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發揮》~ 卷中 (2)
卷中 (2)
1. 足陽明胃經穴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髎經。地倉大迎頰車峙,下關頭維對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滿起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存。水道歸來氣衝次。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位。下巨虛乃繼豐隆。解谿衝陽陷谷中,內庭厲兌經穴終。
足陽明胃之經。凡四十五穴,左右共九十穴,是經氣血俱多。
胃大一尺五寸,紆屈曲伸,長二尺六寸。
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額也。據本條後之發揮,「鼻山根為頞」,《甲乙經》亦作頞,是以頞當為頞之誤)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共有四十五個穴位,左右兩邊加起來一共九十個穴位,這條經絡的氣血都很充足。胃的長度大約是一尺五寸,彎彎曲曲地延伸,總長度為二尺六寸。
足陽明胃經的脈絡從鼻子開始,與額頭交匯,然後沿著鼻樑外側下行,進入上牙齒,再從牙齒出來,繞過嘴巴,環繞嘴唇,最後與承漿穴交會。
頞,鼻莖也,鼻山根為頞。足陽明起於鼻兩旁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於頞中,過晴明之分,下循鼻外,歷承泣、四白、巨髎,入上齒中,復出循地倉,挾兩口吻環繞唇下,左右相交於承漿之分也。迎香:手陽明經穴,睛明:足太陽經穴。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脈之會。
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四白:在目下一寸,直瞳子。巨髎:在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地倉:挾口吻旁四分。承漿:見任脈,足陽明、任脈之會。
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前,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腮
腮下為頷。頷中為頤。囟前為髮際。髮際前為額顱。自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歷下關。過客主人,循髮際,行懸釐、頷厭之分,經頭維,會於額顱之神庭。大迎:在曲頷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動脈。頰車:在耳下曲頰端陷中。下關: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
白話文:
鼻子上的山根部位叫做頞,足陽明經脈從鼻翼兩旁的迎香穴開始,向上延伸,左右兩條經脈在頞中交匯,經過睛明穴的分界點,沿著鼻樑外側向下,經過承泣、四白、巨髎穴,進入上顎牙齒,再從地倉穴出來,沿著嘴巴兩側環繞唇下,左右兩條經脈在承漿穴交匯。迎香穴是手陽明經脈的穴位,睛明穴是足太陽經脈的穴位,這五個穴位是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三條經脈的交匯點。
承泣穴位於眼睛下方七分,與瞳孔齊平。四白穴位於眼睛下方一寸,與瞳孔齊平。巨髎穴位於鼻孔旁邊八分,與瞳孔齊平。地倉穴位於嘴巴兩側旁四分。承漿穴是任脈的穴位,也是足陽明、任脈的交匯點。
接著經脈沿著下巴後方下緣向下延伸,從大迎穴出來,沿著臉頰前側向上,經過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線,到達額頭顱骨。
下巴下面叫做頷,頷中央叫做頤,頭頂前方的髮際線叫做髮際,髮際線前方的部位叫做額顱。從承漿穴沿著下巴後方下緣向下延伸,從大迎穴出來,經過頰車穴,向上經過耳前,經過下關穴,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線,經過懸釐、頷厭穴的分界點,經過頭維穴,最終匯聚在額頭顱骨上的神庭穴。大迎穴位於下巴彎曲處前一寸三分,骨頭凹陷處的動脈位置。頰車穴位於耳下臉頰彎曲處的凹陷處。下關穴位於客主人穴下方,耳前動脈下方的彎曲處。
合口有空,開口則閉。客主人,接懸厭三穴,並足少陽經,皆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頭維:在額角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神庭:見督脈,足太陽、陽明、督脈之會。
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胸兩旁高處為膺。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上陷中為缺盆。其支別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歷水突、氣舍入缺盆,行足少陰俞府之外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胃絡脾。人迎:在頸大動脈應手,挾結喉旁一寸五分。水突: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氣舍:在頸直人迎下,挾天突陷中。
缺盆:在肩下橫骨陷中。俞府:見足少陰經。上脘:見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中脘:見任脈,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
白話文:
嘴巴閉合時有空隙,張開時就閉合。客主人、接懸厭三個穴位,以及足少陽經,都屬於手足少陽和陽明經的交匯點。頭維穴位於額角髮際,神庭穴旁一寸五分,神庭穴旁四寸五分。神庭穴位於督脈,是足太陽、陽明、督脈的交匯點。
其分支分別從大迎穴前下方的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向下穿過橫膈膜,連接胃部,並與脾臟相連。
胸部兩側高處稱為膺。膺之上方橫骨稱為巨骨。巨骨上凹陷處稱為缺盆。其分支分別從大迎穴前下方的人迎穴,沿著喉嚨,經過水突穴、氣舍穴,進入缺盆,行經足少陰俞府穴的外側,向下穿過橫膈膜,位於上脘穴和中脘穴的分界處,連接胃部,並與脾臟相連。人迎穴位於頸部大動脈應手處,結喉旁一寸五分。水突穴位於頸部大筋前方,直對人迎穴下方,氣舍穴上方。氣舍穴位於頸部,直對人迎穴下方,天突穴凹陷處。
缺盆穴位於肩部下方橫骨凹陷處。俞府穴屬於足少陰經。上脘穴屬於任脈,是足陽明、手太陽、任脈的交匯點。中脘穴屬於任脈,是手太陽、少陽、足陽明經的交匯點,也是任脈的交匯點。
直行者,從缺盆而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衝中。
直行者,從缺盆而下,下乳內廉,循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下挾臍。歷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諸穴,而入氣衝中也。氣戶:在巨骨下,俞府旁二寸陷中。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乳中:當乳是。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不容:在幽門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承滿:在不容下一寸。梁門:在承滿下一寸。關門:在梁門下一寸。太乙:在關門下一寸。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下挾臍。天樞:在挾臍二寸。外陵:在天樞下一寸。
白話文:
直行者,从锁骨上窝往下走,经过乳房内侧,沿着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往下经过肚脐,再经过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等穴位,最终到达气冲穴。
大巨:在外陵下一寸。水道:在大巨下三寸。歸來:在水道下二寸。氣衝:一名氣街,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自氣戶至乳根去中行各四寸。自不容至滑肉門去中行各三寸,自天樞至歸來去中行各二寸。
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裡,下至氣衝中而合。
胃下口、下脘之分。《難經》云:「太倉下口為幽門者是也」。自屬胃處,起胃下口,循腹裡,過足少陰肓俞之外、本經之裡,下至氣衝中,與前之入氣衝者合。
以下髀關,抵伏兔,下入膝臏中,下循䯒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外間。
抵,至也。股外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伏兔後交文為髀關。挾膝解中為臏。脛骨為䯒。跗,足面也。既相合氣衝中,乃下髀關,抵伏兔,歷陰市、梁丘,下膝臏中,經犢鼻。下循䯒外廉之三里、巨虛上廉、條口、巨虛下廉、豐隆、解谿,下足跗之衝陽、陷谷,入中趾內間之內庭,至厲兌而終也。髀關:在膝上伏兔後交文中一作交分。
白話文:
大巨穴位於外陵穴下方一寸處。水道穴位於大巨穴下方三寸處。歸來穴位於水道穴下方二寸處。氣衝穴又名氣街,位於歸來穴下方,鼠蹊穴上方一寸處,動脈跳動明顯,摸起來軟軟的。
從氣戶穴到乳根穴,沿著身體中線,左右各距離四寸。從不容穴到滑肉門穴,沿著身體中線,左右各距離三寸。從天樞穴到歸來穴,沿著身體中線,左右各距離二寸。
氣衝穴的支脈從胃下口出發,沿著腹腔內側下降,到達氣衝穴後與主脈相合。
胃下口和下脘穴的區別,《難經》中記載:「太倉穴下方開口即為幽門」。屬於胃經的支脈,從胃下口出發,沿著腹腔內側,經過足少陰經肓俞穴的外側,到達氣衝穴後,與之前進入氣衝穴的脈絡相合。
然後繼續向下,經過髀關,到達伏兔穴,進入膝蓋臏骨中,沿著脛骨外側下降,到達足部跗骨,最後進入中指外側。
抵,到達的意思。髀,大腿外側。髀前膝上起肉的地方稱為伏兔,伏兔穴後方交界處稱為髀關。挾著膝蓋的凹陷處稱為臏。脛骨稱為䯒。跗,足面。
氣衝穴與支脈相合後,便向下經過髀關,到達伏兔穴,經過陰市穴、梁丘穴,進入膝蓋臏骨中,經過犢鼻穴。繼續向下沿著脛骨外側,經過三里穴、巨虛穴上緣、條口穴、巨虛穴下緣、豐隆穴、解谿穴,到達足部跗骨的衝陽穴、陷谷穴,進入中趾內側的內庭穴,最後到達厲兌穴而結束。髀關穴位於膝蓋上方伏兔穴後方交界處,一說為交分處。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而取之。一云:膝蓋上七寸。陰市: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梁丘:在膝上二寸,兩筋間。犢鼻:在膝臏下、䯒骨上,骨解大筋中。三里:在膝眼下三寸,䯒骨外大筋內宛宛中,舉足取之,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巨虛上廉:在三里下三寸,舉足取之。
巨虛下廉:在上廉下三寸,舉足取之。豐隆:在外踝上八寸,下䯒外廉陷中,別走太陰。解谿: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跗上陷中。衝陽:在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去陷谷三寸。陷谷:在足大趾次趾間,本節後陷中。內庭: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厲兌:在足大趾次趾去爪甲如韭葉。
白話文:
伏兔穴位於膝蓋上六寸,正跪坐時取穴,也有人說在膝蓋上七寸。陰市穴位於膝蓋上三寸,伏兔穴下方凹陷處,拜跪時取穴。梁丘穴位於膝蓋上二寸,兩條筋之間。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下方,脛骨上,骨頭和筋之間。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脛骨外側大筋內側凹陷處,舉起腳取穴,用力按壓,則腳背上的動脈就會停止跳動。巨虛上廉穴位於三里穴下方三寸,舉起腳取穴。
巨虛下廉穴位於巨虛上廉穴下方三寸,舉起腳取穴。豐隆穴位於外踝骨上八寸,脛骨外側下方凹陷處,與足太陰脾經相連。解谿穴位於衝陽穴後方一寸五分,腳背上凹陷處。衝陽穴位於腳背上五寸,骨頭之間的動脈,距離陷谷穴三寸。陷谷穴位於腳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第一節骨頭後方凹陷處。內庭穴位於腳大拇指與第二趾外側之間凹陷處。厲兌穴位於腳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距離指甲約一根韭葉的長度。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間。
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別行而下,入中趾外間,與前之內庭、厲兌合也。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此支自跗上衝陽穴,別行入大趾間,斜出足厥陰行間穴之外,循大趾下出其端,以交於足太陰。
是動:則病洒洒然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謂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鼻丸衄,口喎,唇疹,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䯒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然;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
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盛者:人迎大三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從膝蓋下方三寸處分出一個分支,向下沿著足三里穴的外側走行,到達中趾外側,與內庭穴和厲兌穴相連。
另一個分支從足背上的衝陽穴分出,進入大趾之間,斜着穿過足厥陰的行了穴外側,沿著大趾下方走行,從大趾末端出來,與足太陰經相連。
如果這個經絡出現問題,患者會感到身體發冷、手腳發麻、愛打哈欠、面色發黑。病情加重時,會厭惡人、厭惡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慌害怕,想動卻又無法動彈,獨自關起門窗呆着。嚴重時,會想要爬到高處唱歌,脱掉衣服亂跑,肚子發出咕嚕咕嚕的響聲,腹脹,這就是腿厥。
這個經絡所導致的疾病主要有:狂躁、瘧疾、溫熱病、出汗、流鼻血、嘴巴歪斜、嘴唇起疹子、脖子腫、喉嚨堵塞、肚子積水腫脹、膝蓋腫痛、胸部、乳房、氣街、股骨內側伏兔穴、足外側廉泉穴、足背上都疼痛,中趾不能用。如果經絡氣血充盛,身體前面所有部位都會出現這些症狀。如果經絡氣血過剩於胃,就會胃口好、吃得多、小便發黃。
如果經絡氣血不足,身體前面所有部位都會感到寒冷。胃寒就會感到肚子脹滿。經絡氣血充盛者,人迎脈的搏動幅度比寸口脈大三倍。經絡氣血虛弱者,人迎脈的搏動幅度反而比寸口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