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發揮》~ 卷下 (1)
卷下 (1)
1. 卷下
2. 奇經八脈篇
脈有奇常,十二經者,常脈也;奇經八脈,則不拘於常,故謂之奇經。蓋以人之氣血,常行於十二經脈,其諸經滿溢,則流入奇經焉。奇經有八脈:督脈督於後,任脈任於前,衝脈為諸脈之海,陽維則維絡諸陽,陰維則維絡諸陰。陰陽自相維持,則諸經常調;維脈之外有帶脈者,束之猶帶也;至於兩足蹺脈,有陰有陽,陽蹺行諸太陽之別,陰蹺本諸少陰之別。譬猶聖人,圖設溝渠,以備水潦,斯無濫溢之患。
人有奇經,亦若是也。今總集奇經八脈所發者,氣穴處所,共成一篇,附之發揮之後,以備通考云。
白話文:
在人體中,脈絡可分為常脈和奇脈,我們熟悉的十二經脈就是常脈;而奇經八脈就不受制於一般的規律,所以被稱為奇經。因為人體內的氣血通常會在十二條常脈中流動,當這些常脈中的氣血過多、滿溢時,就會流向奇經。
奇經八脈包含了八種不同的脈絡:督脈在身體後部起主導作用,任脈在身體前方負責運作,衝脈則像是所有脈絡的大海,能夠儲存大量的氣血。陽維脈連結所有的陽脈,陰維脈連結所有的陰脈,陰陽脈絡互相維繫,使得常脈能夠保持平衡。除了維脈,還有一種叫帶脈的脈絡,它的形狀就像腰帶一樣環繞著腰部。至於兩足蹺脈,它們分為陰蹺脈和陽蹺脈,陽蹺脈沿著太陽脈的分支行走,而陰蹺脈則源自少陰脈的分支。
這就像聖人設計溝渠來防禦雨水泛濫,人體有奇經同樣可以防止氣血過度充盈造成的問題。
現在,我將整理奇經八脈中各個氣穴的位置,寫成一篇文章,放在相關研究的最後面,供大眾參考。
3. 督脈
督脈者,起於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之端。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腹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
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中。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治在督脈。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俠膂,上項而散,上頭,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
實則脊強,虛則頭重,取之所別。故《難經》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也。此為病,令人脊強反折。
督脈,從頭循脊骨入骶,長四尺五寸,凡二十七穴。
按《內經》督脈所發者二十八穴,據法,十椎下一穴名中樞,陰尾骨兩傍二穴名長強,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齦交一穴,少中樞一穴,會陽二穴,則系督脈別絡,與少陽會,故止載二十七穴。穴已見前。
白話文:
【督脈】
督脈起源於小腹下方,位於尾骨的中心位置,對於女性而言,它連接到生殖器官的末端。督脈的支脈沿著生殖器官行走,匯聚在會陰部位,繞過肛門後方,再分別繞過臀部,到達腳底的最陰處,與足太陽膀胱經中的絡脈相合,然後向上穿過腹部的後側,貫穿脊椎,連接到腎臟;與足太陽膀胱經一起起始於眼睛的內角,向上通過額頭,在頭頂交叉,進入腦部的網絡,然後返回出來,另外一條分支向下通過頸部,沿著肩膀和背部的內側,夾持著脊椎,到達腰部的中間,進入背部的肌肉,絡接腎臟。對於男性來說,督脈沿著生殖器官下行至會陰,這與女性的督脈路徑是相同的。
從小腹正中直上的一條督脈,貫穿肚臍的中央,再向上穿過心臟,進入喉嚨,上行到下巴,環繞嘴脣,最終連接到雙眼的中間位置。督脈發生的疾病包括:從小腹向上衝擊心臟引起疼痛,無法正常排尿或排便的疝氣,以及女性的不孕症、尿失禁、咽喉乾燥等。治療督脈疾病應在督脈上進行。
督脈的分支被稱為長強,它夾持著脊椎,向上到達頸部並分散開來,向上到達頭部,向下延伸到肩胛骨的左右兩側,分別走向足太陽膀胱經,進入並貫穿脊椎。
督脈若實證則會導致脊椎僵硬,若是虛證則會感到頭部沉重,治療時應在督脈的分支上進行。因此,《難經》中提到:督脈起始於身體的最低點,沿著脊椎內部上行,直到風府穴,進入並連接到腦部,再向上到達頭頂,沿著額頭到達鼻樑,督脈屬於陽脈的海洋。督脈發生的疾病會使人感到脊椎僵硬,甚至出現反折的情況。
督脈從頭部沿著脊椎骨進入尾骨,全長四尺五寸,總共有二十七個穴位。
根據《內經》的記載,督脈有二十八個穴位,按照規定,第十椎骨下方有一個穴位名為中樞,尾骨兩側各有兩個穴位名為長強,總共有二十九個穴位。然而,現在通常會多出一個齦交穴,缺少一個中樞穴,會陽穴則是督脈的別絡,與足少陽膽經相會,因此只記錄了二十七個穴位。這些穴位已在前面介紹過。
4. 任脈
任脈者,與衝脈皆起於胞中: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數下,任沖並傷故也。任沖之交脈,不營其口唇,故髭鬚不生。是以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故《難經》曰: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屬陰脈之海。
凡此任脈之行,從胞中上注目,長四尺五寸,總二十四穴。穴見前。
按《內經》云,任脈所發者二十八穴,經闕一穴。實有二十七穴,內齦交一穴屬督脈,承泣二穴,屬足陽明蹺脈,故止載二十四穴。穴已見前。
白話文:
[任脈]
任脈和衝脈都是從胞中(即女性子宮,男性精囊位置)開始的。它們在身體內部沿著脊椎裏側運行,被稱為經絡之海。其中一部分沿著腹部向上行進,在咽喉處匯合,然後分開來絡繫嘴脣和口腔。當血液和氣的運行旺盛時,肌肉就會感到溫熱;如果只有血液過剩,那麼血液就會滲透到皮膚中,促使汗毛的生長。
通常來說,女性的氣較多,但血液較少,這是因為她們每月的月經會導致血液流失,從而影響任脈和衝脈。當任脈和衝脈無法營養口脣時,就會出現鬍鬚不生的情況。
因此,當任脈出現問題時,男性可能會產生七種疝氣,而女性則可能出現帶下和癥瘕等問題。
根據《難經》記載,任脈起始於下腹部的中極穴,往上經過毛際(即肚臍),沿著腹部裡側往上至關元穴,再延伸至咽喉,上達頷部,沿面部進入眼睛,屬於陰脈之海。
任脈的運行路徑,從胞中開始,最後達到眼睛,全長約4.5尺,總共有24個穴位。具體穴位詳見前面。
根據《內經》記載,任脈共有28個穴位,但實際上有一個穴位未被列在經典中,實際上有27個穴位。其中,內齦交的一個穴位屬於督脈,承泣的兩個穴位則屬於足陽明蹺脈,所以實際上只記錄了24個穴位。具體穴位已在前面列出。
5. 陽蹺脈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令人陰緩而陽急。兩足蹺脈本太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蹺脈長八尺。
所發之穴,生於申脈外踝下屬足太陽經,以輔陽為郄外踝上,本於僕參,跟骨下,與足少陰會於居髎章門下,又與手陽明會於肩髎及巨骨並在肩端,又與手足太陽陽維會於臑俞在肩髎後胛骨上廉,與手足陽明會於地倉口吻兩旁,又與手足陽明會於巨髎鼻兩旁,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承泣目下七分,以上為陽蹺脈之所發,凡二十穴,陽蹺脈病者宜刺之。
白話文:
【陽蹺脈】
陽蹺脈起源於腳跟中間,沿著外踝往上行走,進入風池穴。當這條脈出問題時,會使人出現陰部肌肉鬆弛,而陽部(身體外側)肌肉緊繃的情況。
兩腳的蹺脈本來就是從太陽經脈分支出來的,它們和太陽經脈合在一起,其氣往上行走。如果兩脈的氣血能互相迴流,就能滋潤眼睛;若不能營養眼睛,眼睛就無法閉合。
對於男性來說,陽蹺脈是主要的脈絡,對女性來說,陰蹺脈是主要的脈絡。應該被重視的脈絡為經脈,不應該被過度強調的則為絡脈。蹺脈的總長度約為八尺。
陽蹺脈所發源的穴位,起始於外踝下的申脈,屬於足太陽經脈,並沿著外踝往上到輔陽、僕參、跟骨下,與足少陰脈會合於居髎、章門下方,再與手陽明脈會合於肩髎及巨骨,這些穴位都在肩膀末端。此外,還會與手足太陽、陽維脈會合於臑俞,在肩髎後方、肩胛骨上方邊緣,以及與手足陽明脈會合於地倉、口吻兩旁,再與任脈、足陽明脈會合於承泣,位於眼睛下方七分處。以上都是陽蹺脈所發源的穴位,總共二十個,如果陽蹺脈有問題,應在這些穴位進行針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