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發揮》~ 卷中 (16)
卷中 (16)
1. 足少陽膽經穴歌
光明:在足外踝上五寸。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之分,去丘墟七寸。懸鐘: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丘墟:在足外踝下,如前去臨泣三寸。臨泣: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一寸半。地五會: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中。俠谿:在足小趾次趾歧骨間,本節前陷中。
竅陰:在足小趾次趾端,去爪甲如韭葉。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岐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
足大趾本節後為歧骨。大趾爪甲後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臨泣穴,別行入大趾循岐骨內出大趾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交於足厥陰也。
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有微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謂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挾癭,汗出振寒,瘧,胸脅痛,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趾次趾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
窌,《廣韻》力嘲切,深空之貌,即空隙之謂也,江西席橫家針灸書中,諸髎字皆作窌。豈髎窌聲相近而然,今悉擬改定,雖然,所改不盡者,亦不必苦求之也。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穴歌
光明穴位於腳踝外側向上五寸處。陽輔穴位於腳踝外側向上四寸,在輔骨前方、絕骨末端,與光明穴位置相似,距離丘墟穴七寸。懸鐘穴位於腳踝外側向上三寸,在動脈處。丘墟穴位於腳踝外側下方,距離臨泣穴三寸。臨泣穴位於小趾與次趾(第二個腳趾)本節(趾骨關節)後方的凹陷處,距離俠谿穴一寸半。地五會穴位於小趾與次趾本節後方的凹陷處。俠谿穴位於小趾與次趾骨骼分叉處,本節前方凹陷處。
竅陰穴位於小趾與次趾末端,距離指甲約等於韭菜葉的寬度。
膽經的支脈從足跗(腳背)上部出發,進入大腳趾與第二腳趾之間,沿著大腳趾的骨骼內側走向大腳趾末端,然後穿過指甲,從三毛穴(大腳趾指甲後方)出來。
大腳趾本節後方為歧骨,大腳趾指甲後方為三毛。膽經支脈從足跗上部的臨泣穴出發,另行走向大腳趾,沿著歧骨內側走向大腳趾末端,然後穿過指甲,從三毛穴出來,與足厥陰經交會。
如果膽經氣血運行異常,則會出現口苦、善於長嘆息、心脅疼痛難以翻身等症狀,嚴重時還會面色灰暗、皮膚乾燥無光澤、腳外側發熱,這就是陽厥。膽經經絡所經過部位發生病變,則會出現頭痛、角痛、頷痛、眼角疼痛、鎖骨上窩腫痛、腋下腫痛、頸部兩側腫塊(如馬刀狀)、出汗畏寒、瘧疾、胸脅疼痛、大腿外側至脛骨、絕骨、腳踝前方以及各個關節疼痛、小趾與次趾不靈活等症狀。如果膽經實證,則人迎脈(頸部動脈搏動處)的脈象會比寸口脈(手腕內側橈動脈搏動處)大一倍;如果膽經虛證,則人迎脈會比寸口脈小。
關於「窌」字,《廣韻》注釋為「力嘲切」,意為深空、空隙。江西席橫家所著針灸書籍中,諸髎穴都作窌字。可能是因為「髎」與「窌」發音相近,所以這樣寫。現在我們都將其改為「髎」字,但若有未改的,也不必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