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發揮》~ 卷中 (4)
卷中 (4)
1. 足陽明胃經穴歌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乳中:當乳是。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不容:在幽門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承滿:在不容下一寸。梁門:在承滿下一寸。關門:在梁門下一寸。太乙:在關門下一寸。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下挾臍。天樞:在挾臍二寸。外陵:在天樞下一寸。
大巨:在外陵下一寸。水道:在大巨下三寸。歸來:在水道下二寸。氣衝:一名氣街,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自氣戶至乳根去中行各四寸。自不容至滑肉門去中行各三寸,自天樞至歸來去中行各二寸。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衝中而合。
胃下口、下脘之分。《難經》云:「太倉下口為幽門者是也」。自屬胃處,起胃下口,循腹裡,過足少陰肓俞之外、本經之裡,下至氣衝中,與前之入氣衝者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䯒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外間。
抵,至也。股外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伏兔後交文為髀關。挾膝解中為臏。脛骨為䯒。跗,足面也。既相合氣衝中,乃下髀關,抵伏兔,歷陰市、梁丘,下膝臏中,經犢鼻。下循䯒外廉之三里、巨虛上廉、條口、巨虛下廉、豐隆、解谿,下足跗之衝陽、陷谷,入中趾內間之內庭,至厲兌而終也。髀關:在膝上伏兔後交文中一作交分。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蓋上七寸。陰市: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梁丘:在膝上二寸,兩筋間。犢鼻:在膝臏下、䯒骨上,骨解大筋中。三里:在膝眼下三寸,䯒骨外大筋內宛宛中,舉足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巨虛上廉:在三里下三寸,舉足取之。
巨虛下廉:在上廉下三寸,舉足取之。豐隆:在外踝上八寸,下䯒外廉陷中,別走太陰。解谿: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跗上陷中。衝陽: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去陷谷三寸。陷谷:在足大趾次趾間,本節後陷中。內庭: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厲兌:在足大趾次趾去爪甲如韭葉。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別行而下,入中趾外間,與前之內庭、厲兌合也。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此支自跗上衝陽穴,別行入大趾間,斜出足厥陰行間穴之外,循大趾下出其端,以交於足太陰。
是動:則病洒洒然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謂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鼻丸衄,口喎,唇疹,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䯒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然;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穴歌
膺窗穴位於屋翳穴(胸骨下端與第6肋軟骨交點)下一寸六分凹陷處。乳中穴位於乳頭正中央。乳根穴位於乳頭下一寸六分凹陷處,取穴時需仰臥。不容穴位於幽門旁,與幽門各相距一寸五分。承滿穴位於不容穴下一寸。梁門穴位於承滿穴下一寸。關門穴位於梁門穴下一寸。太乙穴位於關門穴下一寸。滑肉門穴位於太乙穴下一寸,靠近肚臍。天樞穴位於肚臍旁開二寸。外陵穴位於天樞穴下一寸。
大巨穴位於外陵穴下一寸。水道穴位於大巨穴下三寸。歸來穴位於水道穴下二寸。氣衝穴,又名氣街,位於歸來穴下、鼠蹊部(腹股溝)上一寸,在搏動的動脈處。從氣戶穴到乳根穴的距離,按經脈走向計量為四寸;從不容穴到滑肉門穴的距離為三寸;從天樞穴到歸來穴的距離為二寸。
胃經的支脈從胃的下口開始,沿著腹部內側下行,到達氣衝穴匯合。
胃下口和下脘穴的分別,《難經》記載:「太倉下口即幽門」。從屬於胃的部分,起於胃下口,沿著腹部內側循行,經過足少陰腎經肓俞穴的外側、本經的內側,下行至氣衝穴,與前面進入氣衝穴的經脈匯合。
然後到達髀關穴,再到伏兔穴,下行進入膝蓋骨內側,沿著脛骨外側下行至足背,進入中趾外側。
抵,到達之意。股外側為髀部。髀部前方膝蓋上方肌肉隆起處為伏兔穴,伏兔穴後方肌肉交匯處為髀關穴。膝蓋骨與髕骨之間為臏。脛骨為脛。跗,指足背。經脈在氣衝穴匯合後,下行至髀關穴,到達伏兔穴,經過陰市穴、梁丘穴,下行至膝蓋骨內側,經過犢鼻穴。沿著脛骨外側下行,經過三里穴、巨虛上廉穴、條口穴、巨虛下廉穴、豐隆穴、解谿穴,下行至足背,經過衝陽穴、陷谷穴,進入中趾外側的內庭穴,到達厲兌穴而終止。髀關穴位於膝蓋上方伏兔穴後方肌肉交匯處(或作交分)。
伏兔穴位於膝蓋上方六寸肌肉隆起處,正坐跪姿取穴。也有人說在膝蓋上方七寸。陰市穴位於膝蓋上方三寸、伏兔穴下方凹陷處,拜跪姿取穴。梁丘穴位於膝蓋上方二寸,兩筋之間。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下方、脛骨上方,骨與大筋之間。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大筋內側凹陷處,屈膝抬足取穴,用力按壓則足背動脈搏動停止。巨虛上廉穴位於三里穴下三寸,屈膝抬足取穴。
巨虛下廉穴位於巨虛上廉穴下三寸,屈膝抬足取穴。豐隆穴位於外踝上方八寸,脛骨外側凹陷處,與脾經相交。解谿穴位於衝陽穴後方一寸五分,足背凹陷處。衝陽穴位於足背上方五寸,骨間動脈處,距離陷谷穴三寸。陷谷穴位於足大趾與次趾之間,關節後方凹陷處。內庭穴位於足大趾與次趾外側凹陷處。厲兌穴位於足大趾與次趾之間,距指甲處如同韭菜葉的長度。
胃經的支脈:下行至膝蓋下方三寸處分出,下行至中趾外側。
此支脈從膝蓋下方三寸處,沿著三里穴外側下行,進入中趾外側,與前面提到的內庭穴、厲兌穴匯合。
胃經的支脈:從足背分出,進入大趾間,從大趾尖端穿出。
此支脈從足背的衝陽穴分出,進入大趾間,斜穿出足厥陰肝經行間穴的外側,沿著大趾下方穿出,與足太陰脾經相交。
若經脈氣血運行異常,則會出現寒顫、發熱、善於伸展肢體、頻頻打哈欠、面色黑等症狀;病情嚴重則會厭惡他人和火,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恐,心神不安,獨自關閉門窗;更甚則會想爬上高處唱歌,脫掉衣服奔跑,胸部發悶、腹部脹滿,這就是足厥陰症候。本經所主之病症:狂躁、瘧疾、溫病、多汗、鼻出血、口歪、唇瘡、頸腫、喉痺、腹部水腫、膝蓋腫痛,沿著胸部、乳房、氣街、大腿內側伏兔穴、脛骨外側、足背等處均疼痛,中趾不能活動。氣盛則全身以上述症狀表現;若胃氣過盛則消化良好、易飢、小便顏色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