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十四經發揮》~ 卷中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8)

1. 足厥陰肝經穴歌

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㿗疝。婦人小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洞泄,狐疝,遺溺,癃閉。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凡此十二經之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者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穴位歌訣:

如果肝經氣血運行不暢,則會腰痛,無法彎腰或仰頭,男性會出現疝氣,女性則是小腹腫脹,嚴重時會咽喉乾燥,面色萎黃。

肝經病變的症狀包括:胸悶、嘔吐、腹瀉、疝氣、尿失禁、尿閉。

肝經氣血盛實者,寸口脈搏會比人迎脈搏大一倍;氣血虛弱者,寸口脈搏則會比人迎脈搏小。

總之,治療十二經脈的疾病,氣血盛實則瀉,虛弱則補;熱證則需迅速治療,寒證則需緩慢調理;臟腑下陷則需灸法治療;若病情不屬盛實或虛弱,則應根據經絡取穴治療。

2. 督脈經穴歌

督脈背中行二十七穴始長強。腰俞陽關命門當。懸樞脊中走筋縮。至陽靈臺神道長。身柱陶道大椎俞。啞門風府連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前頂囟會上星圓。神庭素髎水溝裡。兌端齦交斯已矣。

督脈:凡二十七穴。

督之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為陽脈之都綱,奇經八脈之一也。

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

下極之俞,兩陰之間,屏翳兩筋間為篡,篡內深處為下極,督脈之所始也。

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

脊之為骨,凡二十一椎,通項骨三椎,共二十四椎。自屏翳而起,歷長強穴,並脊裡而上行,循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過風門,循陶道、大椎、啞門,至風府入腦,循腦戶、強間、後頂,上巔,至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循額至鼻柱,經素髎、水溝、兌端,至齦交而終焉。

雲陽脈之海者: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陽之分,譬猶水也,而督脈則為之都綱,故曰陽脈之海。屏翳:見任脈,任脈別絡,挾督脈、衝脈之會。長強:在脊骶端。腰俞: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間。陽關:在第十六椎節下間。命門:在第十四椎節下間。懸樞:在第十三椎下間。脊中:在第十一椎節下間。

筋縮:在第九椎節下間。至陽:在第七椎節下間。靈臺:在第六椎節下間。神道:在第五椎節下間。身柱:在第三椎節下間。風門:見足太陽經,乃督脈、足太陽之會。陶道:在大椎節下間陷中。自陽關至此諸穴,並俯而取之。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啞門:在風府後,入髮際五分。

風府:在項入髮際一寸。腦戶: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強間:在後項一寸五分。後頂:在百會後一寸五分。百會: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直兩耳尖可容豆。前頂: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陷中。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中。上星:在神庭後入髮際,一寸陷中容豆。

神庭:直鼻上入髮際五分。素髎:在鼻柱上端。水溝:在鼻柱下人中。兌端:在唇上端。齦交:在唇內齒上齦縫中。

白話文:

督脈沿著背部正中線行走,總共有二十七個穴位,起點是長強穴。接著依序是腰俞穴、陽關穴、命門穴。再來是懸樞穴、脊中穴、筋縮穴。然後到至陽穴、靈臺穴、神道穴。再經過身柱穴、陶道穴、大椎穴。接下來是啞門穴、風府穴、腦戶穴。之後是強間穴、後頂穴、百會穴。再往前是前頂穴、囟會穴、上星穴、神庭穴。最後是素髎穴、水溝穴、兌端穴和齦交穴,這樣督脈的穴位就全數介紹完畢了。

督脈,其名字的意思就是「都」,也就是總綱的意思。督脈位於背部正中線,是所有陽脈的總綱,是奇經八脈之一。

督脈起源於下極之俞,也就是兩腿根部之間,兩條肌肉之間的一點,深入此點即為下極,這是督脈的起點。

督脈沿著脊椎裡側向上延伸,一直到風府穴,進入腦部,再到頭頂,沿著額頭到達鼻子,屬於陽脈的海洋。

人體的脊椎骨共有二十一節,加上頸部的三節,總共二十四節。從下極之俞開始,通過長強穴,沿著脊椎裡側向上,經過腰俞穴、陽關穴、命門穴、懸樞穴、脊中穴、筋縮穴、至陽穴、靈臺穴、神道穴、身柱穴。跨過風門穴,沿著陶道穴、大椎穴、啞門穴,到達風府穴進入腦部,沿著腦戶穴、強間穴、後頂穴,到達頭頂,再經過百會穴、前頂穴、囟會穴、上星穴、神庭穴,沿著額頭到達鼻子,經過素髎穴、水溝穴、兌端穴,最終到達齦交穴結束。

所謂的「陽脈的海洋」是指人體的脈絡遍及全身的陽面,類似於水的流動,而督脈就是這些脈絡的總綱,因此稱之為「陽脈的海洋」。

以下是一些特定穴位的位置: 屏翳:參見任脈,任脈的分支絡脈,夾在督脈和衝脈的交匯處。 長強:位於尾骨尖端。 腰俞: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 陽關:位於第十六節椎骨下方。 命門:位於第十四節椎骨下方。 懸樞:位於第十三節椎骨下方。 脊中:位於第十一節椎骨下方。 筋縮:位於第九節椎骨下方。 至陽:位於第七節椎骨下方。 靈臺:位於第六節椎骨下方。 神道:位於第五節椎骨下方。 身柱:位於第三節椎骨下方。 風門:參見足太陽經,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的交匯點。 陶道:位於大椎骨下方的凹陷中。 從陽關到這裡的穴位,都是要俯下身才能找到的。 大椎:位於第一節頸椎上方的凹陷中。 啞門:位於風府穴後方,離髮際五分。 風府:位於頸部,離髮際一寸。 腦戶:位於枕骨上,強間穴後方一寸五分。 強間:位於後頸部一寸五分。 後頂:位於百會穴後方一寸五分。 百會:又名三陽五會,位於前頂穴後方一寸五分,頭頂中央有旋轉毛髮的地方,與兩耳尖呈一直線,可以放下一粒豆子。 前頂:位於囟會穴後方一寸五分的凹陷中。 囟會:位於上星穴後方一寸的凹陷中。 上星:位於神庭穴後方,離髮際一寸的凹陷中,可以放下一粒豆子。 神庭:位於鼻子正上方,離髮際五分。 素髎:位於鼻子頂端。 水溝:位於鼻子下方的人中。 兌端:位於上脣頂端。 齦交:位於上脣內部,牙齒上方的牙齦縫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