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十四經發揮》~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手陽明大腸經穴歌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谿偏歷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長。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當。天鼎扶突禾髎接,終以迎香二十穴。

手陽明大腸之經。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是經氣血俱多。

大腸長二丈一尺,廣四寸,當臍右回十六曲。

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間,上入兩筋之中。

大指次指:大指之次指,謂食指也。手陽明,大腸經也。凡經脈之道,陰脈行手足之裡,陽脈行手足之表。此經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受手太陰之交,行於陽之分也。由是循指上廉,歷二間、三間,以出合谷兩骨之間,復上入陽谿兩筋之中。商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

二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三間: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合谷: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陽谿:在腕中上側兩筋間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臑外前廉,上肩。

自陽谿而上,循臂上廉之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循臑外前廉,歷肘髎、五里、臂臑,絡臑會,上肩,至肩髃穴也。偏歷:在腕中後三寸。溫溜:在腕後,小士六寸,大士五寸下廉: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上廉:在三里下一寸。三里: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

曲池:在肘外輔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肘髎:在肘大骨外廉陷中。五里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臂臑:在肘上七寸。臑會:見手少陽經,手陽明之絡也。肩髃: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舉臂有空。

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會上。

肩端兩骨間,為髃骨。肩胛上際會處,為天柱骨。出髃骨前廉,循巨骨穴,上出柱骨之會上,會於大椎。巨骨: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大椎:見督脈,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陽明經脈外,絡繞肺臟,復下膈,當天樞之分,會屬於大腸。缺盆、天樞:見足陽明經。

其支別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

頭莖為頸。耳以下曲處為頰。口前小者為齒。其支別者,自缺盆上行於頸,循天鼎、扶突上貫於頰,入下齒縫中。天鼎:在頸,缺盆直扶突後一寸。扶突:在氣舍後一寸五分,仰而取之。又云:人迎後一寸五分。

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口唇上、鼻柱下,為人中。既入齒縫,復出挾兩口吻,相交於人中之分,左脈之右,右脈之左,上挾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終以交於足陽明也。人中:見督脈,為手陽明、督脈之會。禾髎:在鼻孔下,挾水溝旁五分。迎香: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

是動:則病齒痛䪼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鼻丸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凜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的起點在商陽穴。接著經過二間、三間、合谷、陽谿、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最後以迎香穴結束,總共有二十個穴位。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兩側合計四十個穴位,這條經絡的氣血都很充沛。

大腸的長度是二丈一尺,寬度為四寸,在肚臍右邊迴繞了十六圈。

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起始於食指的末端,沿著手指的外側向上,穿過合谷兩骨之間,再進入兩根筋的中間。

食指:指的是大拇指旁邊的手指。手陽明大腸經起點在食指內側的商陽穴,接受手太陰肺經的交接,運行在身體的陽面。由此沿著手指外側,經過二間、三間,穿過合谷兩骨之間,再上到陽谿兩筋中間。

商陽穴:位於食指內側,距離指甲邊緣如同一片韭菜葉的寬度。 二間穴:在食指本節前,內側的凹陷處。 三間穴:在食指本節後,內側的凹陷處。 合谷穴:在食指和拇指之間的骨頭間隙中。 陽谿穴:在手腕上側兩根筋的中間。

接著沿著手臂外側,進入肘部外側,再沿著前臂外側,往上到達肩膀。

從陽谿往上,沿著手臂外側的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進入肘部外側的曲池,再沿著前臂外側,經過肘髎、五里、臂臑,連接到臑會,往上到達肩膀,終點在肩髃穴。

偏歷穴:在手腕後方三寸的地方。 溫溜穴:在手腕後方,小士六寸,大士五寸。 下廉穴:在輔骨下方,離上廉一寸。 上廉穴:在三里穴下方一寸。 三里穴:在曲池下方二寸,按下時肌肉會隆起。 曲池穴:在肘部外側的輔骨彎曲處,當你拱手靠近胸部時可以找到。 肘髎穴:在肘部大骨外側的凹陷中。 五里穴:在肘部上方三寸,朝向身體內側,大動脈的中間。 臂臑穴:在肘部上方七寸。 臑會穴:請參考手少陽三焦經,這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絡穴。 肩髃穴:在肩膀頂端,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當你抬起手臂時可以找到空間。

然後從肩髃骨前方,往上穿過柱骨的交匯處。

肩髃骨:指的是肩膀頂端的骨頭。 天柱骨:指的是肩胛骨上方的交匯處。 從肩髃骨前方,經過巨骨穴,往上穿過柱骨的交匯處,與大椎穴相會。 巨骨穴:在肩膀頂端上方,兩塊叉骨之間的凹陷處。 大椎穴:請參考督脈,是手足三陽和督脈的交匯處。

接著向下進入缺盆,絡繞肺臟,穿過橫膈膜,屬於大腸。

從大椎往下進入缺盆,沿著足陽明胃經的外側,絡繞肺臟,再穿過橫膈膜,當天樞穴的部位,屬於大腸。 缺盆、天樞穴:請參考足陽明胃經。

它的分支從缺盆往上到頸部,貫穿頰部,進入下齒縫中。

頸部:指的是頭頸部。 頰部:指的是耳朵下方彎曲處。 下齒:指的是口腔前方的小牙齒。 它的分支從缺盆往上到頸部,沿著天鼎、扶突穴貫穿頰部,進入下齒縫中。 天鼎穴:在頸部,與缺盆穴呈一直線,位於扶突穴後方一寸。 扶突穴:在氣舍穴後方一寸五分,需要仰頭才能找到。另一種說法是在人迎穴後方一寸五分。

再從口中出來,夾住口脣,交錯在人中,左脈往右,右脈往左,往上夾住鼻孔。

口脣上方、鼻柱下方是人中。 從齒縫中出來後,夾住雙脣,交錯在人中的部位,左脈往右,右脈往左,往上夾住鼻孔,沿著禾髎、迎香穴,最終在足陽明胃經交會。 人中穴:請參考督脈,是手陽明大腸經和督脈的交匯處。 禾髎穴:在鼻孔下方,位於水溝穴旁五分。 迎香穴:在禾髎穴上方一寸,鼻孔旁五分。

如果這條經絡發生異常,就會出現牙痛等問題。 它主要影響津液的疾病,例如眼睛發黃、口乾、鼻出血、咽喉疼痛、肩膀和前臂疼痛、食指和中指疼痛,以及手部功能障礙。 如果氣血過剩,會導致這條經絡經過的部位發熱和腫脹。 如果氣血不足,則會感到寒冷和顫抖。 人迎穴比寸口穴大三倍表示氣血過剩;反之,人迎穴比寸口穴小表示氣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