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發揮》~ 卷中 (3)
卷中 (3)
1. 足太陰脾經穴歌
二十一穴太陰脾。隱白大都太白抵。公孫商丘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坳。血海箕門衝門開。府舍腹結大橫排。腹哀食竇連天谿。胸鄉周榮大包隨。
足太陰脾之經。凡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是經多氣少血。
脾廣三寸,長五寸,掩乎太倉,附著於脊之第十一椎。
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
覈骨:一作核骨,俗云孤拐骨是也。足跟後兩旁起骨為踝骨。足太陰起大趾之端隱白穴,受足陽明之交也。由是循大趾內側白肉際大都穴,過核骨後,歷太白、公孫、商丘,上內踝前廉之三陰交也。隱白:在足大趾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大都:在足大趾本節後陷中。太白: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共有二十一穴,左右兩邊加起來是四十二穴。這條經脈氣多血少。脾臟寬三寸,長五寸,覆蓋在胃的上面,附著在脊椎的第十一節。足太陰脾經從大腳趾的末端開始,沿著腳趾內側的白色肉際向上走,經過核骨後面,到達內踝前方的廉骨處。核骨就是俗稱的孤拐骨,是腳跟後兩邊突出的骨頭。足太陰脾經從大腳趾末端的隱白穴開始,這裡與足陽明胃經相交。然後沿著大腳趾內側白色肉際的大都穴,經過核骨後面的太白穴、公孫穴、商丘穴,到達內踝前方的三陰交穴。隱白穴位於大腳趾內側末端,離指甲角的距離像韭菜葉一樣長。大都穴位於大腳趾第一節後面的凹陷處。太白穴位於腳內側核骨下方的凹陷處。
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商丘: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三陰交: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上腨內,循䯒骨後,交出厥陰之前。
腨,腓腸也,由三陰交上腨內,循䯒骨後之漏谷,上行二寸,交出足厥陰經之前,至地機、陰陵泉。漏谷: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地機:在膝下五寸。陰陵泉: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
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
髀內為股。臍上下為腹。自陰陵泉上循膝股內前廉之血海、箕門,迤邐入腹,經衝門、府舍,會中極、關元,復循腹結、大橫會下脘,歷腹哀,過日月、期門之分,循本經之裡,下至中脘、下脘之際,以屬脾絡胃也。血海: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箕門:在魚腹上越筋間,陰股內動脈中。
白話文:
公孫穴位於腳大拇指第一節後方一寸處,不屬於陽明經。商丘穴位於腳內踝下方微微凹陷處。三陰交穴位於內踝骨上方三寸,骨頭下方凹陷處。
從三陰交穴往上,沿著腓腸肌內側,循著脛骨後緣,在足厥陰經之前交會。
腓腸肌就是小腿肚,從三陰交穴往上,沿著腓腸肌內側,循著脛骨後緣的漏谷穴,再往上兩寸,交會足厥陰經前方,到達地機穴和陰陵泉穴。漏谷穴位於內踝骨上方六寸,骨頭下方凹陷處。地機穴位於膝蓋下方五寸。陰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脛骨下方凹陷處,伸直腳時更容易找到。
接著沿著膝蓋內側前方,進入腹部,屬於脾經,連通胃經。
大腿內側稱為股,肚臍上下稱為腹。從陰陵泉穴往上,沿著膝蓋內側前方,經過血海穴、箕門穴,緩緩進入腹部,經過衝門穴、府舍穴,與中極穴、關元穴匯合,再沿著腹部繼續向上,經過腹結穴、大橫穴,與下脘穴相連,經過腹哀穴,經過日月穴、期門穴的交界處,循著本經的內側,向下到達中脘穴,在中脘穴附近,與脾經相連,連通胃經。血海穴位於膝蓋骨上方,內側邊緣白色肌肉交界處二寸。箕門穴位於大腿內側,靠近陰部,筋腱之間,靠近股動脈處。
衝門:上去大橫五寸,在府舍下橫骨端約中動脈。府舍:在腹結下三寸。中極、關元:並見任脈,皆足三陰、任脈之會。腹結: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大橫:在腹哀下三寸五分,直臍旁。下脘:見任脈,足太陰、任脈之會。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日月:見足少陽經,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
期門:見足厥陰經,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也。衝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去腹中行各四寸半。
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咽:所以咽物者,居喉之前,至胃長一尺六寸,為胃系也。舌本,舌根也。
由腹哀上膈,循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由周榮外,曲折向下至大包,又自大包外,曲折向上,會中府上行,行人迎之裡,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而終焉。食竇:在天溪下一寸六分,舉臂取之。天溪:在胸鄉下一寸六分,仰而取之。胸鄉:在周榮穴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白話文:
衝門穴位於大橫穴上方五寸,在府舍穴下方橫骨末端的中間,靠近動脈。府舍穴位於腹結穴下方三寸。中極穴和關元穴都位於任脈上,是足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點。腹結穴位於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大橫穴位於腹哀穴下方三寸五分,在肚臍旁。下脘穴位於任脈上,是足太陰經和任脈的交會點。腹哀穴位於日月穴下方一寸五分。日月穴位於足少陽經上,是足太陰經、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點。
期門穴位於足厥陰經上,是足太陰經、厥陰經和陰維脈的交會點。衝門穴、府舍穴、腹結穴、大橫穴、腹哀穴都距離腹部中央四寸半。
上膈穴位於咽喉附近,連接舌根,並散布到舌下。
咽喉是吞咽食物的地方,位於喉嚨前方,延伸至胃部,長一尺六寸,是胃的連接點。舌根是舌頭的根部。
從腹哀穴向上到上膈穴,沿著食竇穴、天溪穴、胸鄉穴、周榮穴行進,從周榮穴外側彎曲向下到達大包穴,再從大包穴外側彎曲向上,與中府穴相連,繼續向上,行於人迎穴內側,靠近咽喉,連接舌根,散布到舌下而終止。食竇穴位於天溪穴下方一寸六分,舉起手臂尋找。天溪穴位於胸鄉穴下方一寸六分,仰頭尋找。胸鄉穴位於周榮穴下方一寸六分,陷下去的地方,仰頭尋找。
大包:在淵腋下三寸,淵腋見足少陽。中府:見手太陰經,足太陰之會也。人迎:見足陽明經。
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此支由腹哀別行,再從胃部中脘穴之外上膈,注於膻中之裡心之分,以交於手少陰。中脘、膻中:並任脈穴。
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大包穴位于腋窝下三寸,足少阳经脉经过此穴。中府穴位于手太阴经脉,是足太阴经脉的会穴。人迎穴位于足阳明经脉。
从胃经分出的支脉上行穿过膈肌,进入心部。
另一支脉从腹哀穴分出,再从胃部中脘穴外侧上行穿过膈肌,进入膻中穴,与心经相交,并与手少阴经脉相通。中脘穴和膻中穴都是任脉上的穴位。
如果此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出现舌根强硬、进食呕吐、胃脘痛、腹胀、善于打嗝、身体沉重等症状。如果脾脏受损,就会出现舌根痛、身体无力、食不下咽、心烦、心下急痛、寒热交替、腹泻、水肿、黄疸、不能平躺、腿膝内侧肿痛、昏厥、足大趾无力等症状。
如果脉象洪大,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则为气盛。如果脉象细小,寸口脉比人迎脉小,则为气虚。
2. 手少陰心經穴歌
九穴心經手少陰。極泉青靈少海深。靈道通里陰郄邃。神門少府少衝尋。
手少陰心之經。凡九穴,左右共十八穴。是經多氣少血。
心形如未敷蓮花,居肺下膈上,附著於脊之第五椎。
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
心系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通,而入肺兩大葉間。一則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並脊膂,細絡相連,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蓋五臟系皆通於心,而心通五臟系也。手少陰經起於心,循任脈之外屬心系,下膈,當臍上二寸之分,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
白話文:
手少陰心經共有九個穴位,左右手各九個,共計十八個。這條經脈氣盛血虛。
心臟形狀像未開的蓮花,位於肺臟下方,橫膈膜上方,附著在脊椎第五節骨頭上。
手少陰心經的經脈起於心臟,連接到心系,向下穿過橫膈膜,與小腸相連。
心系有兩個分支:一個分支向上連接肺臟,穿過肺臟的兩片葉子;另一個分支從肺臟葉子向下,彎曲向後,沿著脊椎,形成細小的經絡,相互連接,貫穿脊髓,與腎臟相連,正好在第七節脊椎骨之間。這是因為五臟的經絡都與心臟相通,而心臟也與五臟的經絡相通。手少陰心經從心臟開始,沿著任脈外側連接到心系,向下穿過橫膈膜,位於肚臍上方兩寸處,與小腸相連。
它的分支從心系向上,沿著咽喉,連接到眼睛。
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而挾咽系目也。
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出腋下。
直者,復出心系。直上至肺臟之分,出循腋下,抵極泉也。穴在臂內腋下兩筋間,動脈入胸。
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廉。
自極泉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兩經之後,歷青靈穴,下肘內廉,抵少海,青靈:在肘上三寸,舉臂取之。少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
循臂內後廉,抵掌後兌骨之端,入掌內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腕下踝為兌骨。自少海而下循臂內後廉,歷靈道、通里,至掌後銳骨之端,經陰郄、神門,入掌內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衝而終,以交於手太陽也。心為君主之官,示尊於他臟,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於支別云。靈道:在掌後一寸五分。通里:在腕後一寸陷中。陰郄: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
白話文:
支脈,從心臟經脈分支出來,沿著任脈向外延伸,向上行進,經過咽喉,連接到眼睛。
直脈,同樣從心臟經脈分支出來,向上經過肺臟,從腋窩穿出。
直脈,再次從心臟經脈分支出來,直上到達肺臟的分界處,沿著腋窩向下,到達極泉穴。極泉穴位於手臂內側腋窩兩條筋之間,靠近動脈,深入胸腔。
直脈繼續向下沿著大腿內側後方,經過太陰經脈和心臟經脈之後,到達肘窩內側。
從極泉穴向下沿著大腿內側後方,經過太陰經脈和心臟經脈,經過青靈穴,到達肘窩內側,到達少海穴。青靈穴位於肘關節上三寸,舉起手臂可以找到。少海穴位於肘關節內側大骨外側,距離肘尖五分。
繼續沿著手臂內側後方,到達手掌後側兌骨末端,進入手掌內側,沿著小指內側,從小指末端穿出。
手腕下方隆起處叫做兌骨。從少海穴向下沿著手臂內側後方,經過靈道穴、通里穴,到達手掌後側銳骨末端,經過陰郄穴、神門穴,進入手掌內側。到達少府穴,沿著小指末端少衝穴結束,與手太陽經脈相交。心臟是人體的君主,地位尊貴,因此它與其他經脈的交接,不需要通過支脈來傳遞。靈道穴位於手掌後側一寸五分處。通里穴位於手腕後側一寸凹陷處。陰郄穴位於手掌後側脈搏位置,距離手腕五分處。
神門:在掌後銳骨之端陷者中。少府: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直勞宮。少衝:在乎小指內廉端,去爪甲如韭葉。
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謂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白話文:
神門穴位於手掌後方手腕骨頭末端凹陷處。少府穴位於小指第一個關節後方凹陷處,與勞宮穴成一直線。少衝穴位於小指內側指甲邊緣,離指甲約一個韭葉的寬度。
如果這三個穴位有動靜,則可能患有喉嚨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等症狀,稱為臂厥。這些穴位與心臟相關,如果心臟有病,可能會出現眼睛發黃、肋骨疼痛、手臂內側後緣疼痛等症狀。臂厥時,手掌會感到熱痛。脈象方面,如果脈搏有力,寸口脈的強度會是人迎脈的兩倍;如果脈搏虛弱,寸口脈的強度反而會比人迎脈弱。
3. 手太陽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後谿遇。腕骨陽谷可養老。支正小海肩貞走。臑俞天宗及秉風。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天容上顴髎。卻入耳中循聽宮。
手太陽小腸之經。凡十九穴,左右共三十八穴。是經多血少氣。
小腸長三丈二尺,左回疊積十六曲。胃之下口,小腸上口也,在臍上二寸,水穀於是入焉。臍上一寸,為水分穴,則小腸下口也,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滓穢入大腸。
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
臂骨盡處為腕。腕下兌骨為踝。本經起小指端少澤穴,由是循手外側之前谷,後谿上腕,出踝中,歷腕骨、陽谷、養老穴也。少澤: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角一分陷中。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陽谷: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下陷中。養老: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後一寸陷中。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共有十九個穴位,左右兩邊共三十八個穴位。這個經絡血氣比較充盈,但氣較少。
小腸長三丈二尺,左邊彎曲疊積了十六個彎。胃的出口就是小腸的入口,位於肚臍上方二寸,食物和水從這裡進入。肚臍上方一寸是水分穴,就是小腸的出口,水和食物從這裡開始分離清濁,水分進入膀胱,糟粕進入大腸。
手太陽經脈從小指尖開始,沿著手外側向上到手腕,再從手腕內側出來。
手臂骨頭末端是手腕,手腕下方凸起的骨頭是踝骨。手太陽經絡從小指尖的少澤穴開始,沿著手外側的前谷、後谿上到手腕,從踝骨內側出來,經過腕骨、陽谷、養老穴。少澤穴位於小指外側尖端,距離指甲角一分,凹陷處。前谷穴位於小指外側,第一節骨頭前方凹陷處。後谿穴位於小指外側,第一節骨頭後方凹陷處。腕骨穴位於手外側手腕前方,手腕骨頭下方的凹陷處。陽谷穴位於手外側手腕中央,踝骨下方的凹陷處。養老穴位於手腕骨頭上方凹陷處,手腕後方一寸。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
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為肩胛,一名膊。自養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肘內側兩骨之間,歷小海穴,上循臑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上肩,循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諸穴,乃上會大椎,因主右相交於兩肩之上。支正:在腕後五寸。
小海: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肩貞:在肩曲胛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中。臑俞:在挾肩髎手少陽穴,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天宗:在秉風后大骨下陷中。秉風:在天髎外肩上小髃後,舉臂有空。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
白話文:
從手腕後五寸的支正穴直上,沿著手臂骨下緣,經過肘內側兩骨之間的小海穴,向上循著上臂外側後緣,經過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肩中俞等穴位,最終到達大椎穴,並在兩肩交匯。
肩中俞: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大椎:見督脈,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自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之分絡心,循胃系下膈,過上脘、中脘,抵胃下,行任脈之外,當臍上二寸之分屬小腸。膻中、上脘、中脘,並見任脈會穴也。
其支者:別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目外角為銳眥。支者,別從缺盆,循頸之天窗、天容上頰,抵顴髎,上至目銳眥,過瞳子髎,卻入耳中,循聽宮而終也。天窗: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天容:在耳曲頰後。顴髎:在面頄骨下廉,銳骨端陷中。瞳子髎:足少陽經穴。聽宮: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白話文:
肩中俞穴位於肩胛骨內側緣,距離脊柱兩寸的凹陷處。大椎穴位於督脈上,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的交會穴。
從肩中俞穴出發,經缺盆(鎖骨上窩)進入心臟,沿著咽喉向下到達隔膜,最終到達胃部,並與小腸相連。
從肩中俞穴出發,向上經肩部進入缺盆,沿著肩部向腋窩行進,在膻中穴分出支脈連接心臟,沿著胃部向下穿過隔膜,經過上脘穴、中脘穴,到達胃的下部,並沿著任脈外側行進,在臍上兩寸處分出支脈連接小腸。膻中穴、上脘穴、中脘穴都是任脈的交會穴。
肩中俞穴的支脈從缺盆出發,沿著頸部上行至面頰,到達眼角外側,然後進入耳中。
眼角外側稱為銳眥。肩中俞穴的支脈,從缺盆出發,沿著頸部的“天窗”、“天容”上行至面頰,到達顴髎穴,然後向上到達眼角外側,經過瞳子髎穴,再進入耳中,沿著聽宮穴終止。天窗穴位於頸部大筋前曲頰下,扶突穴後,動脈應手凹陷處。天容穴位於耳後頰部。顴髎穴位於面頰骨下緣,銳骨端凹陷處。瞳子髎穴是足少陽經的穴位。聽宮穴位於耳中珠子處,大小如赤小豆。
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目下為䪼。目大角為內眥。其支者,別循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睛明穴,以交於足太陽也。睛明:足太陽經穴。
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盛者:人迎大再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这条经脉的支脉从面颊上分出,到达鼻梁,再进入眼眶下方,叫做“䪼”。眼角外侧叫“内眥”。这条支脉继续沿着面颊上“䪼”走行,到达鼻梁,再进入眼角内侧的“睛明穴”,与足太阳经脉交会。“睛明”是足太阳经脉的穴位。
如果这条经脉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咽喉疼痛、颌部肿胀、无法转头、肩膀感觉像是被拔掉、手臂感觉像是折断。这条经脉主导着体液,所以它的病变还会导致耳聋、眼睛发黄、面颊肿胀、颈部和颌部疼痛、肩膀和手臂外侧后方疼痛。如果病情严重,人迎脉的跳动会比寸口脉快一倍。如果病情虚弱,人迎脉的跳动会比寸口脉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