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發揮》~ 新刊十四經絡發揮序
新刊十四經絡發揮序
1. 新刊十四經絡發揮序
十四經發揮者,發揮十四經絡也。經絡在人身,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凡十有二,而云十四者,並任、督二脈言也。任、督二脈何以並言,任脈直行於腹,督脈直行於背,為腹背中行諸穴所繫也。手太陰肺經,左右各十一穴。足太陰脾經,左右各二十一穴。手陽明大腸經,左右各二十穴。
足陽明胃經,左右各四十五穴。手少陰心經,左右各九穴。足少陰腎經,左右各二十七穴。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各十九穴。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各六十三穴。手厥陰心包經,左右各九穴。足厥陰肝經,左右各十三穴。手少陽三焦經,左右各二十三穴。足少陽膽經,左右各四十三穴。
兼以任脈中行二十四穴,督脈中行二十七穴,而人身周矣。醫者明此,可以針,可以灸,可以湯液投之。所向無不取驗。後世醫道,不明古先聖救世之術,多廢不講。針、灸、湯液之法,或歧為二,或參為三,其又最下則針行者百一,灸行者什二,湯液行者什九而千萬。抑何多寡之相懸耶!或者以針誤立效,灸次之,而湯液猶可稍緩乎?是故業彼者多,業此者寡也。
噫!果若是,亦淺矣哉,其用心也!夫醫之治病,猶人之治水,水行於天地,猶血氣行於人身也,溝渠畝澮,河泖川瀆,皆其流注交際之處,或壅焉,或塞焉,或溢焉,皆足以害治而成病,苟不明其響道而欲治之。其不至於氾濫妄行者否也。醫之治病,一迎一隨,一補一瀉,一汗一下,一宣一導,凡所以取其和平者,亦若是耳,而可置經絡於不講乎?滑伯仁氏有憂之,故為之圖,為之注,為之歌,以發揮之。周悉詳盡,曲暢旁通,後之醫者,可披卷而得焉,伯仁氏之用心亦深矣哉。
後伯仁氏而興者,有薛良武氏焉,良武氏潛心講究,其所自得,亦已多矣。乃復校正是書而刊諸梓,欲以廣其傳焉,推是心也,即伯仁氏之心也。良武名鎧,為吳之長洲人,有子曰己者,今以醫判南京太醫事,尤以外科名,而外科者,特其一也,君子謂其能振家業云。
嘉靖戊子冬閏十月望日,前進士姑蘇西閶盛應陽斯顯書於金陵官寓。
白話文:
「十四經發揮」這本書,是在探討人體的十四條經絡。人體中的經絡包括手部和腳部的陰陽六條線,共計十二條,之所以稱為十四條,是因為還包括了任脈和督脈。任脈沿腹部直行,督脈沿背部直行,這兩脈關係著腹背中間的穴位。
手太陰肺經,左右各有十一個穴。足太陰脾經,左右各有二十一個穴。手陽明大腸經,左右各有二十個穴。足陽明胃經,左右各有四十五個穴。手少陰心經,左右各有九個穴。足少陰腎經,左右各有二十七個穴。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各有十九個穴。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各有六十三個穴。手厥陰心包經,左右各有九個穴。足厥陰肝經,左右各有十三個穴。手少陽三焦經,左右各有二十三個穴。足少陽膽經,左右各有四十三個穴。
再算上任脈中央的二十四個穴,督脈中央的二十七個穴,就涵蓋了人體全身。醫生若明白這些,就能進行針刺、艾灸、藥物治療。只要按照這些穴位進行治療,效果通常都很好。然而,後世的醫學,對古人的治病方法理解不足,許多技術被遺忘。針刺、艾灸、藥物治療,有人認為是不同的方法,有人認為可以互相配合使用,但實際上,針刺的應用只佔十分之一,艾灸的應用只佔十分之二,藥物治療的應用卻佔了十分之九,甚至更多。這是為什麼呢?有的人認為針刺見效最快,艾灸次之,藥物治療則可以稍微緩慢一些,因此選擇針刺和艾灸的人較少,選擇藥物治療的人較多。
唉!如果真是這樣,那他們的心態也太淺薄了吧!醫生治病,就像人們治理洪水一樣,水在天地之間流動,就像血液和氣在人體內運行。溝渠、田壟、河流、湖泊都是水流匯聚的地方,如果這些地方被堵塞,或者水量過多,都會造成危害,形成疾病。如果不明白這些道理就想治理,那很可能會導致洪水泛濫,無法控制。醫生治病,要根據病情進行調理,有時需要補充,有時需要排泄,有時需要出汗,有時需要清熱,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讓身體達到平衡。如果不研究經絡,又怎能做好這些呢?
滑伯仁先生對此深感擔憂,因此繪製了經絡圖,做了詳細的註解,還寫了歌訣來幫助人們理解。他把經絡的知識講解得十分詳盡,讓後世的醫生可以通過閱讀他的書籍來學習,可見滑伯仁先生用心之深。
在滑伯仁之後,又出現了一位名叫薛良武的醫生。他深入研究經絡,有許多自己的見解。他再次校正並出版了這本書,希望讓更多人瞭解經絡知識。這種精神與滑伯仁先生是一致的。薛良武的本名為鎧,來自吳地的長洲。他的兒子名叫薛己,現在擔任南京太醫的職務,尤其在外科方面有名氣,但這只是他的一部分才能。人們都說他能夠繼承家業,成為一位傑出的醫生。
以上是我在嘉靖戊子年冬季農曆十月十五日,在金陵的官邸中所寫,我是盛應陽,之前曾中過進士,現在住在姑蘇西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