後方,天柱穴的前方,完骨穴的下方,髮際的上方。懸釐穴和頷厭穴位於足少陽經,是手足陽明、少陽的交會點。

翳風: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瘈脈:在耳本後,雞足青脈中。顱息:在耳後青脈中。角孫:在耳廓中間上,開口有空。陽白:見足少陽經,手足陽明、少陽之會。睛明:見足太陽經。顴髎:見手太陽經,手少陽,太陽之會也。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卻出,至目銳眥。

此支從耳後翳風穴,入耳中,過聽宮,歷耳門、禾髎,卻出至目銳眥,會瞳子髎,循絲竹空,而交於足少陽也。聽宮:見手太陽經,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中。禾髎:在耳銳發下橫動脈。瞳子髎:見足少陽經,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絲竹空:在眉後陷中。

白話文:

翳風穴位於耳後尖角凹陷處,按壓時會引起耳內疼痛。瘈脈穴位於耳根後方的青色血管中。顱息穴位於耳後青色血管中。角孫穴位於耳廓中間偏上,開口處有空隙。陽白穴位於足少陽經,是手足陽明、少陽經的交會穴。睛明穴位於足太陽經。顴髎穴位於手太陽經,是手少陽、太陽經的交會穴。

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中出來,到達眼角銳利的部位,這條經脈的支脈。

這條支脈從耳後翳風穴開始,進入耳中,經過聽宮穴,沿著耳門、禾髎穴,再從眼角銳利的部位出來,與瞳子髎穴相會,沿著絲竹空穴,最終與足少陽經交匯。聽宮穴位於手太陽經,是手足少陽、手太陽三條經脈的交會穴。耳門穴位於耳前鼓起的肉,靠近耳缺處。禾髎穴位於耳尖髮際下方橫向的血管處。瞳子髎穴位於足少陽經,是手太陽、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絲竹空穴位於眉後凹陷處。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後、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當這個經絡功能失調時,會出現耳朵聽力模糊不清、眼睛看東西不清晰、咽喉腫脹疼痛和喉嚨發炎等症狀。而它主要治療的疾病包括出汗過多、眼角疼痛、臉部疼痛、耳朵周圍、肩膀、手臂外側以及手指末端無力等症狀。如果經脈強壯,人的迎面骨比手腕處的大約要大一倍;如果經脈虛弱,人的迎面骨反而要比手腕的小一些。

2. 足少陽膽經穴歌

少陽足經瞳子髎。四十三穴行迢迢。聽會客主頷厭集。懸顱懸釐曲鬢翹。率谷天衝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企。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及腦空。風池肩井淵腋長。輒筋日月京門當。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下中瀆。陽關陽陵復陽交。外丘光明陽輔高。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俠谿竅陰畢。

此經,頭部自瞳子髎至風池,凡二十穴,作三折,向外而行。始瞳子髎,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骨外折,上至陽白,會睛明是一折;又自睛明上行,循臨泣、風池是一折。緣其穴曲折外,多難為科牽。故此作一至二十,次第以該之。

一瞳子髎,二聽會,三客主人,四頷厭,五懸顱,六懸釐,七曲鬢,入率谷,九天衝,十浮白,十一竅陰,十二完骨,十三本神,十四陽白,十五臨泣,十六目窗,十七正營,十八承靈,十九腦空,二十風池。

白話文:

少陽足經的瞳子髎穴,是這條經絡的起始點,共有四十三個穴位,分布範圍非常廣泛。從頭部開始,依序有聽會、客主人、頷厭、懸顱、懸釐、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本神、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這些穴位都分布在頭部。接著往下走,有肩井、淵腋、輒筋、日月、京門,這些穴位分布在肩部、胸部和腰部。再往下,有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下中瀆,這些穴位分布在腰部、臀部和腿部。最後,有陽關、陽陵泉、復溜、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谿、竅陰,這些穴位分布在腿部和足部。

少陽足經在頭部從瞳子髎穴開始,經過完骨穴,再折向上,經過陽白穴,與睛明穴相會,最後向上循行至臨泣穴和風池穴,一共經過二十個穴位。由於這條經絡在頭部的走向曲折複雜,所以不容易用推拿等手法來治療,因此需要根據穴位的順序,逐一進行治療。

這二十個穴位分別是:瞳子髎、聽會、客主人、頷厭、懸顱、懸釐、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本神、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

足少陽膽之經。凡四十三穴,左右共八十六穴。是經多氣少血。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二兩三銖。包精汁三合。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

足少陽經,起目銳眥之瞳子髎,於是循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顱、懸釐,由懸釐外循耳上髮際,至曲鬢、率谷。由率谷外折,下耳後,循天衝、浮白、竅陰、完骨,又自完骨外折,上過角孫,循本神,過曲差,下至陽白會睛明,復從睛明上行,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云。瞳子髎:在目外眥五分。

聽會:在耳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張口得之。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頷厭:在曲周下顳顬(一名腦空)上廉。懸顱:在曲周上顳顬中。懸釐:在曲周上顳顬下廉。曲鬢: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孔。率谷:在耳上如前三分,入髮際一寸五分,陷者宛宛中。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共有四十三個穴位,左右兩邊共八十六個穴位。這個經脈氣多血少。膽囊位於肝臟的短葉之間,重約二兩三銖,裡面包藏著三合的精汁。

足少陽膽經的經脈從眼角外側的瞳子髎穴開始,向上到達頭角,再向下經過耳後。

足少陽膽經的走向是:從眼角外側的瞳子髎穴開始,依次經過聽會穴、客主人穴,向上到達頭角,再循著頷厭穴、懸顱穴、懸釐穴,由懸釐穴外側經過耳上髮際,到達曲鬢穴、率谷穴。從率谷穴外側折向下方,經過耳後,循著天衝穴、浮白穴、竅陰穴、完骨穴,又從完骨穴外側折向上,經過角孫穴,循著本神穴,經過曲差穴,向下到達陽白穴會合睛明穴,再從睛明穴向上行,循著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腦空穴、風池穴。

瞳子髎穴位於眼角外側五分處。聽會穴位於耳前凹陷處,上關穴下方一寸,動脈搏動明顯,張開口可以找到。客主人穴位於耳前骨骼上緣,開口處有空隙,動脈搏動明顯。頷厭穴位於曲周穴下方顳顬(也稱腦空穴)上緣。懸顱穴位於曲周穴上方顳顬中間。懸釐穴位於曲周穴上方顳顬下緣。曲鬢穴位於耳上髮際處,曲隅凹陷處,鼓動下頷有孔。率谷穴位於耳上如前三分處,進入髮際一寸五分,凹陷處動脈搏動明顯。

天衝:在耳後髮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分。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有空。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角孫:見手少陽經,手足少陽之會。本神:在曲差旁一寸五分,入髮際四分。曲差:見足太陽經。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睛明:見足太陽經,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脈之會。

臨泣: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目窗:在臨泣後一寸。正營:在目窗後一寸。承靈: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腦空:在承靈後一寸五分,挾玉枕骨下陷中。風池:在顳顬後髮際陷中。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少陽之後,入缺盆。

白話文:

天衝穴位於耳後髮際向上二寸,再往上三分的位置。浮白穴位於耳後髮際向內一寸處。竅陰穴位於枕骨下,完骨之上,用手觸摸會感覺到空虛。完骨穴位於耳後髮際向內四分處。角孫穴位於手少陽經上,是手少陽經和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本神穴位於曲差穴旁一寸五分,入髮際四分。曲差穴位於足太陽經上。陽白穴位於眉上一寸,與瞳孔垂直。睛明穴位於足太陽經上,也是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條經脈的交會穴。

臨泣穴位於目上直入髮際五分處的凹陷中。目窗穴位於臨泣穴後一寸處。正營穴位於目窗穴後一寸處。承靈穴位於正營穴後一寸五分處。腦空穴位於承靈穴後一寸五分,靠近玉枕骨下方的凹陷處。風池穴位於顳顬後髮際的凹陷處。

手少陽經沿著頸部向上走行,經過手少陽經之前,到達肩部,然後交出手少陽經之後,進入缺盆。

自風池循頸,過天牖穴,行手少陽脈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卻左右相交,出手少陽之後,過大椎、大杼、秉風,當秉風前,入缺盆之外。天牖:見手少陽經。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中者是。大椎:見督脈,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大杼:見足太陽經,足太陽、少陽之會。秉風:見手太陽經,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缺盆:見足陽明經。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

其支者:從耳後顳顬間,過翳風之分,入耳中,過聽宮,出走耳前,復自聽會至目銳眥,瞳子髎之分也。翳風:見手少陽經,手足少陽之會。聽宮:見手太陽經,手足少陽、太陽三脈之會。聽會、瞳子髎:見前。

白話文:

從風池穴沿著頸部向上,經過天牖穴,行進在手少陽經脈前方,下降到肩部,再向上循行至肩井穴,左右兩側的經脈互相交會,出手少陽經脈之後,經過大椎、大杼、秉風穴,在秉風穴前方進入缺盆穴外側。天牖穴位於手少陽經脈上。肩井穴位於肩部凹陷處,缺盆上緣大骨前一寸半,用三指按壓,中間指頭下陷處即為穴位。大椎穴位於督脈上,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的交會穴。

大杼穴位於足太陽經脈上,是足太陽經和少陽經的交會穴。秉風穴位於手太陽經脈上,是手太陽經、陽明經、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缺盆穴位於足陽明經脈上。

它的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到達眼角外側。

它的另一分支從耳後顳顬之間,經過翳風穴的分支點,進入耳中,經過聽宮穴,從耳前出來,再從聽會穴到眼角外側,瞳子髎穴的分支點。翳風穴位於手少陽經脈上,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聽宮穴位於手太陽經脈上,是手足少陽經、太陽三脈的交會穴。聽會、瞳子髎穴前面已經提到。

其支者:別目銳眥,下大迎,合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

其支者,別自目外瞳子髎而下大迎,合手少陽於䪼,當顴髎穴之分,下臨頰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下胸中天池之外,貫膈,即期門之所絡肝,下至日月之分屬於膽也。大迎:見足陽明經。顴髎、頰車:手太陽穴。天池:手心主穴,手厥陰、足少陽之會。期門:足厥陰穴。日月:見下文,膽之募也。

循脅裡,出氣沖,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脅,胠也。腋下為脅。曲骨之分為毛際。毛際兩旁動脈中為氣衝。楗骨之下為髀厭,即髀樞也。自屬膽處,循脅內章門之裡,出氣沖,繞毛際,遂橫入髀厭中之環跳也。章門:足厥陰穴,足少陽、厥陰之會。氣衝:足陽明穴。環跳:在髀樞中。

白話文:

從眼睛外側瞳子髎穴往下到大迎穴,與手少陽經在顴髎穴附近交會,再往下經過頰車穴、頸部,沿著經絡前行,與之前進入缺盆穴的經脈匯合,下至胸腔天池穴外側,穿過膈肌,到達期門穴,與肝臟相連,最終到達日月穴,歸屬於膽經。從膽經循行方向來看,它沿著肋骨內側,從氣衝穴出來,繞過毛際,橫著進入髀厭穴。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

脅骨之下為季脅。此直者,從缺盆直下腋,循胸,歷淵液、輒筋、日月穴,過季脅,循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由居髎入上髎、中髎、長強,而下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抵陽陵泉也。淵液: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

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陷中。日月:在期門下五分。京門:在監骨下,腰中挾脊季肋本。帶脈:在季肋下一寸八分。五樞:在帶脈下三寸。維道:在章門下五寸三分。居髎: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上髎、中髎:並見足太陽經。上髎為足少陽、太陽之絡,中髎則足少陰、少陽所結之會也。

白話文:

直行的經脈,從鎖骨下方的腋窩開始,沿著胸部經過季脅,向下與大腿內側的髀厭中點會合,然後沿著大腿外側向下,經過膝蓋外側邊緣。

長強:見督脈,足少陰、少陽所結之會。中瀆: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陽關: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陽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䯒外為輔骨。外踝以上為絕骨。足面為跗。自陽陵泉下外輔骨前,歷陽交、外丘、光明,直下抵絕骨之端,循陽輔,懸鐘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足面之臨泣、地五會、俠谿,乃上入小指次指之間,至竅陰而終也。陽交: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外丘:在足外踝上七寸。

光明:在足外踝上五寸。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之分,去丘墟七寸。懸鐘: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丘墟:在足外踝下,如前去臨泣三寸。臨泣: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一寸半。地五會: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中。俠谿:在足小趾次趾歧骨間,本節前陷中。

白話文:

長強穴位於督脈、足少陰經和足少陽經的交匯處。中瀆穴位於大腿骨外側,膝蓋上方五寸,肌肉之間的凹陷處。陽關穴位於陽陵泉穴上方三寸,犢鼻穴外側的凹陷處。陽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一寸,外側邊緣的凹陷處。

從外輔骨下方直下,到達絕骨末端,再往下從外踝前側經過足跗,進入小指和次指之間。

外輔骨是外側的輔助骨骼,外踝以上是絕骨。足面是足跗。從陽陵泉穴向下經過外輔骨前方,依次經過陽交、外丘、光明穴,直下抵達絕骨末端,沿著陽輔、懸鐘向下,從外踝前側到達丘墟穴,再循著足面上的臨泣、地五會、俠谿穴,最終上行進入小指和次指之間,到達竅陰穴而止。陽交穴位於足外踝上方七寸,斜著位於三陽經肌肉分界處。外丘穴位於足外踝上方七寸。

光明穴位於足外踝上方五寸。陽輔穴位於足外踝上方四寸,輔骨前側,絕骨末端,與之前位置一致,距離丘墟穴七寸。懸鐘穴位於足外踝上方三寸,動脈處。丘墟穴位於足外踝下方,距離臨泣穴三寸。臨泣穴位於小趾次趾本節後方凹陷處,距離俠谿穴一寸半。地五會穴位於小趾次趾本節後方凹陷處。俠谿穴位於小趾次趾歧骨之間,本節前方凹陷處。

竅陰:在足小趾次趾端,去爪甲如韭葉。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

足大趾本節後為歧骨。大趾爪甲後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臨泣穴,別行入大趾循岐骨內出大趾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交於足厥陰也。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有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謂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痛,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趾次趾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竅陰穴位于脚小趾次趾端,去指甲如韭菜叶。其分支从足跗上分开,进入大趾之间,沿着大趾岐骨内侧到达其末端,再穿入指甲,从三毛处出来。

大趾本节后面为岐骨。大趾指甲后面为三毛。其分支从足跗上临泣穴出发,另行进入大趾,沿着岐骨内侧到达大趾末端,再穿入指甲,从三毛处出来,与足厥阴经相交。

若此穴位发生病变,则会出现口苦、善于叹息、心胁疼痛不能翻身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面部浮尘、身体缺乏润泽、足部外侧发热等,称为阳厥。

若此穴位主导骨骼所致的疾病,则会出现头角颔疼痛、目锐眦疼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胀、马刀挟癭、汗出振寒、疟疾、胸胁疼痛、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以及各关节疼痛、小趾次趾无法使用等症状。

病情严重时,人迎脉搏跳动幅度会比寸口脉搏大一倍;病情虚弱时,人迎脉搏跳动幅度会比寸口脉搏小。

窌,《廣韻》力嘲切,深空之貌,即空隙之謂也,江西席橫家針灸書中,諸髎字皆作窌。豈髎窌聲相近而然,今悉擬改定,雖然,所改不盡者,亦不必苦求之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窌”這個字在《廣韻》中的讀音是“力嘲切”,意思是深深的空洞的形象,也就是指空隙的意思。在江西席橫家中的一本針灸書中,所有的“髎”字都寫成了“窌”。可能是因為“髎”和“窌”的發音相似才這樣寫的。現在我們打算把這些錯誤改正過來。當然,如果有些地方沒有完全改正,也不必太過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