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

《十四經發揮》~ 卷中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中 (14)

1. 手少陽三焦經穴歌

翳風: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瘈脈:在耳本後,雞足青脈中。顱息:在耳後青脈中。角孫:在耳廓中間上,開口有空。陽白:見足少陽經,手足陽明、少陽之會。睛明:見足太陽經。顴髎:見手太陽經,手少陽,太陽之會也。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卻出,至目銳眥。

此支從耳後翳風穴,入耳中,過聽宮,歷耳門、禾髎,卻出至目銳眥,會瞳子髎,循絲竹空,而交於足少陽也。聽宮:見手太陽經,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中。禾髎:在耳銳發下橫動脈。瞳子髎:見足少陽經,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絲竹空:在眉後陷中。

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後、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穴歌

翳風穴位於耳後尖角凹陷處,按壓時會牽引耳內疼痛。瘈脈穴位於耳根後方,青筋(像雞腳一樣的青色血管)之中。顱息穴位於耳後青筋之中。角孫穴位於耳廓中間上方,穴位處有空隙。陽白穴詳見足少陽膽經,是手足陽明經、少陽經的交會穴。睛明穴詳見足太陽膀胱經。顴髎穴詳見手太陽小腸經,是手少陽三焦經與太陽經的交會穴。

三焦經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出來,到達眼角。

這支脈從耳後翳風穴出發,進入耳中,經過聽宮穴,再經過耳門穴、禾髎穴,然後出來到達眼角,與瞳子稜穴相會,沿著絲竹空穴,最終與足少陽膽經相連接。聽宮穴詳見手太陽小腸經,是手足少陽經、手太陽經三脈的交會穴。耳門穴位於耳前方肌肉起始處,在耳輪缺口之中。禾髎穴位於耳前髮際下方橫向血管處。瞳子髎穴詳見足少陽膽經,是手太陽經、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絲竹空穴位於眉毛後方的凹陷處。

若三焦經氣血運行失調,則可能出現耳聾、耳鳴、咽喉腫痛、喉嚨阻塞等症狀。若因三焦經經氣虛弱而導致疾病,則可能出現汗出、眼角疼痛、面頰疼痛、耳後、肩膀、上臂外側、肘後、臂外側疼痛,小指與無名指活動不利等症狀。若病情嚴重,則寸口脈(手腕內側脈搏)的氣數會比人迎脈(頸部脈搏)大一倍;若病情虛弱,則人迎脈反而會比寸口脈弱。

2. 足少陽膽經穴歌

少陽足經瞳子髎。四十三穴行迢迢。聽會客主頷厭集。懸顱懸釐曲鬢翹。率谷天衝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企。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及腦空。風池肩井淵腋長。輒筋日月京門當。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下中瀆。陽關陽陵復陽交。外丘光明陽輔高。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俠谿竅陰畢。

此經,頭部自瞳子髎至風池,凡二十穴,作三折,向外而行。始瞳子髎,至完骨是一折;又自完骨外折,上至陽白,會睛明是一折;又自睛明上行,循臨泣、風池是一折。緣其穴曲折外,多難為科牽。故此作一至二十,次第以該之。

一瞳子髎,二聽會,三客主人,四頷厭,五懸顱,六懸釐,七曲鬢,入率谷,九天衝,十浮白,十一竅陰,十二完骨,十三本神,十四陽白,十五臨泣,十六目窗,十七正營,十八承靈,十九腦空,二十風池。

足少陽膽之經。凡四十三穴,左右共八十六穴。是經多氣少血。

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二兩三銖。包精汁三合。

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

足少陽經,起目銳眥之瞳子髎,於是循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顱、懸釐,由懸釐外循耳上髮際,至曲鬢、率谷。由率谷外折,下耳後,循天衝、浮白、竅陰、完骨,又自完骨外折,上過角孫,循本神,過曲差,下至陽白會睛明,復從睛明上行,循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云。瞳子髎:在目外眥五分。

聽會:在耳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張口得之。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頷厭:在曲周下顳顬(一名腦空)上廉。懸顱:在曲周上顳顬中。懸釐:在曲周上顳顬下廉。曲鬢: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孔。率谷:在耳上如前三分,入髮際一寸五分,陷者宛宛中。

天衝:在耳後髮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分。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有空。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角孫:見手少陽經,手足少陽之會。本神:在曲差旁一寸五分,入髮際四分。曲差:見足太陽經。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睛明:見足太陽經,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脈之會。

臨泣: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目窗:在臨泣後一寸。正營:在目窗後一寸。承靈: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腦空:在承靈後一寸五分,挾玉枕骨下陷中。風池:在顳顬後髮際陷中。

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少陽之後,入缺盆。

自風池循頸,過天牖穴,行手少陽脈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卻左右相交,出手少陽之後,過大椎、大杼、秉風,當秉風前,入缺盆之外。天牖:見手少陽經。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中者是。大椎:見督脈,手足三陽、督脈之會。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的穴位歌訣說,足少陽膽經從瞳子髎穴開始,總共有四十三個穴位,路途遙遠。經過聽會、客主人、頷厭、懸顱、懸釐、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本神,然後到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腦空。接著是風池、肩井、淵腋、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下中瀆、陽關、陽陵、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足臨泣,最後到地五會、俠谿、竅陰結束。

這條經脈,在頭部從瞳子髎穴到風池穴,總共有二十個穴位,呈現三個轉折,向外延伸。開始於瞳子髎,到完骨是一個轉折;接著從完骨向外轉折,向上到陽白,會合睛明穴是一個轉折;最後從睛明向上延伸,經過臨泣、風池是一個轉折。因為穴位彎曲迂迴,很難用數字直線標示,所以用一到二十號來依序標記。

這二十個穴位依序是:瞳子髎、聽會、客主人、頷厭、懸顱、懸釐、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本神、陽白、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

足少陽膽經,總共有四十三個穴位,左右兩側加起來共有八十六個穴位。這條經脈的特性是氣多血少。

膽附著在肝臟的短葉之間,重量約二兩三銖,裡面包裹著三合的精汁。

足少陽經的循行路線:起於眼睛外側的瞳子髎穴,向上到達頭角,向下到耳朵後面。

足少陽經,從眼睛外側的瞳子髎穴開始,循著聽會、客主人穴,向上到達頭角,沿著頷厭穴,向下經過懸顱、懸釐,從懸釐穴向外沿著耳朵上方的髮際線,到達曲鬢、率谷穴。從率谷穴向外轉折,向下到耳朵後面,沿著天衝、浮白、竅陰、完骨穴,再從完骨穴向外轉折,向上經過角孫穴,沿著本神穴,經過曲差穴,向下到達陽白穴,會合睛明穴,又從睛明穴向上延伸,沿著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等穴位。瞳子髎穴位於眼睛外側眼角的五分處。

聽會穴:在耳朵前方的凹陷處,上關穴下一寸的動脈搏動處,張開嘴巴時可以找到。客主人穴:在耳朵前起骨的上邊緣,張開嘴巴時會有空隙,動脈搏動的地方。頷厭穴:在頭部側面曲周的下方,顳顬的上邊緣(又名腦空穴)。懸顱穴:在頭部側面曲周的上部,顳顬的中間。懸釐穴:在頭部側面曲周的上部,顳顬的下邊緣。曲鬢穴:在耳朵上方的髮際線處,彎曲的角落凹陷處,鼓動臉頰時會有孔洞。率谷穴:在耳朵上方約三指寬,進入髮際線一寸五分,凹陷的地方。

天衝穴:在耳朵後方的髮際線兩寸處,耳朵上方的約三指寬位置。浮白穴:在耳朵後方進入髮際線一寸處。竅陰穴:在完骨穴上方、枕骨下方,搖動時會有空隙的地方。完骨穴:在耳朵後方進入髮際線四分處。角孫穴:見手少陽經,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本神穴:在曲差穴旁邊一寸五分,進入髮際線四分處。曲差穴:見足太陽經。陽白穴:在眉毛上方一寸,與瞳孔垂直的位置。睛明穴:見足太陽經,是手足太陽、少陽、足陽明五條經脈的交會穴。

臨泣穴:在眼睛上方,直入髮際線五分凹陷處。目窗穴:在臨泣穴後方一寸處。正營穴:在目窗穴後方一寸處。承靈穴:在正營穴後方一寸五分處。腦空穴:在承靈穴後方一寸五分處,夾著玉枕骨下方的凹陷處。風池穴:在顳顬後方髮際線的凹陷處。

此經脈沿著頸部,在手少陽經的前面行走,到達肩膀,又與手少陽經交錯,從手少陽經的後面出來,進入缺盆。

從風池穴沿著頸部,經過天牖穴,在手少陽脈的前面行走,向下到肩膀,向上沿著肩井穴,左右交錯,出手少陽經的後面,經過大椎、大杼、秉風穴,在秉風穴前面,進入缺盆之外。天牖穴:見手少陽經。肩井穴:在肩膀上的凹陷處,缺盆上方的大骨前一寸半處,用三根手指按壓,中間手指的下方凹陷處就是。大椎穴:見督脈,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的交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