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發揮》~ 卷中 (19)
卷中 (19)
1. 任脈經穴歌
任脈分三八起於會陰上曲骨。中極關元到石門。氣海陰交神闕立。水分下脘循建里,中脘上脘巨闕起。鳩尾中庭膻中萃。玉堂紫宮華蓋樹。璇璣天突廉泉清。上頤還以承漿承。
任脈:凡二十四穴。
任之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為婦人生養之本,奇經之一也。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也。
任與督,一源而二歧,督則由會陰而行背;任則由會陰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於以見陰陽之不雜,合之於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會陰之分也。
由是循曲骨,上毛際,至中極,行腹裡,上循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上頤循承漿,環唇上,至齦交分行,系兩目下之中央,會承泣而終也。云陰脈之海者,亦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陰之分,譬猶水也,而任脈則為之總任焉,故曰陰脈之海。會陰:一名屏翳,在兩陰間。
曲骨:在橫骨上,毛際陷中,動脈應手。中極:在關元下一寸。關元:在臍下三寸。石門:在臍下二寸。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陰交:在臍下一寸。神闕:當臍中。水分:在下脘下一寸,上臍一寸。下脘:在建里下一寸。建里:在中脘下一寸。中脘:在上脘下一寸,《靈樞經》云:𩩲骭,即岐骨也。
以下至天樞,天樞足陽明經穴,挾臍二寸,蓋與臍平直也。長八寸,而中脘居中是也。然人胃有大小,亦不可拘以身寸,但自𩩲骭至臍中,以八寸為度,各依部分取之。上脘:在巨闕下一寸,當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巨厥:在鳩尾下一寸。鳩尾:在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鳩形,故以為名,臆前蔽骨下五分也;人無蔽骨者,從歧骨際下行一寸。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膻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玉堂:在紫宮下一寸六分。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華蓋,在璇璣下二寸,《資生經》云一寸。璇璣:在天突下一寸陷中。天突:在頸結喉下一寸宛宛中。廉泉:在頸下結喉上舌本,陰維、任脈之會,仰而取之。承漿,在唇下陷中,任脈足陽明之會。
齦交:見督脈,任、督二脈之會。承泣:見足陽明,蹺脈、任脈、足陽明之會也。
按,任督二脈之直行者,為腹背中行諸穴所繫,今特取之,以附十二經之後,如《骨空論》所載者,茲不與焉。其餘如沖、帶、維、蹺所經之穴,實則寄會於諸經之間爾。誠難與督任二脈之灼然行腹背者比,故此得以略之。雖然,因略以致詳,亦不害兼取也,故其八脈全篇,仍別出於左方云。
白話文:
任脈共分為三十八個穴位,起點在會陰,向上經過曲骨。接下來是中極、關元,一直到石門。氣海、陰交和神闕等穴位位於其後。水分、下脘沿著建裏的路徑延伸,再來是中脘、上脘,最後到巨闕。鳩尾、中庭、膻中聚集在一起。玉堂、紫宮、華蓋樹立其中。璇璣、天突、廉泉清潔身心。最終,上頤連接到承漿。
任脈總共有二十四個穴位。
"任"字的意思是"妊"。任脈沿著腹部中線行走,是女性生育的根本,也是奇經之一。
任脈從中極下方開始,向上到達毛髮邊緣,沿著腹部內側,上行至關元,直到喉嚨,屬於陰脈的海洋。
督脈和任脈,起源相同,卻分為兩個方向,督脈從會陰沿著背部走,任脈則從會陰沿著腹部走。人體中的任脈和督脈,就像天地中的子午線一樣,用腹揹來形容人體的任督,用南北來描述天地的子午,可以分開也可以合併。分開可以看出陰陽的不同,合併則能體現整個世界的無縫連接。這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道理。任脈從中極下方,會陰處開始。
由此,它沿著曲骨,上至毛髮邊緣,到達中極,沿著腹部內側,上行經過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裏、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再上至頤部沿著承漿,環繞嘴脣上方,到達齦交,再分別向兩眼下方中央延伸,與承泣穴相會,最後結束。之所以稱為陰脈的海洋,是因為人體的脈絡,遍及所有的陰性區域,如同水流,而任脈則統領這些脈絡,因此被稱為陰脈的海洋。會陰穴,又名屏翳,位於兩個生殖器之間。
曲骨穴,位於恥骨上方,毛髮邊緣的凹陷中,可感受到脈搏跳動。中極穴,位於關元穴下方一寸。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三寸。石門穴,位於肚臘下方二寸。氣海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五分。陰交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神闕穴,正對肚臍中心。水分穴,位於下脘穴下方一寸,也就是離肚臍一寸的位置。下脘穴,位於建裏穴下方一寸。建裏穴,位於中脘穴下方一寸。中脘穴,位於上脘穴下方一寸,根據《靈樞經》記載,這是臑骭,即岐骨。
從這裡到天樞,天樞是足陽明經的穴位,位於肚臍兩寸外,與肚臍平行。總長八寸,中脘穴正好位於中間。然而,人體的胃大小不同,不能僅憑身體尺寸來衡量,但從臑骭到肚臍中間,以八寸為標準,按照各自部位取穴。上脘穴,位於巨闕穴下方一寸,距離蔽骨三寸。巨闕穴,位於鳩尾穴下方一寸。鳩尾穴,位於蔽骨末端,因骨頭垂下形似鳩鳥而得名,位於胸骨下方五分;如果有人沒有蔽骨,則從岐骨邊緣向下量一寸。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方一寸六分。
膻中穴,位於玉堂穴下方一寸六分,位於兩乳之間。玉堂穴,位於紫宮穴下方一寸六分。紫宮穴,位於華蓋穴下方一寸六分。華蓋穴,位於璇璣穴下方二寸,《資生經》記載為一寸。璇璣穴,位於天突穴下方一寸的凹陷中。天突穴,位於頸部喉結下方一寸的凹陷中。廉泉穴,位於頸部下方,喉結上方,靠近舌根,是陰維和任脈的交匯點,需仰頭取穴。承漿穴,位於嘴脣下方的凹陷中,是任脈和足陽明經的交匯點。
齦交穴,見督脈,是任脈和督脈的交匯點。承泣穴,見足陽明,是蹺脈、任脈和足陽明經的交匯點。
任脈和督脈的直行部分,與腹部和背部中線的穴位相聯繫,現在特別選取這些穴位,附加在十二經絡之後。至於《骨空論》中提到的其他穴位,這裡不進行討論。其他如衝脈、帶脈、維脈、蹺脈所經過的穴位,實際上是與其他經絡相互交會的。與督脈和任脈沿著腹部和背部明確行走的情況相比,這些穴位難以匹敵,所以這裡可以省略。然而,為了讓內容更加詳細,也可以同時考慮這些穴位,因此八脈的全部內容,仍然另外列出。
在十四經的正文,以及上金蘭循經中,都是相同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