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人

丹溪脈訣指掌

丹溪脈訣指掌

脈學著作。清·劉吉人編撰於1910年。劉氏選錄《脈訣指掌病式圖說》中部分論述予以校正,並補充了一部分內容。書中夾有一些糟粕,從而使脈義晦澀不清。後編入《三三醫書》中。現存初刻本及《三三醫書》本。

全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論述脈學的基本理論,包括脈之源流、脈之形態、脈之部位、脈之虛實、脈之浮沉、脈之長短、脈之緩急、脈之左右、脈之陰陽、脈之診法等。下卷論述脈學的臨床應用,包括脈診辨證、脈診論治、脈診預後等。

《丹溪脈訣指掌》是一部脈學著作,但它並不是一部純粹的脈學著作,而是一部集脈學、經絡學、臟腑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學於一身的醫學著作。劉氏在書中對脈學的基本理論進行了系統的論述,並將脈學與其他醫學學科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使脈學的臨床應用更加科學、有效。

《丹溪脈訣指掌》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醫學著作,它對後世脈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以下是《丹溪脈訣指掌》中的一些重要論述:

  • 脈之源流:脈之源流有三,一曰腎,二曰心,三曰肝。腎主水,水為陰,陰主藏,故腎為脈之源。心主血,血為陽,陽主動,故心為脈之動源。肝主疏泄,疏泄為陽,陽主動,故肝為脈之動源。
  • 脈之形態:脈之形態有三,一曰浮,二曰沉,三曰中。浮脈為陽,沉脈為陰,中脈為陰陽平和。
  • 脈之部位:脈之部位有三,一曰寸口,二曰關沖,三曰尺澤。寸口為手太陰肺經之脈,關沖為手少陽三焦經之脈,尺澤為手厥陰心包經之脈。
  • 脈之虛實:脈之虛實有三,一曰虛,二曰實,三曰平。虛脈為陽虛,實脈為陰實,平脈為陰陽平和。
  • 脈之浮沉:脈之浮沉有三,一曰浮,二曰沉,三曰中。浮脈為陽,沉脈為陰,中脈為陰陽平和。
  • 脈之長短:脈之長短有三,一曰長,二曰短,三曰中。長脈為陽,短脈為陰,中脈為陰陽平和。
  • 脈之緩急:脈之緩急有三,一曰緩,二曰急,三曰中。緩脈為陽,急脈為陰,中脈為陰陽平和。
  • 脈之左右:脈之左右有三,一曰左,二曰右,三曰中。左脈為陰,右脈為陽,中脈為陰陽平和。
  • 脈之陰陽:脈之陰陽有三,一曰陰,二曰陽,三曰平。陰脈為陰,陽脈為陽,平脈為陰陽平和。
  • 脈之診法:脈之診法有三,一曰切脈,二曰按脈,三曰摸脈。切脈為切按脈之總稱,按脈為按壓脈之總稱,摸脈為摸摸脈之總稱。

《丹溪脈訣指掌》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醫學著作,它對後世脈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由於書中夾有一些糟粕,從而使脈義晦澀不清。因此,在閱讀《丹溪脈訣指掌》時,要注意辨別真偽,並結合其他醫學著作進行學習。


右手足六經脈

左手足六經脈

辨五臟內傷七情於氣口說

辨七情郁發五臟變病法

辨五臟過不及之為病

辨五志脈

辨六淫外傷六經受病於人迎說 (1)

辨六淫外傷六經受病於人迎說 (2)

辨不內不外五用

邪祟脈說

辨脈形名狀

辨七表脈病證

辨八里脈病症

若非其候即為病脈

辨九道脈症 (1)

辨九道脈症 (2)

七表八里九道脈歌

關前關後分陰陽詩

定息數至分遲數詩

六極脈詩(又名六絕脈)

辨男女左右脈法及臟腑所屬

論五臟浮沈遲數應病詩(在乎心肝腎右手肺脾命)

診脈截法斷病歌

診暴病歌

陰陽相乘覆溢脈關格脈辨

四季人迎寸口脈(寸口即氣口) (1)

四季人迎寸口脈(寸口即氣口) (2)

五臟脈過宮圖說

微主血脈不調血帶陰汗濕